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概述

 耕作学是农业科学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耕作学—农业生态转型的理论与实践》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基础理论、技术与管理体系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课程贯穿着用、养结合这根红线,它不仅在微观层面上具有作物生产的综合管理技术指导作用,而且在宏观层面上具备农业生产的布局、规划、调控与决策等功能。新时代,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朝着“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发展目标,让我们一起汲取传统农耕的精华,顺天时、量地利、谋人和,创新耕作制度,开启《耕作学—农业生态转型的理论与实践》之旅。


证书要求

利用SPOC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成绩评定如下:

线上部分(占50%):包括单元测试(10%)、课程讨论(10%)、线上课程作业(10%)和线上期末测试(20%)。

单元测试:完成视频学习后进行,每个单元测试均3次测试机会,记录最好成绩。

课程讨论:在论坛“课堂讨论区”回复有质量有见解的问题10次以上将获得满分。

课程作业:完成课程作业,成绩由学生按评价量规互评给出,对5个以上的同伴作业进行互评,结合互评完成度给出所得分数。

期末测试:对课程的全部知识点进行系统性评估,成绩由系统自动评判和教学团队评判相结合给出分数。

线下部分(占50%):包括项目团队成绩(5%)、混合式教学学习表现自评成绩(5%)、期末线下考试成绩(40%)。

预备知识

1. 面向所有对本课程感兴趣,具有中学生物学基础的学习者。不需要您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只需要您有一颗爱农、知农、为农的心!

2. 相关课程学习链接

农业气象学: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FAFU-1003458003

生态学: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FAFU-1002041002

土壤学: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HZAU-1003257004

作物栽培学: 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YZU-1001755365

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NWSUAF-1003594006                    

3. 为保证课程学习,您需要保证顺畅的网络连接,掌握基本的办公软件应用能力(比如视频播放和下载、文档下载、使用电子邮件、创建和提交文档、下载和安装软件等),平台的功能设置非常人性化,相信您一定能很快熟悉这些应用。

授课大纲

绪论

通过本讲的学习,您应该能够:1)识记耕作学的概念,识记种植制度、养地制度和耕作制度的概念;2)叙述耕作学的形成和发展,分析耕作学性质,种植制度与养地制度二者的关系;3)评价耕作学的学科地位,阐述耕作制度的基本功能和我国耕作制度的发展目标。

课时

  • 1.1 课程学习导航
  • ,
  • 1.2 耕作学概述
  • ,
  • 1.3 耕作制度概述
  • ,
  • 1.4 您是如何理解“耕”在农业上的重要意义?(计分讨论)


作物布局(上)

通过本讲的学习,您应该能够:1)识记作物布局的概念,生态适应性的概念;2)分析作物布局的内涵,评析光照因子和温度因子对作物布局的影响;3)阐述合理作物布局的原则;4)介绍家乡作物布局概况。

课时

  • 2.1 作物布局的含义
  • ,
  • 2.2 作物布局的原则
  • ,
  • 2.3 作物的生态适应性
  • ,
  • 2.4 光照因子对作物布局的影响
  • ,
  • 2.5 温度因子对作物布局的影响
  • ,
  • 2.6 晒出您家乡的田野(计分讨论)


作物布局(下)

通过本讲的学习,您应该能够:1)评析水分、土壤和地形等生态因子对作物布局的影响;2)比较不同生态因子对作物布局的影响方式及其作用规律;3)结合农业供给侧改革因地制宜规划设计作物布局。

课时

  • 3.1 水分因子对作物布局的影响
  • ,
  • 3.2 土壤因子对作物布局的影响
  • ,
  • 3.3 地形因子对作物布局的影响
  • ,
  • 3.4 作物布局的设计
  • ,
  • 3.5 案例:选择南瓜品种 找到精准定位
  • ,
  • 3.6 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您对作物布局有何见解?(计分讨论)


种植熟制

通过本讲的学习,您应该能够:1)识记种植熟制相关的概念(复种、熟制、季、种植指数、复种指数、多熟种植、休耕),计算种植指数/复种指数;2)阐述复种的效益原理,评价复种的作用、总结复种的条件与技术;3)分析实施轮作休耕的意义,了解国外轮作休耕的发展、阐述我国轮作休耕的实践;4)辩证分析选择复种或轮作休耕安排种植熟制。

课时

  • 4.1 复种的相关概念
  • ,
  • 4.2 复种的作用与效益原理
  • ,
  • 4.3 复种的条件
  • ,
  • 4.4 复种的技术
  • ,
  • 4.5 休耕的内涵与意义
  • ,
  • 4.6 轮作休耕的实践
  • ,
  • 4.7 确保粮食安全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如何理解粮食安全的内涵?(计分讨论)


间混套作

通过本讲的学习,您应该能够:1)识记种植方式相关的概念(单作、间作、混作、套作)比较不同种植方式的特点;2)计算土地当量值,评析不同种植方式的效益;3)了解间混套作的发展,评价间套作在我国农业生产上的意义;4)探究间混作的效益原理,总结间混套作的技术与主要类型,重建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课时

  • 5.1 间混套作的相关概念
  • ,
  • 5.2 间混套作的意义与发展
  • ,
  • 5.3 间混套作的效益原理1
  • ,
  • 5.4 间混套作的效益原理2
  • ,
  • 5.5 间混套作的技术
  • ,
  • 5.6 间混套作的主要类型
  • ,
  • 5.7 如何进行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重建?(计分讨论)


连作与轮作(上)

通过本讲的学习,您应该能够:1)识记种植体制相关的概念(轮作、连作、茬口、重茬、倒茬、正茬、迎茬、种植体制),区分不同作物对连作响应;2)分析连作障碍的成因与危害,评析连作在不同农业发展阶段的作用与应用;3)探究作物连作障碍的消减技术。

课时

  • 6.1 连作轮作相关概念
  • ,
  • 6.2 作物的连作响应1
  • ,
  • 6.3 案例:作物的连作响应2
  • ,
  • 6.4 连作障碍的成因与危害
  • ,
  • 6.5 连作的应用与连作障碍的消减技术1
  • ,
  • 6.6 连作障碍的消减技术2
  • ,
  • 6.7 交流分享学习心得(计分讨论)


连作与轮作(下)

通过本讲的学习,您应该能够:1)评价轮作的作用;归纳轮作的类型;2)描述和评价作物的茬口特性;3)掌握作物茬口特性在轮作中的应用;4)总结建立合理种植体制应遵循的原则。

课时

  • 7.1 轮作的作用
  • ,
  • 7.2 轮作的类型
  • ,
  • 7.3 作物的茬口特性及其评价
  • ,
  • 7.4 作物茬口特性在轮作中的应用
  • ,
  • 7.5 生产上如何合理应用连作与轮作?(计分讨论)


土壤耕作

通过本讲的学习,您应该能够:1)描述土壤耕作的实质及其主要任务,总结土壤耕作遵循的技术原则;2)比较基本耕作措施(翻耕、深松耕、旋耕)的作用及优缺点,比较各种表土耕作措施的作用、使用工具及适用地区;3)识记保护性耕作的概念,归纳保护性耕作的技术,探究保护性耕作的原理及效果,分析保护性耕作的发展趋势;4)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选择土壤耕作措施。

课时

  • 8.1 土壤耕作的技术原则
  • ,
  • 8.2 土壤耕作措施——基本耕作措施
  • ,
  • 8.3 土壤耕作措施——表土耕作措施
  • ,
  • 8.4 保护性耕作
  • ,
  • 8.5 案例:菌草生绿又生金
  • ,
  • 8.6 如何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防治荒漠化?(计分讨论)


耕地培肥与保护

通过本讲的学习,您应该能够:1)坚持耕地保护的重要性,描述农田物质循环与养分平衡,归纳农田培肥的措施,比较不同施肥方式;2)了解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现状;4)总结节水灌溉的理论与技术;5)关注我国的农田保护存在的问题。

课时

  • 9.1 农田培肥
  • ,
  • 9.2 农田灌溉
  • ,
  • 9.3 农田保护
  • ,
  • 9.4 土壤在粮食安全和基本生态系统功能方面起了什么作用?(计分讨论)
  • ,
  • 9.5 “塑战速决”,在农业生产上我们如何保护农田,对抗塑料污染问题?(计分讨论)


专题与拓展

通过本讲的学习,您应该能够:1)了解国内外甘蔗和主要麻类作物等作物的布局概况;2)从耕作制度的历史和现状中归纳出耕作制度发展的趋势。

课时

  • 10.1 甘蔗布局及糖业发展概况1
  • ,
  • 10.2 甘蔗布局及糖业发展概况2
  • ,
  • 10.3 主要麻类作物布局
  • ,
  • 10.4 农业生态转型背景下中国耕作制度的思考
  • ,
  • 10.5 拓展《精密耕耘》
  • ,
  • 10.6 耕作学对推动农业生态转型起哪些作用?(计分讨论)
  • ,
  • 实践花絮
  • ,
  • 寄语

参考资料

耕作学(第二版),曹敏建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农作学(第二版),李军主编,科学出版社,2016

高级耕作学,王建林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3

耕作学,龚振平,马春梅主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3

农作学,刘巽浩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

耕作学,刘巽浩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间套作体系豆科作物固氮生态学原理与应用,李隆编著,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3

农业生物多样性利用的原理与技术,骆世明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中国保护性耕作制,高旺盛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

中国耕作制度70年,王宏广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各课程单元拓展学习资料目录详见课件1.1学习导航中的学习资料。

常见问题

Q本课程何时更新?

A本课程每周二上午10:00更新,按课程计划发布3-6个知识点的学习资料。

 

Q:本课程是否提供课程讲义?

A:为便于同学们更好地学习,我们向大家提供完整的课程讲义(每周与视频同时发布,且可下载)。也请同学们尊重本课程团队的知识版权,讲义不得用于学习以外的其他目的。


Q:本课程教学团队联系方式?

A:在课程讨论区留言,教学团队成员会及时给您回复;课程学习交流QQ群:234332704;课程邮箱moocgzx@163.com;课程负责人邮箱:dongmeifj@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