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程是计算机类、电气信息类、自动化类等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是一门面向应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综合性的课程。本课程以Intel 8086/8088为起点,逐步介绍80286、80386、80486以及Pentium CPU,使学生能够层层深入,逐步掌握各种微处理器的结构、原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在接口技术部分,主要讲述微型计算机中常用的中断控制器、并行/串行接口、计数器/定时器和A/D、D/A转换器等典型接口电路及其编程使用方法。本课程内容深入浅出、注重系统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是学生学习和掌握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接口及其应用技术的重要课程。
学生须完成课程学习,参与课程研讨,完成单元测试、单元作业及期末考试。
单元测验(20%)
作业成绩(30%)
研讨(10%)
期末考试成绩 (10%)
域外成绩 (实验,30%)
60分-84分为合格,85分以上为优秀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
第一章 微型计算机系统概述(2学时)
教学目标:本章介绍了微型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与运算基础、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与工作过程,并讨论了衡量微型计算机性能的指标。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基础概念、组成,从而建立简单的微型计算机系统的整体概念。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微型计算机发展
一、微处理器和微型计算机的发展
二、微型计算机的分类及其应用
三、单片机、单板机、个人计算机
第二节 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一、微型计算机硬件
二、微型计算机软件
三、微型计算机的工作过程
第三节 微型计算机中常用数制和编码
一、数制及不同进制间的转换
二、二进制数的运算
三、数的表示与运算
真值与机器数,带符号数在机器中的表示形式:原码、反码和补码,补码加、减法与溢出判断,定点数与浮点数。
一、 常用编码
BCD码、ASCII码和汉字的编码
第四节 微机系统的组成
一、硬件系统
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
二、软件系统
系统软件、应用软件,软、硬件的关系。
第五节 微型计算机系统的性能指标
字长、存储容量、运算速度、时钟频率
教学要求:了解微型计算机的发展概况、各代微处理器的典型产品及主要特点;掌握微型计算机的组成和分类、衡量微型计算机性能的指标。
重点难点:微机的工作过程、微型计算机系统的性能指标
第二章 16位和32位微处理器(6学时)
教学目标:详细介绍了16位微处理器8086/8088的内部结构、工作模式、操作时序以及存储器组织等,并简要介绍了32位微处理器80386、Pentium,使学生掌握微处理器的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 16位微处理器8086/8088
一、8086/8088 CPU的内部结构
CPU的基本功能、CPU的内部逻辑结构、主要功能部件及基本工作过程
二、8086/8088 CPU的寄存器结构
CPU的主要寄存器(通用寄存器、专用寄存器、标志寄存器等)及其主要功能、标志寄存器各位的功能定义。
三、8086/8088 CPU的引脚信号和功能
CPU的外部引脚类型、主要引脚功能。
四、8086/8088系统的工作模式
8086系统结构(最小模式、最大模式)、CPU与外围芯片的连接及典型配置情况、地址锁存器(8282)、双向总线收发器(8286)及总线控制器(8288)的功能特性。
五、8086/8088的操作和时序
时钟周期、总线周期及指令周期的定义,CPU读、写操作时序。
六、8086/8088的存储器组织
微机中存储器组成结构、存储器的分段、逻辑地址与物理地址概念、存储器堆栈的结构特点。
第二节32位微处理器80386
一、80386的特点
二、80386内部结构
三、80386的寄存器结构
四、80386的工作方式
第三节32位微处理器Pentium
一、Pentium的特点
二、Pentium的内部结构
三、Pentium的寄存器结构
四、Pentium系列微处理器的发展
教学要求:了解CPU的基本功能、CPU的外部引脚功能、流水线技术的概念、从80286到Pentium系列的技术发展;理解CPU的内部逻辑结构、CPU的典型操作和时序;掌握CPU的主要寄存器、存储器结构、CPU与外围芯片的连接及系统配置。
重点难点:CPU的内部逻辑结构、CPU的寄存器结构、8086工作模式、微机中存储器结构、存储器的分段、逻辑地址与物理地址概念、CPU引脚功能、CPU读、写操作时序。
第三章 80x86的指令系统(6学时)
教学目标:掌握六种寻址方式的表示格式及使用方法,熟练掌握8086指令系统,能够利用所学指令构造简单程序段。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指令的基本格式
一、指令的构成
二、8086/8088的指令格式
第二节 8086/8088的寻址方式
第三节 8086/8088的指令系统
一、数据传送类指令
二、算术运算类指令
三、逻辑运算与移位类指令
四、串操作类指令
五、控制转移类指令
六、处理器控制类指令
教学要求:了解指令的基本格式,理解寻址方式的基本概念,掌握数据传送、算术、逻辑运算、控制转移类指令的语句格式及功能。
重点难点:六种寻址方式(立即方式、直接方式、寄存器方式、寄存器间接方式、变址方式、基址加变址方式)的汇编格式、功能及使用方法,算术、逻辑运算、移位、控制转移类指令的语句格式及功能。
第四章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4学时)
教学目标:了解汇编语言使用的各种数据类型,掌握数据定义伪指令和符号定义伪指令的格式及功能;掌握顺序程序、分支程序、循环程序以及子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并能设计功能相对独立的程序,并调试通过。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汇编语言概述
第二节 汇编语言源程序格式
一、汇编语言的语句格式
二、伪指令
三、汇编语言源程序的结构
第三节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一、程序设计的基本步骤
二、顺序结构
三、分支结构
四、循环结构
五、子程序结构
第四节 系统功能调用
一、系统功能调用的方法
二、DOS系统功能调用
三、BIOS系统功能调用
教学要求:理解伪指令的功能和使用方法,转移指令的功能,掌握1号、2号、9号、10号系统功能调用的格式要求及功能、汇编语言的上机过程,灵活应用顺序程序、分支程序、循环程序以及子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
重点难点:伪指令的语句格式及功能,转移指令的功能和应用,顺序程序、分支程序、循环程序以及子程序的结构。
第五章 存储器(4学时)
教学目标:介绍了微型计算机中半导体存储器的分类、使用方法,特别针对16位微型计算机的存储器扩展技术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讨论,使学生掌握CPU与存储器的连接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存储器概述
一、半导体存储器的分类
随机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闪速存储器
二、半导体存储器的主要性能指标
存储容量、存储速度
三、典型的半导体存储器芯片
典型静态RAM芯片6116、动态RAM(DRAM)2164、EPROM2732
第二节 半导体存储芯片结构及使用
一、半导体存储器的基本结构
二、半导体存储芯片的使用
地址线的连接、数据线的连接、控制线的连接
第三节 16位系统的存储器接口
一、16位微机系统中的内存储器接口
二、存储器容量的扩展
位扩展、字扩展、字位扩展
三、存储器芯片与8086CPU的连接举例
教学要求:了解存储器的主要类型及性能指标,理解存储器的体系结构,掌握随机存储器RAM的结构原理、只读存储器 ROM的结构原理、存储器与CPU的连接、RAM与ROM的结构原理,对存储器与CPU的连接与译码方法能灵活应用。
重点难点:静态 RAM(SRAM)、动态RAM(DRAM)的存储原理,存储器与CPU的连接、片选信号的产生,动态RAM的刷新控制。
第六章 输入输出与中断(6学时)
教学目标:介绍了输入输出接口技术的基本概念、功能,讲述了常用的输入输出传送控制方式,使学生掌握中断传送方式及其中断接口的编程使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输入/输出接口概述
一、输入/输出接口的功能
I / O接口的概念、功能、简单I / O接口的组成
二、CPU与输入/输出接口之间的信息
数据信息、状态信息、控制信息
三、输入/输出端口的编址方式
独立编址、统一编址
第二节 CPU与外设之间的数据传送方式
一、无条件方式
二、查询方式
查询式输入、查询式输出
三、中断方式
四、DMA方式
第三节 中断技术
一、中断概述
中断源及分类、中断系统及功能、中断优先级的确定
二、中断的处理过程
中断请求、中断响应、中断处理
三、8086/8088的中断
中断类型、中断优先级顺序、中断向量表、中断处理过程
第四节 中断控制器8259A
一、8259A的内部结构及引脚
8259A的内部结构、引脚
二、8259A的工作方式
中断响应顺序、中断优先级管理、中断屏蔽管理、中断结束管理、8259A的级联
三、8259A的编程及应用
8259A的编程、8259A的应用
教学要求:了解I / O接口的概念和功能,理解I / O端口的编址方式、程序方式的特点及应用、DMA方式的特点、中断基本原理、中断的优先级,掌握CPU与输入/输出设备之间的信号、主机与外设间数据传送的控制方式。
重点难点:CPU与输入/输出接口之间的信息(数据信息、状态信息、控制信息)、主机与外设间数据传送的控制方式(程序方式、中断方式、DMA方式)、中断的分类、中断优先级、中断向量、中断向量表、中断控制器8259A的使用。
第七章 并行接口技术(6学时)
教学目标:介绍了并行通信的基本概念,详细介绍了简单并行接口、可编程并行接口8255A,介绍了常用的并行输入输出设备─键盘、LED显示器的工作原理,使学生能够掌握常用的外设接口电路及其使用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简单并行接口
一、简单并行接口的种类
三态缓冲器、数据锁存器、兼具数据锁存器和三态缓冲器的接口
二、简单并行接口的应用
第二节 可编程并行接口8255A
一、8255A的内部结构和引脚特性
8255A的内部结构、引脚特性
二、8255A的控制字
方式选择控制字、端口C置1/0控制字
三、8255A的工作方式
方式0(基本输入/输出方式)、方式1(选通输入/输出方式)、方式2(双向方式)
四、8255A的编程及应用
第三节 键盘接口
一、键盘的工作原理
二、键的识别
第四节 LED显示器接口
一、LED的工作原理
二、静态显示与动态显示
教学要求:了解并行通信的主要特点,理解可编程并行接口8255A内部结构、工作方式及应用,掌握可编程并行接口芯片(8255A)的编程应用。
重点难点:可编程并行接口8255A内部结构、工作方式、编程应用、LED显示器的基本原理、LED数码管组成及连接。
第八章 串行接口技术(4学时)
教学目标:介绍了串行通信的基本概念,详细介绍了可编程串行接口8251的内部结构及工作方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串行通信概述
一、串行通信的基本概念
二、串行数据传输方式
单工、半双工、全双工
三、串行通信的类型
异步通信、同步通信
四、串行接口和串行接口标准
串行接口标准RS-232C
第二节 可编程串行接口8251A
一、8251A的基本工作原理
数据总线缓冲器、读写控制电路、发送器、接收器、调制调解控制逻辑
二、8251A的引脚和外部连接
8251A和CPU之间的信号、8251A和外设或调制解调器之间的信号
三、8251A的编程
教学要求:了解串行通信的主要特点,理解串行接口电路的基本结构、异步通信的有关概念,掌握可编程串行接口芯片(8251)的结构及工作方式。
重点难点:可编程串行接口8251的内部结构、工作方式、编程应用
第九章 计数器/定时器(4学时)
教学目标:介绍了微型计算机中实现定时的方法,然后介绍了可编程计数器/定时器8253的功能、内部结构和编程方法,使学生能够掌握可编程计数器/定时器8253的应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可编程计数器/定时器8253
一、8253的内部结构和引脚特性
8253的内部结构、端口寻址、引脚
二、8253的控制字
三、8253的工作方式
方式0、方式1、方式2、方式3、方式4、方式5
四、8253的编程
8253的初始化编程、8253计数值的读取编程
第三节 8253的应用
教学要求:了解可编程定时器8253的基本性能及特点,掌握定时器/计数器(8253)的结构及工作方式、编程应用。
重点难点:8253的内部结构、工作方式、8253的编程应用。
第十章 数/模和模/数转换(3学时)
教学目标:分别介绍了模/数(A/D)转换和数/模(D/A)转换的基本原理,并介绍了常用的A/D转换器和D/A转换器及其使用方法,使学生能够掌握微型计算机在复杂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数/模(D/A)转换器
一、D/A转换原理
二、D/A转换主要技术参数
三、DAC0832及接口电路
四、DAC1210及接口电路
第三节 模/数(A/D)转换器
一、A/D转换原理
二、A/D转换主要技术参数
分辨率、精度、转换时间
三、8位A/D转换芯片ADC0809及接口电路
ADC0809的逻辑结构和引脚、ADC0809的转换时序、ADC0809的数据输出、ADC0809和CPU的接口。
四、12位A/D转换芯片AD574A及接口电路
教学要求:了解:D/A和A/D的转换原理、掌握D/A转换器与CPU的接口方法、A/D转换器与CPU的接口方法、DAC0832、ADC0809的编程应用。
重点难点: DAC0832与CPU的连接与编程、ADC0809的内部结构、ADC0809与CPU的连接与编程。
第十一章 总线技术(1学时)
教学目标:简要介绍了微型计算机系统的总线规范及其相关技术,使学生通过了解总线的基本概念、总线的标准和性能指标以及常用的标准总线,理解总线的仲裁方式以及总线在计算机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总线规范
二、总线的分类
按总线所在位置分类、按信息传送形式分类、按信息传送的内容分类
三、总线数据传输
第二节 ISA总线
第三节 EISA总线
第四节 其他总线
教学要求:了解:基本的总线类型,理解总线信号分类及基本功能,掌握常见的总线标准。
重点难点:总线的分类、常见的总线标准。
[1] 李云、曹永忠、于海东等,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第二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2] 葛桂萍等,微机原理学习与实践指导(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3] 戴梅萼,史嘉权,微型计算机技术及应用(第4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