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概述

“史前美术”部分,宏观地从中国美术的源头谈起,探讨中国美术在中国文化和人类文化中的共性与特性。以人类社会发展的共性而言,思考人类早期创造和使用的石器工具和艺术起源。从中国史前时代的发展特性,比较其艺术的特征和世界各地如欧洲史前艺术的发展差异。在新旧石器和岩画中考虑共性问题;从玉器讨论其在中国文明起源中的先兆作用。


“先秦美术”部分,将对“中国文明的形成”探究答案。通过比较人类早期各大文明的发展,了解中国文明的独特性。先秦的青铜艺术有着礼制化的传统,伴随着中国王朝史上夏、商、周三代社会制度的变化而兴盛与消亡。在这约两千年的时段中,中国文明通过视觉形式,传达出了基本特征。要深入地理解秦文化的视觉形象,还需要了解同时期的思想潮流。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的学说,对后世美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们虽然不是对美术创作的评论,但却从思想的高度,点明了美术和整个文化传统的关系,是学习中国美术史不可忽视的理论源头。


“秦汉美术”部分,会着重讲述个人因素的意义。在视觉形象的制作者中间,由于其不同的社会地位而形成对个人概念的新的理解,这也是了解时代特点的主线。另外,从绘画史的角度看,这一时期的文化传统一脉相承,对后来的绘画发展有深远的影响。通过展示不同介质的汉代绘画,对其主要的题材和基本的表现手法、以及几种不同的地域风格判别,可以注意到汉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特征。绘画与社会的关系,从此开始变得十分密切。秦汉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的内容表现在中原与边疆艺术的关系上,“丝绸之路”积极地推进了中外文化艺术的交流,而这种与政治、军事、经济等多种因素揉合在一起的文化活动,对加速世界文明的进程,也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美术”部分,政治的动荡不安是其历史背景。视觉形象的制作没有因为社会的无序而停滞不前,反而继续按照当时文化发展的趋势走向繁荣。文化史的研究清楚地表明,继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之后的第二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是出现在佛教文化全面传入中国的新形势下,这使中国艺术从内外两个方面有了新的突破,由此到达一个空前未有的审美境界。这个时期在视觉领域中的所有一流创造,确立了中国古典艺术的准则。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视觉形象制作者们丰富的人生阅历由此转化为深刻的艺术表现,引导着中国视觉艺术向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度和高度发展。这是中国艺术内向化的开端,它成为后世文人画家不断开拓的一个基本方向。中外文化交流的体现着重于石窟文化中的视觉形象,从这部分可以了解古代艺术家在吸收、借鉴外来文化时的独特创造。


《中国美术简史(上)》课程以历史发展进程为脉络,以考古研究成果为佐证。通过对美术遗存的科学分析,结合古今文献资料,以及图像学、考古学、风格学等美术史研究方法,系统地阐述中国美术的文化结构,在沉浮变迁的表象中剖析其因果关系,由此引申出理论认识,引导学生沥清中国美术历史的发展逻辑,掌握经典艺术作品的真实语意,激发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学会将特定时代美术放置在一个宏观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中解读和理解,真实客观地了解中国美术的发展过程。


课程目标由知识层面、能力层面、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层面构成,担负着培养学生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态度,珍惜世界优秀文化遗产的重任;同时也引导学生树立稳定的价值观念,使艺术为陶冶人的性灵、美化社会、提升社会整体的道德水平做出应有的贡献。


证书要求

为积极响应国家低碳环保政策, 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国大学MOOC平台将取消纸质版的认证证书,仅提供电子版的认证证书服务,证书申请方式和流程不变。

 

电子版认证证书支持查询验证,可通过扫描证书上的二维码进行有效性查询,或者访问 https://www.icourse163.org/verify,通过证书编号进行查询。学生可在“个人中心-证书-查看证书”页面自行下载、打印电子版认证证书。

 

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学习和考核,成绩达到课程考核标准的学生(每门课程的考核标准不同,详见课程内的评分标准),具备申请认证证书资格,可在证书申请开放期间(以申请页面显示的时间为准),完成在线付费申请。

 

认证证书申请注意事项:

1.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证证书申请时要求进行实名认证,请保证所提交的实名认证信息真实完整有效。

2. 完成实名认证并支付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并发送电子版认证证书。电子版认证证书生成后不支持退费。


预备知识

[无]

授课大纲

第一章:史前美术

功用性是艺术存在和发展的根本。这可以从无数对于人类原始早期艺术活动的考古研究成果中找到最确切和有力的证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艺术首先是为人类所用才有其生存、发展的价值;艺术所呈现的艺术性,只有在更恰当地表达其本身的功用目的之后,才能真正的显示出来。这种功用一是精神感受上的,一是实际应用上的,不论前者或后者,都实际上促发了人类艺术的诞生和发展。

课时

  • 第一节:史前之光,艺葩初绽
  • ,
  • ——原始艺术的审美发生及其价值
  • ,
  • 第二节:凿声悠远,石器时代
  • ,
  • ——中国新石器时代艺术的主要发源地
  • ,
  • 第三节:扑朔迷离,史前艺术
  • ,
  • ——史前艺术的发生、特征与功能
  • ,
  • 第四节:文明曙光,彩陶文化
  • ,
  • ——彩陶文化和原始社会生活的关系
  • ,
  • 第五节:天人合一,良玉比德
  • ,
  • ——中国史前时期玉器的主要分布地域与特征及其玉文化
  • ,
  • 第六节:交相辉映,史前中外
  • ,
  • ——中国史前艺术和欧洲史前艺术异同


第二章:先秦美术

艺术,从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会受到社会经济基础的制约和政治思想的影响。先秦时期,是中国由奴隶社会逐步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重要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工艺美术、雕刻、绘画、建筑等都获得较大发展。其中,青铜器被统治阶级视作财富、地位和权势的象征,发展的水平最高,艺术成就也最为突出——先秦时代也被称之为“青铜时代”。

课时

  • 第一节:先秦重器,青铜烁烁
  • ,
  • ——中国先秦时期的青铜文化
  • ,
  • 第二节:甲骨金石,书画索源
  • ,
  • ——金石甲骨文对中国书画发展的意义
  • ,
  • 第三节:瑰奇璀璨,先秦装饰
  • ,
  • ——先秦装饰艺术的风格特点
  • ,
  • 第四节:中原古蜀,青铜璀璨
  • ,
  • ——三星堆铜像和中原青铜艺术的异同
  • ,
  • 第五节:千年之约,中外文明
  • ,
  • ——中国文明和世界其他文明的特性与共性


第三章:秦汉美术

秦汉处于封建社会蓬勃发展的前期。统治者明确要求艺术为巩固政权服务,这一时期的艺术形式较之先秦更加丰富、分类也更加明确。秦汉造型艺术中的书法篆刻、绘画、建筑和雕塑表现出广阔无垠的宇宙意识,体现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精神,所流露出气魄宏大、风格瑰丽的气息,折射出充沛的想像力、卓越的技巧,以及神物同游的审美境界。在秦汉广泛的文化艺术、尤其美术里散发恢弘气韵,对中国美术史的发展起到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课时

  • 第一节:雄浑壮阔,秦汉雕塑
  • ,
  • ——汉霍去病墓石雕和秦陵兵马俑在艺术风格上的区别
  • ,
  • 第二节:帛画旖旎,楚汉传奇
  • ,
  • ——西汉马王堆帛画和先秦楚帛画的渊源关系
  • ,
  • 第三节:神采飞扬,楚汉帛画
  • ,
  • ——楚汉帛画在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价值
  • ,
  • 第四节:开阖磅礴,汉代绘画
  • ,
  • ——汉代绘画的基本表现手法和主要的题材内容
  • ,
  • 第五节:大汉气象,画像铸魂
  • ,
  • ——汉代画像反映出的社会经济文化特征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美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美术发展史上重要的转折时期。这一时期政治文化剧烈变动,是社会文化整体上结构性的变动。特殊的背景造就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特殊的美术发展特点。主要的特点是:1、艺术的自觉;2、观者及画论文字的出现;3、士人的主导作用;4、外来文化的显著影响;5、山水画的兴起;6、“线描”的发展。

课时

  • 第一节:佛教东渐,丹青搵染
  • ,
  • ——美术在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 ,
  • 第二节:魏晋风骨,易玄自省
  • ,
  • ——魏晋名士在书画艺术上体现出鲜明的自我意识
  • ,
  • 第三节:六朝浮沉,书画品评
  • ,
  • ——形成于六朝的书画品评的风气
  • ,
  • 第四节:南朝北朝,佛窟遗迹
  • ,
  • ——南北朝佛教石窟遗迹的风格特点与综合成就

参考资料

一、教材:

洪再新著,《中国艺术教育大系(美术卷)中国美术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3年版


二、参考书目:

参考书目

1. 朱狄,《艺术的起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2、吴山,《中国新石器时代陶器装饰艺术》,文物出版社,1982

3、杨鸿勋,“中国早期建筑的发展”,《建筑历史与理论》,1981年第1辑

4、孙守道,“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头像的发现与研究”,《文物》,1986年第8期

5、金维诺,“舞蹈纹盆与原始舞乐”,《文物》,1978年第3期

6、严文明,“《鹤鱼石斧图》跋”,《文物》,1981年第12期

7、张朋川,“迄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绘画——大地湾原始社会居址地画”,《美术》,1986年第8期

8、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良渚古玉》,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年

9、张光直,“‘琮’及其在中国古史上的意义”,《文物与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成立三十周年纪念》,文物出版社,1986年

10、陈兆复编,《中国岩画》,浙江摄影出版社,1989年

11、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文物出版社,1985年

12、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科学出版社,1957年

13、郭宝钧,《商周青铜群综合研究》,文物出版社,1981年

14、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1983年

15、王仲殊,“中国古代都城概说”,《考古》,1982年第5期

16、董作宾,《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台北中央研究院语言历史研究所,1965年

17、朱剑心,《金石学》,文物出版社,1981年

18、刘敦愿,“商周文字、纹样与绘画的关系”,《美术史论》,总第8期,1983年

19、高明编,《古文字类编》,中华书局,1980年

20、秦陵兵马俑博物馆编,《秦始皇陵俑塑群》,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

21、陕西省博物馆编,《霍去病墓石刻》,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

22、刘晓路,《中国帛画》,文物出版社,1994年

23、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上下集),文物出版社,1973年

24、Wu Hung, The Wu Liang Shrine, The Ideology of Early Chinese Pictorial Art,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25、吴曾德,《汉代画像石》,文物出版社,1984年

26、刘志远、余德章、刘文杰,《四川汉代画像砖与汉代社会》,文物出版社,1983年

27、李发林,《山东画像石研究》,齐鲁书社,1982年

28、王今栋,“南阳汉画像石研究”,《美术》,1984年第3期

29、徐州博物馆编;“论徐州汉画像石”,《文物》,1980年第2期

30、邱振中,“论笔法运动的基本规律”,《新美术》,1986年第2期

31、沙孟海,“略论两晋南北朝隋代书法”,《中国书法》,1985年第4期

32、沈伊默,“二王法书管窥”,载《现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80年

33、张安治,《顾恺之》,中华书局,1961年

34、钱钟书,“中国诗和中国画”,载《七缀编》,中华书局,1982年

35、邵宏,“谢赫‘六法’之‘法’及其断句”,《新美术》,1997年第1期

36、宁强,《敦煌石窟艺术》,台湾辅文出版社,1992年

37、宿白,“云岗石窟分期试论”,《考古学报》,1978年第1期

38、宫大中,《龙门石窟艺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

39、阎文儒主编,《麦积山石窟》,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年

40、阎文儒,“新疆天山以南的石窟”,《文物》,1962年第7、8期

41、王逊,《中国美术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


常见问题

Q :  


学习模式:


1、避免被动学习,加强语言与思维等能力的培养;


2、课程知识点发散性思考能力的提高;


 


教学内容:


1、教学主线主要以时间为线索,论述各朝代有重要影响的美术作品、美术家、美学思想,弊端会因为侧重美术作品、美术家的介绍,强调了历史事件,而在学习中容易忽视对历史文化的融合,忽视中国美术史教学对提高美术类专业学生人文艺术素养和综合素质的作用。


2、同一主题分别在不同的时期被叙述,学生难以有整体上的把握,无法保证知识的相对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