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概述

本课程主要探讨新媒体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关注各种社会力量对新媒体的塑造,另一方面讨论新媒体对社会各个层面的影响。课程在探讨新媒体的概念、特征、形式、内容和历史的基础上,同时关注新媒体的采纳、扩散、伦理和法制,以及新媒体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结构上对社会的影响。本课程有助于学生掌握新媒体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理解新媒体在社会控制和社会变迁中的重要角色,成为新媒体时代具有批判能力和责任意识的现代公民。


证书要求

 本课程各种考核方式的具体成绩评定方式如下:

1. 大作业一——媒介使用体验报告

体验报告以电子版word文档形式提交,满分100分。要求内容完整(30分),逻辑清晰(30分),语言表达通顺(20分),可执行(20分)。

2. 大作业二——论文撰写

论文以电子版word文档形式提交,满分100分。要求符合调查方案设计中的内容(40分),语言表达通顺(30分),无逻辑错误(30分)。

3. 大作业三——理论知识整理报告与课堂展示

调查报告电子版word文档、纸质版打印装订两种形式提交,满分100分。要求与调查方案、调查问卷、收集材料过程相一致(30分),报告框架逻辑清楚(20分),语言表达通顺(20分),有具体明确的见解(20分),报告排版合理,制作美观(10分)。写明小组分工,小组成员根据分工适当调整分数。

4.出勤及课堂表现

本项考核依据考勤记录和课堂表现,满分是100分。出勤占60%,课堂表现占40%。对于旷课、迟到早退、病事假等缺勤情况的成绩评定标准为:无故旷课五节课或者有请假但累计缺勤达到本课程的1/3学时的,取消本课程的考试资格。迟到早退在15分钟以内的,三次视同缺勤1节课,迟到早退超过15分钟的视同缺勤1节课。每缺勤1节课,将在出勤成绩中扣减10分。

每位同学在课堂都有至少一次回答问题的机会,课堂认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准确得20分,与老师互动及小组分工合作中表现优秀20分。

5.期末闭卷考试

本项考核方式的依据是学生期末论文(2500-3000字),满分100分。根据学生论文撰写的实际情况进行成绩评定。


预备知识

先修课程为传播学概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导论、认识实习,同时修读课程为新媒体广告、融合媒体网络与技术等,后续课程为融合新闻学、社交媒体运营等。课程中介绍了新媒体传播规律、网络新闻生产、网络思潮、网络素养等。本课程即是对先修课程的理论提炼和重构,同时又是对其他相关课程知识点的梳理、归纳和汇总,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将这些知识点准确地运用于后续课程的运用和实践中。


授课大纲

第一周 新媒体导论

1.2 新媒体的历史

1.1 什么是新媒体

作业1:新旧媒体比较研究

第一周测验

第二周 新媒体与社会的关系

2.1 技术决定论

2.2 社会决定论

2.3 技术社会互动论

第二周测验

第三周 新媒体的采纳与扩散

3.1 社会学习论

3.2 创新扩散论

3.3 技术接受论

第三周测验

第四周 新媒体的伦理与法制

4.2 新媒体法制

4.1 新媒体伦理

4.3 其他控制手段

作业2:互联网的自由与控制

第四周测验

第五周 新媒体的社会结构影响

5.1 网络社会

5.3 数字鸿沟

5.2 阶层结构

第五周测验

第六周 新媒体的政治影响

6.1 网络参与

6.3 电子政务

6.2 网络治理

第六周测验

第七周 新媒体的经济影响

第七周测验

7.1 信息经济

7.2 创意产业

7.3 电子商务

第八周 新媒体的文化影响

8.3 网络文化影响

8.1 网络文化概念

8.2 网络文化建构

作业3:理解网络文化

第八周测验

参考资料

(一)选用教材

    1《网络与新媒体概论》,李良荣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第2版。

    (二)参考资料

1《新媒体概论》匡文波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版;

2.《网络传播概论》,彭兰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4版;

3.《新媒体概论》,尹章池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1

4.《政治的微传播研究》,李彦冰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1

5.《新媒介赋权及意义互联网的兴起》,师曾志、胡泳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1版。


常见问题

1、本课程所有视频一般都有标清、高清、超清三种格式,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网速进行选择。

2、建议大家根据教师设置的课件内容顺序进行学习,以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3、请大家在进行测验和作业之前,务必仔细阅读评分标准,以避免不必要的失分。

4、我的博士生谢点同学将担任本课程助教,为大家提供各种必要的协助。

5、由于选课人数众多,对于大家的疑问,我们会通过公告的形式统一回复,请大家注意公告内容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