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植物是开发、利用和保护植物的前提和基础。从远古洪荒年代起,有关植物分类的知识就在人们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尤其是到了现代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今天,植物分类学越发显示其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们将学会植物分类的原理和方法,掌握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重要科属种的分类特征、地理分布和经济用途。特别是可以学会识别、鉴定常见植物,培养实践中进行植物分类的能力,建立热爱植物、保护植物的思想意识。
课程特色
1.根据网络学习灵活性的特点,对知识点重新梳理、合理分解。
2.基于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的环境差异,适当调整教学方法。讲授内容以具体植物为例子,并展示细节图解。另外,知识点的引入适当增加铺垫。
3.根据网络学习的个性化特点,适当扩展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以满足多种学习需求,体现差异化、个性化学习。
课程亮点
1.对植物各科的教学处理,改变一般从科到属到种的讲授顺序,先从常见植物的认识开始,最后进行科特特征总结。
2.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插入野外实践课的教学内容,使得学生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活学活用,及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课后作业、在线学习,占70分;期末考试占30分。
先修课程为《植物学生物学》或《普通生物学》或类似课程。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1. 黄增泉. 高等植物分类学原理[M]. 台北: 国立编译馆, 1983年.
2. 汪劲武. 种子植物分类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4年.
3. 吴国芳等编著.植物学(下册/第2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年.
4. 周世权, 马恩伟. 植物分类学[M]. 北京: 林业出版社, 1995年.
5. 汪劲武. 种子植物分类学 (第二版)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
6. 斯特斯, 著, 韦仲新, 译. 植物分类学与生物系统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