工程制图是机械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大学科基础课程,该课程主要研究在二维平面上表达三维空间形体的方法与技能,研究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的原理和方法。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工程表达能力、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的能力、动手查阅资料的能力以及工程师素质。
1、完成所有在线视频学习。
2、完成所有在线习题。
3、参加课程考试并达到及格分数。
具有立体几何的基本知识
工程制图课程质量标准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工程制图课程的简介、教学目标、总体要求、教学要求、学生学习策略、课程考核要求及教学质量评价与改进。
本标准适用于机械类专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7713.1-2006 学位论文编写规则
GB 7714-2005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版本科培养方案(修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和车辆工程专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学籍管理办法(校教发【2013】36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考试命题实施细则(校教发【2006】80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材工作条例(修订)(校教发【2016】415号)3 课程简介
3.课程简介
工程制图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主要技术基础课,是研究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解决空间几何问题的理论和方法,为培养学生的制图技能和空间想象能力打下必要基础的一门技术基础课。同时,它又是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和完成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不可缺少的基础。本课程既有系统的理论又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技术性。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使用正投影的方法用二维平面图形表达三维空间形状的能力,仪器绘制、徒手绘制和阅读专业图样的能力,培养工程意识,贯彻、执行国家标准的意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用正投影法表达空间几何元素和图解空间几何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正确使用绘图工具和仪器,绘制和阅读中等复杂程度的零件图和装配图。
4 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等环节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的能力,支撑专业学习成果中相应指标点的达成。
本课程目标及能力要求具体如下:
课程目标1.掌握正投影法的基本理论和应用;
课程目标2.具有查阅有关标准的能力及绘制和阅读机械图样的基本技能;
课程目标3.能够借助工程图纸、软件、模型等载体,对装配体和零件进行准确的表达,并能理解机械工程图纸所涉及的文字、符号以及图形的含义,同时能熟练掌握工程语言并能对工程问题进行准确的书面及口头描述;
课程目标4.能够掌握一种计算机绘图软件构建零部件三维模型、绘制工程图样,逐步具有应用先进绘图设计软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5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课程学习目标与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如表1所示。
表1 课程学习目标与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对应的毕业要求 | 指标点 | 课程目标 |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 3-1能够针对特定需求进行工程技术问题的提炼和描述,确定相应的工程设计目标与任务。 3-4能够运用工程图纸、设计报告、软件、模型等形式,呈现方案设计方案及解决结果。 | 课程目标1、3 |
5.使用现代工具 | 5-1能够根据现代工程技术发展的需求及趋势,了解和掌握机械产品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所需的工具及方法,并理解各自的局限性。 5-2能够在机械产品或系统的设计开发的过程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工具,获取或开发所需设计资源,并能选用恰当的设计/分析方法及软件工具,建立产品对象的模拟及预测模型,进行设计方案的验证与评价。 | 课程目标2、4 |
10.沟通 | 10-1熟练掌握工程语言,能够借助工程图纸、软件、模型等载体,对工程问题进行准确的描述或表达。 10-3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能够理解跨文化背景下的工程问题,包含文化习惯、工程标准等,并进行沟通和交流。 | 课程目标2、3、4 |
6 教学要求
6.1课程内容与课时分配
课时应按照表2规定执行。
表2 课程内容与课时分配
篇、章 | 教学内容 | 学时分配 | |||||
理论 | 实验 | 习题 | 实习 | 讨论 | 小计 | ||
第1章 | 绪论 | 0.5 | 0.5 | ||||
第2章 | 点 | 1.5 | 2 | 3.5 | |||
第3章 | 直线 | 4 | 4 |
|
| 8 | |
第4章 | 平面 | 2 |
| 2 | 4 | ||
第5章 | 直线与平面的相对位置、两平面的相对位置 | 2 | 2 | 4 | |||
第6章 | 投影变换 | 2 | 2 | 4 | |||
第7章 | 制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 2 | 2 | 4 | |||
第8章 | 基本立体 | 2 | 2 | 2 | 6 | ||
第9章 | 平面与立体相交、直线与立体相交 | 4 | 4 | 8 | |||
第10章 | 两立体相交 | 4 | 4 | 8 | |||
第11章 | 组合体 | 4 | 2 | 4 | 10 | ||
第12章 | 轴测图 | 2 | 2 | 4 | |||
第13章 | 机件的图样画法 | 6 | 2 | 6 | 14 | ||
第14章 | 标准件与常用件 | 6 | 4 | 4 | 12 | ||
第15章 | 零件图 | 4 | 4 | 2 | 8 | ||
第16章 | 装配图 | 6 | 2 | 2 | 6 | ||
第17章 | 计算机绘图简介 | 4 | 4 | 8 | |||
合计 | 56 | 16 | 44 | 4 | 120 | ||
说明: 1.在完成本课程各部分的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在教学体系上,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穿插进行。 2.本课程实践性强。必须加强实践环节,应安排一定数量的课外习题时间,保证学生完成一定数量的习题。以30人左右的班级进行教学。 3.本课程只能为学生的绘图和读图能力打下一定基础,要达到合格的工科本科学生所必须达到的制图技能的要求,还有待于在后续课程、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继续培养和提高。 |
6.2理论课
理论教学要求与设计应符合表3的规定。
表3 理论教学基本要求与设计
章节 | 基本要求 | 重点 |
《画法几何》部分 第1章绪论 1.1本课程的任务及学习方法 1.2投影法的基本概念 1.3工程上常用的投影图概述
| 1.明确本课程的地位、性质、任务和学习方法,了解投影法的基本概念、投影法的类。 2.对工程制图学科的发展趋势有所了解。 | 投影法的基本概念 |
教学目标 | 教学方法与技巧 | |
1.使学生了解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内容; 2.了解本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3.了解工程制图学科的发展现状; 4.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 |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典型机器零件的表达分析及表达方法,具体、形象、生动地认识了本课程的要求与任务。 在学习本课程时,应把重点放在掌握研究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上,着重于实践能力的养。 | |
章节 | 本章基本要求 | 本章重点 |
第2章点 2.1两面投影面体系中点的投影 2..2三投影面体系中点的投影 | 1.熟练掌握点在第一分角中的正投影特性和作图方法。 | 1. 点的投影规律。 2. 特殊位置点的投影。 |
教学目标 | 教学方法与技巧 | |
1. 掌握两面投影面体系中点的投影规律; 2. 掌握三面投影面体系中点的投影规律; |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围绕教学基本要求进行教学。 教学中应注意要求学生对基本概念和点的投影规律掌握;在讲授本课程时,着重讲重点、讲难点、讲思路、讲方法。 | |
章节 | 本章基本要求 | 本章重点 |
第3章直线 3.1直线的投影 3.2特殊位置的直线 3.3一般位置线段的实长及其与投影面的夹角 3.4属于直线的点 3.5直线的迹点※ 3.6 两直线的相对位置 3.7 直角投影定理 | 1.熟练掌握直线在第一分角中的正投影特性和作图方法; 2. 熟练掌握点和直线的从属关系及辨别方法; 3. 熟练掌握一般位置线段的实长及其与投影面的夹角的作图方法; 4. 熟练掌握两条直线相交、平行、交叉、垂直的投影特性和作图方法。 | 1.各种位置线的投影特性; 2. 点、线的从属关系,直线倾角、线段实长的求法; 3. 两直线相对位置,两直线垂直相交。 4.直线倾角及线段实长的求法,两直线相对位置,直角投影定理。 |
教学目标 | 教学方法与技巧 | |
1. 掌握各种位置线的投影特性; 2. 能利用三角形法求解一般直线实长及倾角; 3. 掌握直角投影定理的基本原理。 |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围绕教学基本要求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应注意要求学生对基本解题方法的掌握,如利用三角形法求解一般直线实长及倾角;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应用,如利用直角投影定理解决垂直问题。 | |
章节 | 本章基本要求 | 本章重点 |
第4章平面 4.1平面的表示法 4.2特殊位置的平面 4.3属于平面的点和直线 | 1. 熟练掌握各种位置平面的影特性和作图方法; 2. 熟练掌握平面内的点、线的作图方法。 | 1.各种不同位置平面的投影特性; 2.平面上特殊位置线; 3.平面的最大斜度线。 |
教学目标 | 教学方法与技巧 | |
1. 掌握不同位置平面的投影特性; 2.能够利用平面的最大斜度线求解平面的倾角。 |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围绕教学基本要求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应注意要求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如平面的最大斜度线。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突出重点,多采用启发式教学以及教师和学生的互动。 | |
章节 | 本章基本要求 | 本章重点 |
第5章直线与平面、两平面相对位置 5.1直线与平面平行、两平面平行 5.2直线与平面的交点、两平面的交线 5.3 直线与平面垂直、两平面垂直 | 1. 熟练掌握直线与平面的相对位置、两平面的相对位置; 2. 掌握直线与平面的交点、两平面的交线的求解方法。 | 1.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相对位置; 2.一般位置线与一般位置面相交。 |
教学目标 | 教学方法与技巧 | |
1. 能够求解直线与平面的交点; 2. 能够求解平面与平面的交线。 |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围绕教学基本要求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突出重点,多采用启发式教学以及教师和学生的互动。 | |
章节 | 本章基本要求 | 本章重点 |
第6章投影变换 6.1换面法 6.2旋转法※ | 1.掌握换面法的基本概念; 2 . 点的一、二次换面; 3. 换面法的四个基本问题。 | 1.掌握换面法的方法和应用。 |
教学目标 | 教学方法与技巧 | |
1. 掌握换面法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2.能够用换面法解决四个基本问题; |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围绕教学基本要求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突出重点,多采用启发式教学以及教师和学生的互动。 | |
章节 | 本章基本要求 | 本章重点 |
第7章基本立体 7.1平面立体 7.2常见回转体 7.3同轴回转体※ 7.4拉伸体※ | 1.熟练掌握三视图的形成及其投影规律; 2. 平面立体和常见回转体的形成、投影特性、投影作图法及体表面取点、线的作图方法。 | 1.三视图的形成及其投影规律; 2. 平面立体、回转体的投影特性和作图方法及体表面取点、线。 |
教学目标 | 教学方法与技巧 | |
1.掌握三视图的画法及其投影规律; 2.掌握基本体投影特性和作图方法; 3. 掌握基本体体表面取点、线的作图方法 |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围绕教学基本要求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突出重点,多采用启发式教学以及教师和学生的互动。 | |
章节 | 本章基本要求 | 本章重点 |
第8章平面与立体相交、直线与立体相交 8.1平面与立体相交 8.2直线与立体相交※ | 1. 掌握基本立体被特殊位置平面(投影面垂直面)切割后截交线的作图方法。 | 1. 平面与平面立体截交线; 2. 平面与回转体截交线。 |
教学目标 | 教学方法与技巧 | |
1. 掌握平面与平面立体截交线的求解方法; 2. 掌握平面与回转体截交线的求解方法。 |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围绕教学基本要求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突出重点,多采用启发式教学以及教师和学生的互动。 | |
章节 | 本章基本要求 | 本章重点 |
第9章两立体相交 9.1两平面立体相贯 9.2平面立体与曲面立体相贯 9.3两曲面立体相贯 | 1. 掌握基本立体表面相交时交线的作图方法。 | 1. 两回转体相贯线的作图方法。 |
教学目标 | 教学方法与技巧 | |
1.掌握两平面立体相贯线的作图方法; 2.掌握平面立体与回转体相贯线的作图方法; 3.掌握两回转体相贯线的作图方法。 |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围绕教学基本要求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应要注意突出重点,多采用启发式教学以及教师和学生的互动。 | |
章节 | 本章基本要求 | 本章重点 |
《机械制图》部分 第1章制图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1.1国家标准《技术制图》和《机械制图》的有关规定 1.2尺规绘图 1.3徒手绘图 | 1. 了解并遵守《技术制图》和《机械制图》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 2. 几何作图、锥度、斜度、圆弧连接画法。 3. 掌握徒手作草图的技能。 | 1. 图纸幅面及格式、比例、字体及图线的基本规定; 2. 几何作图方法, 徒手作草图的技能。 |
教学目标 | 教学方法与技巧 | |
1. 了解并遵守《技术制图》和《机械制图》国家标准对图幅、比例、字体、图线、视图、图样画法等方面的基本规定; 2.能熟练掌几何作图、锥度、斜度、圆弧连接画法; 3.初步掌握徒手作草图的技能。 |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围绕教学基本要求进行教学和示范。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多采用启发式教学以及教师和学生的互动。 | |
章节 | 本章基本要求 | 本章重点 |
第2章组合体 2.1组合体的视图 2.2组合体的构形和分析方法 2.3画组合体视图的方法和步骤 2.4看组合体视图的方法和步骤 2.5标注组合体尺寸的方法 2.6组合体的构形设计 | 1.掌握组合体的构成及体表面的相互位置,组合体的分析方法。 2. 掌握画组合体三视图的方法步骤。 3. 掌握读组合体三视图的方法步骤,标注组合体的尺寸。 4. 了解组合体的构形设计。
| 1. 组合体形体分析方法; 2. 画组合体三视图的方法步骤; 3. 标注组合体的尺寸。 4. 读组合体三视图。 |
教学目标 | 教学方法与技巧 | |
1. 掌握组合体的形体分析方法和画图步骤; 2. 能够合理标注组合体的尺寸; 3. 掌握组合体三视图的读图。 |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围绕教学基本要求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突出重点,多采用启发式教学以及教师和学生的互动。 | |
章节 | 本章基本要求 | 本章重点 |
第3章轴测图 3.1轴测图的基本知识 3.2正等轴测图的画法 3.3正等轴测草图的画法※ 3.4轴测剖视图的画法※ 3.5轴测图的尺寸注法※ 3.6斜二轴测图的画法 3.7 轴测图的选择※ | 1. 了解轴测投影原理、规律和工程常用轴测图种类; 2. 掌握基本立体和组合形体的正等轴测图的绘制方法; 3. 了解斜二轴测图的应用特点和绘制方法。 | 1. 正等轴测图的画法。 |
教学目标 | 教学方法与技巧 | |
1. 掌握正等轴测图的画法; 2. 掌握斜二测轴测图的画法。 |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围绕教学基本要求进行教学。 本章教学应侧重于画图方法和步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突出重点,多采用启发式教学以及教师和学生的互动。 | |
章节 | 本章基本要求 | 本章重点 |
第4章机件的图样画法 4.1视图 4.2剖视图 4.3断面图 4.4其它规定画法和简化画法 4.5机件各种表示法综合运用举例 | 1. 掌握视图,剖视图、断面图的种类及其画法; 2. 剖视图尺寸标注; 3. 了解常用的简化画法和其它规定画法。 | 1. 各种视图、剖视图、断面图的画法 |
教学目标 | 教学方法与技巧 | |
1. 掌握视图,剖视图、断面图的种类及其画法; 2. 剖视图尺寸标注。 | 教学中应侧重于机件的各种表达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突出重点,多采用启发式教学以及教师和学生的互动。 | |
章节 | 本章基本要求 | 本章重点 |
第5章标准件和常用件 5.1螺纹紧固件 5.2键 5.3销 5.4滚动轴承※ 5.5弹簧※ 5.6齿轮 5.7花键※ 5.8焊接件※ | 1.掌握常用螺纹紧固件及其连接的规定画法,并能按已知条件进行标注; 2. 掌握圆柱齿轮及其啮合的画法; 3. 了解圆柱销和平键的规定画法。 | 1. 螺纹紧固件及其连接的规定画法、标注、标记及查表。 2. 圆柱齿轮及其啮合的画法,常用件(如键、销等)的画法及查表。 |
教学目标 | 教学方法与技巧 | |
1.掌握螺纹紧固件及其连接的规定画法、标注、标记及查表; 2. 掌握圆柱齿轮及其啮合的画法。 3. 掌握标准件键、销的选用、查表及画法。 | 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标准件和常用件是机械产品设计中十分重要的零部件,设计中要会选用和设计。要注意突出重点,多采用启发式教学以及教师和学生的互动。 | |
章节 | 本章基本要求 | 本章重点 |
第6章零件图 6.1零件图的内容 6.2零件的构形设计 6.3螺纹 6.4零件表达方案的选择 6.5零件图种尺寸的合理标注 6.6零件图上的技术要求 6.7看零件图的方法和步骤 6.8典型零件图例分析 6.9 零件的测绘 | 1. 掌握零件图的作用与内容,零件测绘的方法步骤; 2. 各类零件的表达方法、尺寸标注,常见工艺结构的画法和标注; 3.零件表面结构要求Ra的标注方法,极限与配合的概念及标注方法。 | 1. 绘制和阅读中等复杂程度的零件图; 2. 零件图尺寸标注及常见工艺结构的画法和标注; 3. 零件表面结构要求Ra的标注,极限与配合的概念及标注方法。 |
教学目标 | 教学方法与技巧 | |
1. 掌握典型零件的表达; 2. 掌握零件图尺寸标注及常见工艺结构的画法和标注; 3. 能够标注表面粗糙度与尺寸公差。 | 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零件图是机器零件制造和检验的依据,设计时结构要合理。要注意突出重点,多采用启发式教学以及教师和学生的互动。 | |
章节 | 本章基本要求 | 本章重点 |
第7章装配图 7.1装配图的内容 7.2装配图的图样画法 7.3装配图中的尺寸标注和技术要求 7.4装配图的零件序号及明细栏、标题栏 7.5装配体构型设计的合理性 7.6部件测绘 7.7 画装配图的方法和步骤 7.8看装配图的方法和步骤 7.9由装配图拆画零件图 | 1. 掌握装配图的作用与内容; 2. 装配图特殊表达方法; 3. 掌握画装配图的方法步骤及常见的装配结构; 4. 掌握序号、明细栏等的正确填写; 5. 掌握看装配图及拆画零件图的方法。 | 1. 装配图的作用、内容及画法; 2. 绘制和阅读中等复杂程度的装配图(装配体约有非标准零件10件左右); 3. 从中等复杂程度的装配图中拆画出零件图。 |
教学目标 | 教学方法与技巧 | |
1. 绘制和阅读中等复杂程度的装配图 2. 能够从装配图中拆画出零件图。 | 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装配图是机器或部件安装和拆卸的依据,表达要合理。注意突出重点,多采用启发式教学以及教师和学生的互动。 | |
章节 | 本章基本要求 | 本章重点 |
第8章计算机绘图 8.1概述 8.2画图工具条 8.3修改工具条 | 1. 计算机绘图二维绘图环境; 2. 基本画图工具命令; 3.. 常用修改工具命令。 | 1. 二维绘图环境准备工作; 2. 画图与修改; |
教学目标 | 教学方法与技巧 | |
1. 计算机绘图二维绘图环境; 2. 基本画图工具命令与; 3. 常用修改工具命令。 | 在教学过程中,重点放在操作示范上。 |
6.3 实验课
6.3.1实验教学必需的保障条件
(1)专用的绘图教室;
(2)测绘用图板、丁字尺;
(3)各种测绘用模型及零件。
6.3.2实验课教学基本要求
实习教学要求与设计应符合表4的规定。
表4 实验课教学基本要求
实验项目 | 实验内容 | 已具备技能要求 | 学时 | 实验要求 | 实验类型 | 技能目标 | 备注 |
木模测绘 |
绘制简单组合体三视图
| 国标关于图幅、标题栏、比例、图线、字体的规定;绘图仪器、工具的操作技能和作图方法;三视图的形成及其投影规律;画组合体视图的方法与步骤 |
2
|
必做
|
验证
| 1.熟悉国标关于图幅、标题栏、比例、图线、字体的规定。 2.绘图仪器、工具的操作技能和作图方法;掌握三视图的形成及其投影规律及画图步骤 |
|
组合体木模测绘 | 绘制综合型组合体三视图草图、仪器图及尺寸标注 | 绘制草图的方法步骤,画组合体视图的方法与步骤 |
2
|
必做
|
综合
| 1.绘制综合组合体三视图、熟练掌握三视图的投影规律,图线应用。 2.熟悉绘制草图方法。 3.熟悉组合体尺寸标注。 |
|
剖视木模测绘 | 绘制剖视图,标注尺寸 | 剖视图的概念、画图步骤及尺寸注法。 |
2
|
必做
|
综合
| 熟悉剖视图的概念、剖视图画法、步骤及剖视图尺寸标注 |
|
螺纹紧固件连接画法 | 绘制螺纹紧固件连接(见习题集) | 螺纹的规定画法,螺纹紧固件公称长度的确定、选用、查表 |
2
|
必做
|
综合
| 掌握螺栓、螺柱、螺母、垫圈等的查表、选用及其连接的画法和规定标记的写法,加强绘图技能的训练。 | |
齿轮啮合画法 | 绘制齿轮啮合图(见习题集) | 齿轮及其啮合的画法,键连接的规定画法,掌握齿轮尺寸的计算、键的选取 |
2
|
必做
|
综合
| 熟悉齿轮及其啮合、键连接的规定画法,掌握齿轮尺寸计算、键的选取,绘制齿轮啮合图。 |
|
零件测绘——轴 | 绘制轴类零件图 | 零件图的内容、要求,轴类零件的表达方法、机加工零件的工艺结构、查表、标注、表面结构要求 |
2
|
必做
|
综合
| 熟悉零件图的内容、要求,掌握轴类零件的表达方法、机加工零件的工艺结构、查表、标注、表面结构要求。 | |
零件测绘——支架 | 绘制支架类零件图 | 零件测绘的方法、步骤,零件草图的画法,铸件的工艺结构,支架类零件的视图、尺寸标注 |
2
|
必做
|
综合
| 掌握零件测绘的方法、步骤,零件草图的画法,铸件的工艺结构,支架类零件的视图、尺寸标注 |
|
拆画零件图 | 装配图拆画零件图 | 阅读装配图、搞清其工作原理、装配关系、技术要求和每个零件在装配体中的功用及其结构形状。 |
2
|
必做
|
综合
| 掌握由装配图拆画零件图的方法、步骤,正确标注零件图尺寸,拆画出零件图。 | |
合计 | 16 |
|
|
|
|
7 学生学习策略
在课程学习中始终围绕“画图”和“读图”这两个重点,工程制图教材及图习题集是学生了解和学习该课程重要帮助,老师授课是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关键,按时完成每次作业时与大图是掌握本课程的根本。在阅读本标准给出的参考书目和其他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制定学习计划,拓展知识视野。可采取以下几种学习策略:
——可采取现代广泛的学习知识渠道比如网络和图书馆,了解学科进展和动态。
——可采取“问题学习法”,看一下课文后的思考题,一边看书一边思考;同时,还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去寻找问题,以便在听课时在老师讲解该问题时集中注意力听讲,带着问题去看书,有利于集中注意力,目的明确,学习效率。
——可采取“归纳学习法”,通过归纳思维,形成对知识的特点、中心、性质的识记、理解与运用。以归纳为基础,搜索相同、相近、相反的知识,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识记与理解。
8 课程考核要求
考核既是为了检验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掌握情况,帮助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与技巧;同时也是为了对学生的学习做出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价,并引导学生明确学习方向,逐步适应学科课程的特点,最终起到夯实基础、强化能力的作用。考核内容应做到知识与能力并重,微观与宏观结合。
8.1课程考核成绩组成
根据《工程制图(甲)》课程内容和特点,课程考核由闭卷考试和过程考核两个部分成绩构成。
课程总评成绩 =过程考核成绩[(作业)×20 %+(实验)×20 % ]+考试(闭卷)×60%。
8.1.1 过程考核
过程考核成绩占该门课程总评成绩的比重为40%,考核成绩由作业、实验(仪器图)等方面综合评定。过程考核方式及权重要求应符合表5的规定。
表5 过程考核方式、权重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过程考核类型 | 所占百分比 | 考核/评价细则 | 对应课程目标 |
作业 | 20 | (1)主要考核学生对章节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每次作业按100分制单独评分,取各次成绩的平均值乘以权重0.2作为此环节的最终成绩。 | 课程目标1、2、3 |
实验(仪器图) | 20 | (1)主要考查学生绘制工程图样的能力; (2)根据每次实验绘制的工程图样质量单独评分,采用五级分制; (3)换算为百分制后取各次实验成绩的平均值乘以权重0.2作为此环节的最终成绩。 | 课程目标2、3、4 |
8.1.2 考试(闭卷)
理论考试成绩采用百分制评定;所占课程总评成绩的比重为60%。考试试题类型及权重要求应符合表6的规定。
表6 试题类型及权重
试题类型 | 所占百分比 | 考核目的 | 应课程目标 |
判断填空题 | 15 | 基本概念的理解与掌握情况 | 课程目标1、2 |
选择题(不定项选择) | 10 | 基本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情况 | 课程目标2、3、3 |
尺规作图 | 75 | 线面综合关系,基本体,组合图,剖视图,断面,标准件与常用件等相关内容的掌握情况 | 课程目标2、3、4、1 |
注1:卷面成绩100分。
注2:考试题型为判断填空题、选择题(不定项选择)作图和尺寸题;
注3:当年课程考试题与上一年度的考试题重复率应不大于20%;
注4:试卷格式应符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生试卷的规定要求。
9 教学质量评价与改进
课程组或教研室根据课程特点,采用问卷调查、课堂提问、课程随堂访谈、实验操作、考试以及专题座谈会等方式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及满意度,并对结果进行质量分析,明确该课程是否达到人才培养目标。针对课程讲授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课程组或教研室不断修改与完善,确保课程质量标准的持续改进和有效性。
1. 西安交通大学工程画教研室 编. 唐克中 郑镁主编. 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第五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4
2. 王兰美 殷昌贵 主编, 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3
3. 丁一 梁宁 主编. 机械制图(第2版),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7
4. 吴志军 翟彤 主编. 机械制图,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