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创造你的音乐生活——大学音乐指南》是通识类音乐慕课,与传统音乐欣赏类课程不同,该课程以大学生“创造自己音乐生活”为主线,通过入乐、用乐、评乐、配乐和作乐五个环节,引导学生将参与音乐生活、使用音乐资源、掌握音乐的历史文化知识渗透在感受与欣赏音乐的活动过程中,即将音乐的“赏”与“用”结合,循序渐进,环环相扣。
2. 课程分为六章。由三个体系镶嵌而成,分别为应用体系(入乐、用乐、评乐、配乐、作乐、赏乐);听赏体系(传统音乐、艺术音乐、流行音乐经典作品);知识体系(音乐分析学、音乐心理学、音乐美学、音乐人类学、音乐史学等学科的必要知识),集实用性、艺术性、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
3.课程主题:人人都可以进入音乐生活;人人都可以使用音乐;人人都可以对音乐进行评论·;人人都可学会配乐;人人都可创意音乐、演唱、演奏和原创音乐……也就是说人人不仅享有平等欣赏音乐的权利,人人还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音乐生活!
4.主讲教师谢嘉幸教授是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多年专注于音乐欣赏教学研究,他有二十多年讲授公共音乐鉴赏课程的经验,受到学生们的广泛欢迎和很高评价,他的讲解深入浅出,幽默风趣,具有独特的授课风格。
5.课程从录制到制作,精心打磨,音乐作品音像容量丰富,具有极好的视听影音效果。 课程讲解四大特色:注重实用,多重视角,覆盖全面,立足当下。
6.课程学分和成绩压力不大,希望学员带着体验、感受的心态参加学习,走进音乐艺术的殿堂,充分发挥每位学员创造自己音乐生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实现课程平台化,教学互动化。
《音乐鉴赏》最终成绩为慕课平台成绩占比80%(由慕课课堂交流区讨论和期末考试得分累加而成)+线下混合式教学20%(线下包括:qq群互动交流提问、qq群共享学习资料或视频、课程心得汇报)。
本课程不预设门槛,欢迎任何对音乐感兴趣的同学参与学习,同学们尽管来吧!
第一章 入乐——如何参与音乐生活
1.1活动参与——音乐“广场”的魅力
1.2活动参与——走进虚拟的音乐空间
1.3身体参与——置身具体的音乐当中
1.4情感参与——在情境中相遇
1.5审美参与——音乐需要“懂”
1.6审美参与——音乐中的七个朋友
第二章 用乐——如何使用音乐
2.1人生旅途之音乐相册
2.2饮食起居之伴侣选择
2.3情感际遇之心理调适
2.4爱情亲情友情之情感交流
2.5斯斯与超超的音乐对话
第二章 用乐——如何使用音乐
2.6农村婚丧嫁娶与民俗活动
2.7城市婚丧嫁娶与生日歌
2.8校园环境用乐
2.9环境音乐的类型与应用
第三章 评乐——音乐的鉴赏与批评
3.1音乐方位图——音乐的三大类型
3.2音乐方位图——音乐的风格流派
3.3音乐审美范畴——概念与类型
3.4音乐审美范畴——崇高
3.5音乐的原型与流变
3.6评乐的基本原理——人人都来评乐
3.7评乐的基本原理——评乐的四个要素
第三章 评乐——音乐的鉴赏与批评
3.8评乐从聆听开始——乐内概念
3.9乐内概念——音乐的风格把握
3.10乐内概念——音乐的曲式结构
3.11乐外概念——找寻音乐的历史文化意义
3.12如何评乐——乐评写作的阶段与类型
3.13如何评乐——乐评写作的三个案例
第四章 配乐——影视作品的配乐方法
4.1影视作品中的听觉世界——语言
4.2影视作品中的听觉世界——音响及音乐
4.3音画关系与音画配置
4.4音乐的有形功能
4.5音乐的心理功能及技术功能
4.6配乐的方法及流程
第五章 作乐——校园音乐实践
5.1校园音乐活动的创意与策划
5.2想唱就唱--歌咏与演唱
5.3想吹就吹---陶笛吹奏
5.4成人钢琴谈(一)
5.5成人钢琴谈(二)
5.6民乐队与古筝
5.7流行乐队与吉他
第五章 作乐——校园音乐实践
5.8许萍和她的原创校园歌曲
5.9合唱活动指南
5.10管弦乐队活动指南
5.11吟诵
5.12说戏听戏——戏曲入门
5.13校园音乐剧
[1]谢嘉幸.大学音乐——高校公共艺术选修音乐鉴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2]谢嘉幸,张烁.音乐分析基础(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3]郭树荟 . 中国音乐鉴赏[M] . 上海 : 人民美术出版社 , 2009 .
[4]焦元溥 . 乐之本事——古典乐聆赏入门[M]. 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
[5]【新西兰】罗伊·舒克尔 . 流行音乐的秘密[M]. 韦玮 , 译 . 北京:后浪出版咨询(北京)有限责任公司、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 .
[6]谢嘉幸.音乐的“语境”:一种音乐解释学视域[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7]张前.中国艺术教育大系·音乐卷:音乐美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由于本课程采用MOOC的方式授课,因此提醒大家注意以下事项:
1.每次学习前要先浏览公告。
2.不要轻易落课,补课需及时。
3.注意每讲之后测验的截止提交时间。
4.学习中如遇问题建议采用浏览讨论区帖子的方式。在讨论区里,如发现你的提问与他人相似,跟帖即可,不必另发新帖。
声明:
1.本课程部分图片、视频来自网络,为教学需要在此借鉴。如果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503846578@qq.com联系。
2.尊重老师与同学,不发表暴力文字,与人为善。
3.不在平台内发布非法、违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