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程共8个部分。教学内容及教学重点包括:文化和交流的概念与特点、文化的层次、文化维度理论、不同国家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及对语言、交际、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影响;文化与思维方式、思维方式与语篇结构、言语交际与非言语交际、文化适应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要求学生掌握中国文化精神和世界知名学者的“跨文化”理论,理解世界观、价值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学会以“文化维度”理论比较分析各国文化异同, 能够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分析“交流”中存在的问题; 能够从“交流的过程观”出发,分析“交流”中存在的问题、掌握跨文化交流技巧和方法, 学会超越文化障碍,能够以跨文化思维进行翻译, 初步具备跨文化教育能力和运用跨文化交际理论进行跨文化案例分析及学术研究的能力。
考核方式:观看视频和单元测验30%;实践环节小报告20%;期末考试50%
学习者具备基础水平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学习者具备积极的学习态度。
第一章Introduction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教学目标:了解课程内容体系、特点及课程开设的现实意义,掌握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因素,激发对课程的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学科的产生与发展背景及交叉性特点,全球化与跨文化交际,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因素,跨文化案例。
教学重点: 1、为什么美国能成为跨文化交际学的发祥地?
2、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教学难点: 1、为什么跨文化交际学是个交叉性学科?
2、为什么跨文化交际研究在21世纪会被推向高潮?
第二章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教学目标 : 掌握“文化”和“交流” 的概念,理解“文化”和“交流” 概念的复杂性及其二者的特点,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文化的基本特征,领会文化无处不在的意义。掌握构成“交流”的要素,能够从“交流的过程”中分析产生交际失败的原因。
教学内容:文化和交际的概念、特点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交际过程的要素及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的交互作用;跨文化案例分析。
教学重点:文化和交际的概念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文化和交际的复杂性及其对我们日常交际的影响。
第三章 cultural diversity(Comparing and Contrasting Cultures)
教学目标: 理解世界多元文化共存的意义,了解价值观支配人们的信念、态度和行为,是文化中相对稳定的部分,但在社会发生突变或巨变时,它会随之变动。掌握“世界观,价值观”的 概念,理解世界观、价值观对人生观的影响。掌握Kluckhon和Hofstede关于文化维度的理论和 “高语境”、“低语境”文化的特点。探讨家庭、友谊概念内涵的文化差异。形成跨文化思维,学会跨文化案例分析和跨文化研究方法。
教学内容:“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 概念; Kluckhon和Hofstede关于文化维度的理论; “高语境”、“低语境”文化的特点; 家庭、友谊、男女、父母孩子概念的文化差异.
教学重点: 文化的层次理论;Kluckhohn的五个文化价值取向;Hofstede’s 5 Cultural Dimensions霍夫斯坦德的文化维度理论;High context and low context cultures爱德华霍尔的高低语境理论
教学难点:理解文化的层次理论,世界观、 价值观对人生观影响,
第四章 Language and Culture
教学目标 : 了解Sapir-Whorf Hypothesis的教学内容,理解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理解“语言相对性”、“语言绝对性”的内涵。掌握语言与文化,词汇、词义与文化、思维模式的概念与相互关系, 能够学以致用,学习把握词汇构成与文化的关系及翻译中的“指鹿为马”现象,领会文化蕴含词的翻译方法。
教学内容:Sapir-Whorf Hypothesis;“语言相对性”、“语言绝对性”; 语言与文化,词汇、词义与文化、思维模式的相互关系;翻译中的“指鹿为马”现象
教学重点:词汇、词义、语篇结构与文化及其思维方式的关系。
教学难点: The Sapir-Whorf Hypothesis (语言的相对性问题)
第五章 Culture and verbal Communication
教学目标 : 掌握东西方文化价值观影响下交流模式的特点及其差异, 领会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与沟通模式、语篇结构的关系。
教学内容:东西方文化价值观影响下交流模式及其差异;文化与话题、文化与语篇结构的关系;跨文化案例分析
教学重点: 东西方交流模式特点:直接与间接;过程与结果;说者导向与听者导向;以人为本与以事情为本;高语境与低语境交流模式
教学难点:文化价值观对交流模式的影响及其跨文化沟通解决方案。
第六章 Culture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教学目标: 理解文化与非言语交际的关系,挖掘非言语交际的中外文化差异,提高关注非言语意义差异的意识。
教学内容: 非言语交际的功能、分类以及与言语交际的关系;高低语境下的非言语交际问题
教学重点:非言语交际的功能、分类以及与言语交际的关系
教学难点:高低语境下的非言语交际问题理解
第七章 Time and space
教学目标:理解时间概念和空间概念的文化差异,学会解释家庭布局、院落结构的文化内涵。理解G模式和U模式的文化内涵。 时间概念和空间概念的文化差异.
教学内容:“无声的语言”;social time & clock time;G模式与U模式的概念以及中西时间语与空间语的文化差异
教学重点:“沉默语言”;social time & clock time的概念;G模式与U模式差异
教学难点:时间语与空间语的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应用
第八章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教学目标: 进一步深刻认识和理解跨文化交际中潜在的问题,学会超越文化差异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内容:认识障碍;刻板印象;民族中心主义;文化休克与文化适应; 跨文化交际能力界定及提高方法
教学重点:跨文化交际中潜在的问题:认识障碍、刻板印象、民族中心主义、文化休克
教学难点: 认识克服刻板印象和民族中心主义的危害,提高中国文化自信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实践教学环节
序号 | 环节名称 | 内容与要求 | 学时 | 备注 |
1 | 跨文化交流课程思政与跨文化交流活动 | 给外国留学生或交换生讲述中国故事,培养外国学生知华友华意识,提高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采访外国留学生交换生,了解和认识中外文化差异 | 6 |
|
主要阅读以下资料:
许力生.新编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
张爱琳. 跨文化交际[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关世杰,《 跨文化交流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选读》,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张从益,《中西文化比较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
辜正坤,《互构语言文化学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陈晓萍,《跨文化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庄恩平 Nan M.Sussan(美) 跨文化沟通,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宋耕,《重读传统》---跨文化阅读新视野.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5.3
顾嘉祖,《语言与文化》.第二版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L. A. Samvar,R. E.Porter,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Judith Dwyer, The Business Communication Hand book, Prentice Hall, 2000
Helen Spencer-oatey, Culturally Speaking: Managing rapport through talk across cultures.《跨文化交际中的人际关系管理》 2007.2
Larry A. Samovar& Richard E. Porte,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reade,.《跨文化交际读本》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1
William B.Gudykunst Young Yun Kim, Communication with strangers---An approach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与陌生人交际》----跨文化交流方法.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7
Carley H. Dodd, Dynamic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际动力》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10
Iris Varner Linda Beame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the global workplace.《全球化工作环境中跨文化沟通》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10
L. A. Samovar, R. E. Porter,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Judith Dwyer. The Business Communication Hand book,Prentice Hall,2000
Hofstede. The Consequences of Culture. Prentice Hall, 2000
Hofstede ,Culture: the software of the mind..Prentice Hall, 2000
辅助资料:
1、跨文化交际相关各类中英文教科书
2、文化与交际相关的各类网络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