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教育课程 课程名称:运动生理学
开课单位:体育学院 课程编号:Y02110203
课程性质:必修课
总学时: 48 学 分:3
适用专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
先修课程: 运动解剖学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9.6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运动生理学》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必修的一门学科基础教育课程,以正常人体为研究对象,研究人体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体现了体育与生命科学、医学理论融会贯通的课程特色,与运动解剖学、体育保健学等学科相互融合。
本课程是从人体运动的角度,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身体机能的变化规律,同时又为人体健康水平的提高、身体机能的增强和训练效果的优化提供科学的指导。其研究范围既有探索基本现象与规律为内容的基础性研究,又有围绕体育教学训练实践的身体机能评定、科学训练指导和教学训练生理评价等的应用研究。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教学,使学生具备下列能力:
课程目标1:能够运用肌肉收缩、能量代谢、神经调控及内分泌调节等基本概念、原理和基础知识解释人体运动过程中各系统的机能变化特征及机制,并能将其应用于解决体育运动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4)
课程目标2:能够综合运用呼吸、血液、循环、神经、运动等系统常见生理机能指标(肺活量、心率、血压、心电图、反应时、肌电图等指标)科学监控和评价体育健身活动的过程及健身效果。(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4)
课程目标3:能够依据不同年龄、性别,不同运动项目和不同训练水平运动员的生理特点及健身需求设计运动处方,科学指导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有效预防或避免运动伤病的发生。(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4)
章节 | 内 容 | 讲课 | 实验 | 小计 | 支撑课程目标 | 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 |
绪论
| 绪论 1运动生理学课程的性质、任务与方法 2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和生理功能调节的基本方式。 教学重点: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和生理功能调节的基本方式 教学难点: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 | 2 |
| 2 | 1 | 4 |
第1章 | 第1章 肌肉活动 1.1骨骼肌兴奋时的生物电现象,骨骼肌的微细结构及生理特征 1.2肌肉收缩的原理、肌肉收缩的形式、力学特征以及两类肌纤维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1.3肌电图概念及其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肌肉收缩及舒张过程及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教学难点:肌肉收缩的过程及力学特征。 | 4 |
| 4 | 1 | 4 |
第2章 | 第2章 能量代谢 2.1肌肉活动时能量的来源及相互关系 2.2三个能量系统特征及与运动强度、运动时间的对应关系,以及能量统一体的概念 2.3运动中能量代谢的特点,学会分析不同强度运动能量代谢规律 教学重点:肌肉活动能量供应的三大系统及各系统的能量供应特点与不同项目的供能特点。 教学难点:能量代谢变化的特点和能量统一体理论及分析不同性质运动中的代谢规律及应用。 | 2 |
| 2 | 1 | 4 |
三、课程内容、学时分配及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
第3章 | 第3章 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 3.1感受器的生理特征,掌握视觉、听觉、位觉等感觉器官的分析机能 3.2神经系统结构基础,掌握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躯体运动调节功能和脑的高级功能。 教学重点:视觉、听觉、位觉和本体感觉的基本结构和功能;高位中枢的动作调节与整合作用 教学难点:各级高位中枢间的协调配合及运动动作技能的管理 | 4 |
| 4 | 1 | 4 |
第4章 | 第4章 内分泌调节 4.1掌握激素的生理作用、特征以及生理机制。 4.2掌握主要内分泌腺的典型激素及其主要生理功能 4.3了解与运动相关的主要激素对运动的基本反应、适应特征和代谢调节过程 教学重点:激素的生理作用、作用特征;主要应激激素对运动应答和适应规律 教学难点:激素作用的机制及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理论 | 4 |
| 4 | 1 | 4 |
第5章 | 第5章 免疫与运动 5.1掌握免疫的概念、免疫系统的组成以及各组成的特点与功能。 5.2掌握免疫功能对运动的反应、适应特征,了解运动性免疫抑制的机制。 5.3了解免疫调理的基本思路和措施,掌握几类免疫调理物质的调理作用和生理机制 教学重点:免疫的概念、免疫系统的组成以及各组成的特点与功能;运动性免疫抑制现象及免疫调理思路与采取措施 教学难点: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的过程与特点;“流动脑”与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 | 2 |
| 2 | 2 | 4 |
第6章 | 第6章 血液与运动 6.1了解血液的组成、理化特征及其生理功能 6.2掌握运动对血液组成成分的影响 教学重点:血液的功能及运动对血液成分的影响。 教学难点: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的血液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 | 2 |
| 2 | 2 | 4 |
第7章 | 第7章 呼吸与运动 7.1掌握肺通气和肺换气的原理 7.2掌握肺通气功能的评定方法 7.3了解气体的血液运输形式,掌握呼吸运动的调节方式 教学重点:肺通气功能和肺换气评定方法和肺通气功能对训练的适应规律。 教学难点:运动时呼吸功能的变化规律了解其调节机制 | 4 |
| 4 | 2 | 4 |
第8章 | 第八章 血液循环与运动 8.1心肌的生理特性、心动周期、泵血的过程;评定心功能的指标及方法 8.2动脉血压的概念、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 8.3心血管功能的调节机制;运动训练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 教学重点:心动周期的概念及心脏泵血的过程;评定心脏功能的指标及方法及运动心脏功能的影响。 教学难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及运动对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机理 | 4 |
| 4 | 2 | 4 |
第9章 | 第九章 消化、吸收与排泄 9.1消化、吸收过程及其机制 9.2运动时机体酸碱平衡变化及其调节的基本过程 9.3排泄概念和肾脏尿生成的基本过程;运动对肾功能的影响 教学重点:排泄概念和肾脏尿生成的基本过程,运动对肾功能的影响 教学难点:运动对肾功能的机制 | 2 |
| 2 | 2 | 4 |
第10章 | 第十章 身体素质 10.1不同身体素质的基本概念、生理学基础及影响因素 10.2不同身体素质的测定与评价方法。 10.3身体素质训练的几种新方法 教学重点:不同身体素质的基本概念、生理学基础及测定与评价方法 教学难点:不同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基础及训练。 | 6 |
| 6 | 3 | 4 |
第11章 | 第十一章 运动与身体机能变化 11.1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变化的规律和各阶段的特点及其生理机制。 11.2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发生部位、可能机制与判断方法。 11.3恢复过程的概念、阶段性特点与促进机体恢复放入方法。 11.4脱训与尖峰状态训练对身体的影响及应注意的生理学问题 教学重点:运动会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变化的规律及运动训练的生理机制。 教学难点:超量恢复理论及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 | 2 |
| 2 | 3 | 4 |
第12章 | 第十二章 运动技能的形成 12.1运动技能形成的生理学机制 12.2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各阶段的表现形式及教学特点 12.3运动技能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教学重点:运动技能形成的表现形式及教学特点 教学难点:运动技能形成各阶段的教学特点 | 2 |
| 2 | 3 | 4 |
第13章 | 第十三章 年龄、性别与运动 13.1儿童少年、女子和老年人的生理特点 13.2掌握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和身体素质发展的规律,运动对女子经期的影响及老年人的健身特点,以便能够针对性从事学校体育教学和指导不同人群健身 教学重点:儿童少年身体素质发展的规律,运动对女子经期的影响及老年人的健身特点 教学难点:不同健身人群的生理特点及健身特点 | 2 |
| 2 | 3 | 4 |
第14章 | 第十四章 肥胖、体重控制与运动处方 14.1肥胖、体成分、身体指数等概念,了解肥胖与体重控制的意义 14.2肥胖的诊断方法、判定标准及运动防肥减肥机制 14.3运动处方的概念和四要素,熟悉运动处方的内容、制定与实施 教学重点:肥胖的诊断方法、判定标准及运动防肥减肥机制,运动处方的概念和四要素 教学难点:运动处方的内容、制定与实施 | 2 |
| 2 | 3 | 4 |
第15章 | 第十五章 环境与运动 15.1人体保持体温恒定的原理,掌握热环境运动对人体的影响及其热习服的产生。 15.2冷环境对人体运动的影响和人在水环境中的急性适应过程。 15.3大气环境、生物节律对人体生命活动和运动能力的影响 教学重点:冷热环境运动对人体的影响及其热习服的产生,人在水环境中的急性适应过程 教学难点:热习服产生的生理机制 | 2 |
| 2 | 3 | 4 |
复习 |
| 2 |
| 2 |
|
|
合 计 |
| 48 |
| 48 |
|
|
四、达成课程目标的途径和措施
1、本课程理论教学采用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在线自学、课堂教学、课后反馈三个环节。
(1)在线自学环节,学生在自建运动解剖学SPOC平台上,依照教学大纲中课程目标及教学日历安排进行在线学习,与教师、同学在线互动交流。
(2)课堂教学环节,教师主要针对各知识点的重点、难点进行精讲,并针对学生课前在线学习所提出的共性问题进行指导,通过面对面交流、案列讨论及问题研讨等方式来完成。
(3)课后反馈环节,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对于自身教学工作的总结和反思,有利于教学的持续改进。课后,学生除完成课程作业外,还可在SPOC平台上进行在线测试,作业、单元测试按50%计入课程考核中。
2、通过另一门课程《运动生理学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为科学组织教学、指导锻炼、开展科学研究奠定基础。具体实验内容见该课程教学大纲。
五、考核方式
1. 课程考核方式包括随堂测验、课后作业及期末考试等。
2. 定量评价
本课程包含3个分课程目标,有3个考核方式,各考核方式对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的权重占比分配。
如下:
表5.1 各考核方式对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的权重占比分配
课程目标 | 分课程目标权重 (本列总和为1) ∑Pi=1 | 各考核方式评价比例分配 (每行总和为1) ∑Wik=1 | 各考核方式在课程目标达成中的占比 (所有行列总和为1)∑∑Sik=1 Sik=Pi×Wik | ||||
随堂测验(1) | 作业 (2) | 期末考试 (k) | 随堂测验(1) | 作业 (2) | 期末考试 (k) | ||
1 | 0.3 | 0.2 | 0.3 | 0.5 | 0.06 | 0.09 | 0.15 |
2 | 0.3 | 0.2 | 0.3 | 0.5 | 0.06 | 0.09 | 0.15 |
3 | 0.4 | 0 | 0.5 | 0.5 | 0 | 0.2 | 0.2 |
各考核环节对课程目标达成的贡献率 | 0.12 | 0.38 | 0.5 |
注:上表中,期末考试对课程目标达成的贡献率为0.50,其他考核方式课程目标达成的贡献率为0.50.
那么第i个分课程目标的评价基于各环节k的贡献加权求和,就是该分课程目标的达成度Ai,即 5-1
而多个分课程目标再根据比例加权求和,就得到本门课程的课程目标达成度A。
5-2
其中: k表示不同的考核环节,i表示不同的分课程目标;
是第k种评价方式通过第i个课程目标反映在总的课程目标评分占比;
表示第k种评价方式对第i个课程目标百分占比;
表示第i个课程目标在课程总评价中的占比;
Gik表示第k种考核方式支撑第i个课程目标的达成度。
3. 定性评价
定性评价指利用学生的调查问卷进行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按照各课程目标分项设计合适的问卷,调查学生掌握知识及获得能力等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其中成绩均采用百分制统计,五级分制转换为百分制时,优对应95分,良对应85分,中对应75分,及格对应65分,不及格对应55分。
综合定性与定量评价结果,取最小量为最终评价结果。
表5.2 课程目标定性评价调查表
课程目标 | 达成度调查题目 | 自我评分 (百分制) | 课程目标权重 | 课程目标达成度 |
目标1 | 你理解本课程的目标、学习要点的程度? |
| 0.1 |
|
目标1 | 你对肌肉收缩、能量代谢、神经调控及内分泌调节等基本概念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
| 0.2 |
|
目标2 | 你是否理解和掌握各种生理机能指标的涵义、测试方法及评价标准? |
| 0.1 |
|
目标2 | 你能否运用常见生理机能指标监控和评价体育健身活动的过程及健身效果? |
| 0.2 |
|
目标3 | 在给定不同年龄、性别的生理特点及健身需求时,你能否设计出运动处方? |
| 0.2 |
|
目标3 | 不同运动项目和不同训练水平运动员的生理特点及训练需求时,你能否设计出运动训练计划? |
| 0.2 |
|
总体评价 |
|
六、评价标准:
6.1 课堂测验评价标准
基本要求 | 评价标准 | 权重 | |||
90-100分 | 75-89分 | 60-74分 | 0-59分 | ||
能够运用肌肉收缩、能量代谢、神经调控及内分泌调节等基本概念、原理和基础知识解释人体运动过程中各系统的机能变化特征及机制,并能将其应用于解决体育运动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4) | 肌肉收缩、能量代谢、神经调控及内分泌调节等基本概念表述正确;能正确解释运动实践的机能特征。 |
肌肉收缩、能量代谢、神经调控及内分泌调节等基本概念表述基本正确;能部分解释运动实践的机能特征。
| 肌肉收缩、能量代谢、神经调控及内分泌调节等基本概念表述不够完整;但对于运动实践的机能特征理解不够。
| 肌肉收缩、能量代谢、神经调控及内分泌调节等基本概念表述不清;不能解释运动实践的机能特征。
| 0.3 |
能够综合运用呼吸、血液、循环、神经、运动等系统常见生理机能指标(肺活量、心率、血压、心电图、反应时、肌电图等指标)科学监控和评价体育健身活动的过程及健身效果。(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4) | 肺活量、心率、血压、心电图、反应时、肌电图等常见生理机能指标的涵义表述正确,评价合理 | 肺活量、心率、血压、心电图、反应时、肌电图等常见生理机能指标的涵义表述较正确,评价较合理 | 肺活量、心率、血压、心电图、反应时、肌电图等常见生理机能指标的涵义表述不完整,评价尚可 | 肺活量、心率、血压、心电图、反应时、肌电图等常见生理机能指标的涵义表述不正确,评价不合理 | 0.3 |
6.2 作业评价标准
基本要求 | 评价标准 | 权重 | ||||||
90-100分 | 75-89分 | 60-74分 | 0-59分 | |||||
能够运用肌肉收缩、能量代谢、神经调控及内分泌调节等基本概念、原理和基础知识解释人体运动过程中各系统的机能变化特征及机制,并能将其应用于解决体育运动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3) | 按时交作业;基本概念正确、论述逻辑清楚、语言规范。 | 按时交作业;基本概念正确、论述基本清楚。 | 不按时交作业;基本概念基本正确、论述基本清楚。 | 不能按时交作业或有抄袭现象或者基本概念不清楚。 | 0.3 | |||
能够综合运用呼吸、血液、循环、神经、运动等系统常见生理机能指标(肺活量、心率、血压、心电图、反应时、肌电图等指标)科学监控和评价体育健身活动的过程及健身效果。(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3、6) | 按时交作业;能够应用生理机能指标评述健身效果,论述逻辑清楚,语言规范。 | 按时交作业;能够应用生理机能指标评述健身效果,论述逻辑较清楚,语言较规范。 | 不按时交作业;能够应用生理机能指标评述健身效果,论述逻辑较清楚,语言不规范。 | 不能按时交作业或有抄袭现象;不能应用生理机能指标评述健身效果,语言不规范。 | 0.3 | |||
能够依据不同年龄、性别,不同运动项目和不同训练水平运动员的生理特点及健身需求设计运动处方,科学指导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有效预防或避免运动伤病的发生。(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6) | 按时交作业;运动处方制定框架完整,设计科学合理,每次锻炼计划详细 | 按时交作业;运动处方制定框架完整,设计科学较合理,每次锻炼计划较详细 | 运动处方制定框架完整,设计合理,但每次锻炼计划不够详细 | 运动处方制定框架不完整,设计不合理,每次锻炼计划混乱 | 0.4 |
6.3 考试评价标准
基本要求 | 评价标准 | 权重 | ||||||
90-100分 | 75-89分 | 60-74分 | 0-59分 | |||||
能够运用肌肉收缩、能量代谢、神经调控及内分泌调节等基本概念、原理和基础知识解释人体运动过程中各系统的机能变化特征及机制,并能将其应用于解决体育运动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3) | 肌肉收缩、能量代谢、神经调控及内分泌调节等基本概念表述正确;能正确解释运动实践的机能特征。 |
肌肉收缩、能量代谢、神经调控及内分泌调节等基本概念表述基本正确;能部分解释运动实践的机能特征。 | 肌肉收缩、能量代谢、神经调控及内分泌调节等基本概念表述不够完整;但对于运动实践的机能特征理解不够。 | 肌肉收缩、能量代谢、神经调控及内分泌调节等基本概念表述不清;不能解释运动实践的机能特征。 | 0.3 | |||
能够综合运用呼吸、血液、循环、神经、运动等系统常见生理机能指标(肺活量、心率、血压、心电图、反应时、肌电图等指标)科学监控和评价体育健身活动的过程及健身效果。(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3、6) | 肺活量、心率、血压、心电图、反应时、肌电图等常见生理机能指标的涵义表述正确,评价合理 | 肺活量、心率、血压、心电图、反应时、肌电图等常见生理机能指标的涵义表述较正确,评价较合理 | 肺活量、心率、血压、心电图、反应时、肌电图等常见生理机能指标的涵义表述不完整,评价尚可 | 肺活量、心率、血压、心电图、反应时、肌电图等常见生理机能指标的涵义表述不正确,评价不合理 | 0.3 | |||
能够依据不同年龄、性别,不同运动项目和不同训练水平运动员的生理特点及健身需求设计运动处方,科学指导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有效预防或避免运动伤病的发生。(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6) | 运动处方制定框架完整,设计科学合理,每次锻炼计划详细 | 运动处方制定框架完整,设计科学较合理,每次锻炼计划较详细 | 运动处方制定框架完整,设计合理,但每次锻炼计划不够详细 | 运动处方制定框架不完整,设计不合理,每次锻炼计划混乱 | 0.4 |
七、参考书目及学习资料(书名,主编,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
1. 高级运动生理学,田野,王健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
2. 运动生理学,邓树勋,王健,乔德才,郝选明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8月第三版;
3. 生理学,朱大年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七版;
课程考核方式包括单元测验、课后作业及期末考试,平时成绩10%,单元测验占20%,课后作业20%,期末测试50%
1.1骨骼肌兴奋时的生物电现象,骨骼肌的微细结构及生理特征1.2肌肉收缩的原理、肌肉收缩的形式、力学特征以及两类肌纤维与运动能力的关系1.3肌电图概念及其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
课时
2.1肌肉活动时能量的来源及相互关系2.2三个能量系统特征及与运动强度、运动时间的对应关系,以及能量统一体的概念2.3运动中能量代谢的特点,学会分析不同强度运动能量代谢规律
课时
3.1感受器的生理特征,掌握视觉、听觉、位觉等感觉器官的分析机能3.2神经系统结构基础,掌握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躯体运动调节功能和脑的高级功能。
课时
4.1掌握激素的生理作用、特征以及生理机制。4.2掌握主要内分泌腺的典型激素及其主要生理功能4.3了解与运动相关的主要激素对运动的基本反应、适应特征和代谢调节过程
课时
5.1掌握免疫的概念、免疫系统的组成以及各组成的特点与功能。5.2掌握免疫功能对运动的反应、适应特征,了解运动性免疫抑制的机制。5.3了解免疫调理的基本思路和措施,掌握几类免疫调理物质的调理作用和生理机制
课时
6.1了解血液的组成、理化特征及其生理功能6.2掌握运动对血液组成成分的影响
课时
7.1掌握肺通气和肺换气的原理7.2掌握肺通气功能的评定方法7.3了解气体的血液运输形式,掌握呼吸运动的调节方式
课时
8.1心肌的生理特性、心动周期、泵血的过程;评定心功能的指标及方法 8.2动脉血压的概念、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8.3心血管功能的调节机制;运动训练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
课时
9.1消化、吸收过程及其机制9.2运动时机体酸碱平衡变化及其调节的基本过程9.3排泄概念和肾脏尿生成的基本过程;运动对肾功能的影响
课时
10.1不同身体素质的基本概念、生理学基础及影响因素10.2不同身体素质的测定与评价方法。10.3身体素质训练的几种新方法
课时
11.1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变化的规律和各阶段的特点及其生理机制。11.2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发生部位、可能机制与判断方法。11.3恢复过程的概念、阶段性特点与促进机体恢复放入方法。11.4脱训与尖峰状态训练对身体的影响及应注意的生理学问题
课时
12.1运动技能形成的生理学机制12.2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各阶段的表现形式及教学特点12.3运动技能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课时
13.1儿童少年、女子和老年人的生理特点13.2掌握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和身体素质发展的规律,运动对女子经期的影响及老年人的健身特点,以便能够针对性从事学校体育教学和指导不同人群健身。
课时
14.1肥胖、体成分、身体指数等概念,了解肥胖与体重控制的意义14.2肥胖的诊断方法、判定标准及运动防肥减肥机制14.3运动处方的概念和四要素,熟悉运动处方的内容、制定与实施
课时
15.1人体保持体温恒定的原理,掌握热环境运动对人体的影响及其热习服的产生。15.2冷环境对人体运动的影响和人在水环境中的急性适应过程。15.3大气环境、生物节律对人体生命活动和运动能力的影响
课时
1. 高级运动生理学,田野,王健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
2. 运动生理学,邓树勋,王健,乔德才,郝选明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8月第三版;
3. 生理学,朱大年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