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构成设计是艺术设计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
本课程通过抽象点、 线、 面等基本元素、形式美构成法则、色彩理论的学习,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构图、配色能力。色彩是艺术设计中最具表现力和吸引力的设计要素之一,从生活中学习色彩, 认识色彩是我们学好色彩、 应用色彩的前提和条件。通过对生活中各类色彩的观察、模仿、概括、学习和应用,达到灵活选用色彩,自由表现色彩的目的。
构图和配色是每位设计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也是学习好设计、创作好作品的前提和条件。为了降低准入门槛,适宜于更多喜欢设计的人进行学习,这门课程突破了传统构成教学重理论、 轻应用的不足,用大量实例,展示了“从具象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象”的学习方法,通过模仿——借鉴——创造三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层次,讲述由具象——抽象——具象这种方法对专业设计的指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设计的思维方法,并从较高起点上把握设计规律、学习设计技能、理解设计本质。
本课程最大的亮点就是无门槛,简单易学,便于操作。
平时成绩占60%, 结课成绩占40%。
素描
色彩
《构成学A》课程教学大纲
编写者:胡中艳 审核者:兰海龙
课程代码:NB023B
适用专业:工业设计
参考学时:72学时
参考书目:
1.胡中艳. 二维构成设计.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03
2.王雪青. 二维设计基础(第2版). 上海:上海美术出版社,2007.07
3.汪芳. 平面构成教程. 浙江: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02
4.钟蜀珩. 新编色彩构成. 辽宁:辽宁美术出版社,2014.05
一、说明(黑体小四号)
(一)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设计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构成的基本原理、构成的常用法则和色彩理论、色彩匹配原则,培养学生的构图创造能力、色彩应用能力和综合审美能力。用点、线、面基本元素的形式法则和色彩构成原理,以手工绘制为主,全面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构图设计能力和手工绘制能力。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从具象形态到抽象形态以及组合图形的创造内容,对创造性思维方法有所了解。初步掌握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的设计思维方法,熟练掌握造型要素、构成法则、色彩匹配理论,了解专业基础理论对专业设计的指导作用。
(三)编写原则
1. 整体原则: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设计的基本方法有一个整体了解,学会用设计性思维进行简单创作;
2. 重点突出原则:设计思维模式的建立;
3.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在系统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设计能力;
4. 适应性原则:设计思维模式的建立,无论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还是今后从事设计工作,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5. 先进性原则:将国外最先进的设计思维转换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设计基础课程学习中就了解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互转换的方法,对设计创造性思维方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四)建议
该教学大纲,在工业设计专业使用,以后应根据教学效果和信息反馈以及现代教学发展动态,定期对其进行适当的修订。
(五)有关其它问题的说明
该课程的先行课是素描、色彩
二、课时计划(黑体小四号)
本课程共72学时。课时分配如下:
章节 | 教学内容 | 总学时 | 课时分配 | 备注 | |||
讲授 | 实验 | 上机 | 其它 |
| |||
第一章 | 平面构成概述 | 4学时 | 4学时 |
|
|
|
|
第二章 | 平面构成的造型要素 | 10学时 | 8学时 |
|
| 2学时 |
|
第三章 | 有秩序的形式美法则 | 7学时 | 6学时 |
|
| 1学时 |
|
第四章 | 打破秩序的形式美法则 | 7学时 | 6学时 |
|
| 1学时 |
|
第五章 | 肌理构成 | 2学时 | 2学时 |
|
|
|
|
第六章 | 色彩基础 | 2学时 | 2学时 |
|
|
|
|
第七章 | 色彩理论 | 6学时 | 4学时 |
|
| 2学时 |
|
第八章 | 色彩对比 | 8学时 | 6学时 |
|
| 2学时 |
|
第九章 | 色彩调和 | 8学时 | 8学时 |
|
|
|
|
第十章 | 色彩的采集、重构 | 8学时 | 8学时 |
|
|
|
|
第十一章 | 色彩心理 | 6学时 | 4学时 |
|
| 2学时 |
|
| 考试 | 4学时 |
|
|
|
|
|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 平面构成概述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平面构成对今后专业学习的重要作用。掌握平面构成的学习方法,学会观察美、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教学内容:
了解平面构成的概念;学习平面构成的目的和要求;平面构成常用材料、用具;现代平面设计表现的新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发现生活中的美与设计中的美。
第二章 平面构成的造型要素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平面构成造型要素和基本形象的特点及应用原则;掌握造型要素、基本形象对抽象思维建立的重要作用;尝试用造型要素、基本形象进行初步设计。
教学内容:
点、线、面基本造型要素的概念、特点及构成;基本形、骨格等基本形象的概念、特点及应用;用造型要素和基本形象进行创造性设计的初步训练。
教学重点与难点:
创造性抽象思维的建立;创造性抽象思维在设计中的应用。
第三章 有秩序的形式美法则
教学目的与要求:
熟练掌握有秩序的形式美法则主要构成形式;学会用有秩序的形式美法则进行设计;巩固由具象到抽象的设计创作与实践。
教学内容:
对称与平衡、重复与近似、渐变与发射的概念及构成特点,有秩序形式美法则的构成特征,学会用有秩序的形式美法则进行设计。
教学重点与难点:
抽象思维方法的巩固训练;有秩序的形式美法则综合应用。
第四章 打破秩序的形式美法则
教学目的与要求:
熟练掌握打破秩序的形式美法则,并以此为指导,将基本造型要素和基本形象进行创新组合。注意在创新设计过程中度的把握及整体构图美感的把控。
教学内容:
变异与特异、对比与密集、矛盾空间的概念及构成特点,打破秩序的形式美法则的构成特征,学会用有这些法则进行创作设计。
教学重点与难点:
运用构成法则时注意度的把握及整体构图美感的把控;打破秩序的形式美法则的综合应用;由具象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象的设计训练。
第五章 肌理构成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对肌理概念的了解,掌握常用肌理的表现方法及肌理对设计的作用与意义。
教学内容:
肌理的概念,肌理的常用表现方法及肌理在设计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肌理的常用表现方法。
第六章 色彩基础
教学目的与要求:
系统了解色彩基础的相关概念及相关知识,对色彩的多学科交叉属性有一定了解。熟练掌握色光三原色与色料三原色、正混合与负混合等色彩基础知识。
教学内容:
色彩基础知识;色光的三原色与色料的三原色、正混合与负混合;自然色彩、绘画色彩与设计色彩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自然色彩、绘画色彩与设计色彩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第七章 色彩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熟练掌握色彩三属性,掌握孟赛尔色立体的色彩理论,了解奥斯特瓦德等其它色彩理论;学会运用色彩理论分析各类优秀作品。
教学内容:
色相、明度、纯度色彩三属性概念及色彩三属性的推移训练;孟赛尔色彩理论及孟赛尔色立体;其它色彩理论;色彩理论的灵活运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用色彩理论分析各类优秀作品;用色彩理论进行设计创作。
第八章 色彩对比
教学目的与要求:
熟练掌握以色彩三属性对比为主的不同调性;掌握色彩对比其它理论对画面整体色彩感觉的影响;了解对比中错视现象的产生及错视现象在设计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
色彩三属性对比、色彩面积对比、色彩形状与位置对比、对比中的视觉错视现象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
九种明度对比,五种色相对比和九种纯度对比的识别和应用。
第九章 色彩调和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统一调和与对比调和的基本概念;熟练掌握统一调和与对比调和的具体方法;掌握相关的调和理论及应用;能够自由运用色彩,灵活表现色彩。
教学内容:
统一调和的概念和具体调和方法;对比调和的概念和具体调和方法;孟赛尔色彩调和理论及具体调和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调和方法的应用,自由选择色彩、运用色彩、表现色彩。
第十章 色彩的采集、重构
教学目的与要求:
学会对典型传统色彩、优秀设计色彩进行理论分析,并将色彩分析结果通过采集、归纳、重构、转移等多种形式,对优秀色彩进行模仿、借鉴和创造性应用。可以运用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象的方法,强化对优秀色彩的学习和借鉴。
教学内容:
色彩的采集、色彩的归纳与重构、色彩关系的转移。
教学重点与难点:
利用一套优秀色彩配色关系,举一反三、衍生出无数套优秀的配色方案。
第十一章 色彩心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色彩的表情、色彩的联想;掌握用色彩表现冷暖、心理、时间等多种感受的方法。
教学内容:
色彩心理、色彩与声音、色彩与表情、色彩与季节、色彩与时间、色彩与味觉、色彩与触觉、色彩与嗅觉。
教学重点与难点:
熟练运用色彩表现不同的心理感受。
平面构成部分:
[1] 满懿.平面构成[M.沈阳: 辽宁美术出版社, 1998.
[2] 孙彤辉.平面构成[M].武汉: 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9.
[3] 王群山.平面构成基础与应用[M].北京: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2002.
[4] 汪芳.平面构成教程[M].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4.
[5] 高海军.平面构成[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
[6] 蒂莫西.萨马拉.齐际,何清新(译).设计元素-一平面设计样式[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9.
[7]王雪青,[韩]郑美京.二维设计基础(第二版)[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8] 顾梅.平面构成[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9.
[9] [日]+Designing编辑部,周燕华,郝微(译).版式设计:日本平面设计师参考手册[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10] 紫图大师图典丛书编辑部编.世界设计大师速查手册[M].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111] 王弘力.黑白画理[M].沈阳: 辽宁美术出版社,2000.
[12] 王令中.视觉艺术心理[M].北京: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6.
色彩构成部分:
[1] 钟蜀珩.新编色彩构成[MI.沈阳: 辽宁美术出版社, 1999.
[2] 赵周明.色彩设计[MI.西安: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3] 张玉祥.色彩构成基础[MI.北京: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2003.
[4] 辛华泉.色彩构成[MI.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
[5] 李莉婷.色彩构成[MI.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1.
[6] 南云治嘉.,王建英(译).配色印象图典[M].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2.
[7] 吴卫, 肖晟.色彩构成[MI.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
[8] 毛雄飞.色彩构成设计[M].北京: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7.
[9] 刘晓宏, 林伟.色彩构成及应用 ( 修订版)[M].长沙: 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7.
[10] 潘寨民.构成:平面立体色彩构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11] 冯乔, 林澍深.电脑构成设计[M].上海: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7.
[12] 陈柄汗.电脑平面构成实例教程[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
[13] 崔唯.色彩构成[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0.
[14] 梁昭华.色彩构成[M].北京: 中国纺织出版社.2010.
[15] 赵国志.色彩构成[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0.
[16] 蒂莫西·萨马拉著, 齐际,何清新(译).设计元素-一一平面设计样式[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
[17] 蒂莫西·萨马拉.温迪,王启亮(译).从理论到实践[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
[18] ArtTone视觉研究中心.配色创意360[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
[19]《河南省第一届艺术设计作品集》编辑委员会.河南省第一届艺术设计作品展[C].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办2010.11.
[20] 飞利浦设计集团.申华平(译).飞利浦设计实践[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21] 紫图大师图典丛书编辑部.世界设计大师速查手册[M].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22] 海贝视觉.现代设计元素图案集[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23] 苏华.色彩设计基础[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24] 黄缨.色彩构成[M].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6.
[25] 崔生国.色彩构成[M].武汉: 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