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优秀运动员背后都有一位伟大的教练,每位成功的人士背后一定也有一位教练,教练学这门课恰恰告诉我们的是教练技术,从识别差异开始,认同差异,然后到加强沟通,相互之间的交流,再到激励艺术,激励我们去追求卓越。教练艺术不仅是教练员需要,运动员需要,而且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教练学的教学内容包括教练的技术、教练的理论和教练的科学与艺术等。
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执教过程的体育相关知识、人际相关知识和个人内省相关知识,增进学生对教练员、运动员、教练员执教理念、教练员执教目标、教练员执教风格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明了人的共性与差异,知道如何加强沟通应对差异,如何激励别人和自我激励,如何根据人的变化进行情景领导,开发自己的领导才干,从而提高学生思想品德、实践能力,适应社会对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要求。
1.课程特色
(1)开放性。学生学习课程的时间和地点开放,运动员学生可以根据训练比赛情况灵活进行在线学习。(2)交互性。课程提供人机交互、学生交互和师生交互等多种交互方式,便于学生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适合自己的互动学习方式。(3)多媒体化。在线课程内容以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呈现,使学生通过多种感官接受信息,提高学习效果。
2.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主要由各个章节内容的多个微课组成,教学视频录制是在高清教室中进行。在在线课程平台上分配好课程视频、课件、大纲、案例、讨论、问答、笔记、辅助教学资源等模块。通过课程建设将完整的教学资料上传平台,学生可通过给定的帐号进行学习。
为积极响应国家低碳环保政策, 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国大学MOOC平台将取消纸质版的认证证书,仅提供电子版的认证证书服务,证书申请方式和流程不变。
电子版认证证书支持查询验证,可通过扫描证书上的二维码进行有效性查询,或者访问 https://www.icourse163.org/verify,通过证书编号进行查询。学生可在“个人中心-证书-查看证书”页面自行下载、打印电子版认证证书。
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学习和考核,成绩达到课程考核标准的学生(每门课程的考核标准不同,详见课程内的评分标准),具备申请认证证书资格,可在证书申请开放期间(以申请页面显示的时间为准),完成在线付费申请。
认证证书申请注意事项:
1.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证证书申请时要求进行实名认证,请保证所提交的实名认证信息真实完整有效。
2. 完成实名认证并支付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并发送电子版认证证书。电子版认证证书生成后不支持退费。
无需预备知识
1.认识教练作用,了解教练学科
1.1伟大的教练——以中国女排教练为例
1.2教练员的教育与培养
1.3教练教育培养的政府主导
1.4教练资格制度和评价体系
1.5教练保障体系和继续教育
1.6国际教练教育机构的建立
1.7教练学的研究对象
1.8教练学的形成与发展
2.认清教练性质,确立职业规范
2.1教练员的执教对象
2.2运动员的职业特点与运动员个人支付特性
2.3教练员扮演的角色
2.4教练员的职责
2.5教练员的执教特性
2.6教练员的职业特点
2.7教练员的职业素养
2.8教练员的知识结构
2.9教练员的能力结构
2.10教练员的素质结构
3.建立执教理念,设定执教目标
3.1对教练执教理念的认识
3.2不同执教理念的比较
3.3建立自己的执教理念
3.4执教目标与功能
3.5确定获胜目标
3.6确定成长目标
3.7执教目标的自我评价
4.选择执教风格,形成领导能力
4.1教练员的执教风格
4.2权利的来源与体现
4.3教练员领导行为特点
4.4执教中的情境领导
5.了解队员差异,善于沟通激励
5.1与众不同的过滤器
5.2人的依赖于性格的发展
5.3环境对人成长的影响
5.4运动训练对人成长的影响
5.5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
5.6认识沟通
5.7沟通从应对差异开始
5.8与自己沟通
5.9学会主动倾听
5.10改进沟通的措施
5.11先激后励,激励一致
5.12建立自我实现的预言
5.13理想信念的作用
5.14以激励为主,约束为辅
5.15说好话的重要性
5.16先我后他,相互激励
5.17先零后整,分层激励
6.制订训练计划,实施多维评价
6.1训练计划的制定
6.2训练计划的内容、格式与分类
6.3训练计划的划分
6.4训练计划的安排与评价
6.5训练计划的评价
7.科学指导训练,有效参赛指导
7.1体能训练的生物科学基础
7.2体能测试
7.3测试顺序
7.4技能分类
7.5技能学习过程
7.6运动技能学习的影响因素
7.7训练任务和时间
7.8训练方法、手段和负荷特点
7.9赛前训练
7.10赛间训练
8.加强团队管理,勇于突破创新
8.1复合型教练团队的构建
8.2复合型教练团队的关系处理
8.3突破思维障碍
8.4打开思维空间
8.5缩短政策时间
8.6锁定目标结果
8.7做好身边小事
1.课程配套教材:钟秉枢.教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2.[美]雷纳•马滕斯.,执教成功之道[M]. 钟秉枢等译,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3.袁伟民.我的执教之道[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
4.钟秉枢.做No.1的教练—团队管理与领导艺术[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2.
5.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李鹏.划谋:成功企业家的用权之道[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7.[美]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第11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8.[法]让•雅克•拉丰.激励理论[M]. 张振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9.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编《现代教练员科学训练理论与实践》[M]. 2015.
10.田麦久.运动训练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11.维基•布克著,梁立邦译.教练技术:教练学演变全鉴(Sourcebook of Coaching History)[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