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治理》是公共管理学科和社会学学科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是基于我国转轨期社区治理的现实需要,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拓展国家视频公开课的基础上,专门针对社会工作、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等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面向专业学生、社区一线工作者和广大兴趣爱好者,为培养社区治理和建设的合格人才,为提升我国社区治理的整体水平而设计的。
本课程体系严密,逻辑性强。本课程按照“体现教学目标要求原则,点—线—面知识内容系统设计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呼应原则,课上课下结合原则,满足多元需求原则(知识掌握与技能提升)”等进行精心设计,以学生易懂会用为第一要务,循序渐进展开,主要围绕:社区概述、社区环境与社区环境治理、社区治理体制与模式、社区参与与民主建设、社区党建、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治安、社区突发事件应对、社区法治、智慧社区建设等内容展开。
本课程需要掌握管理学基础、社会学基础等先修课程知识,需要了解我国社区治理理念变化及顶层制度设计的演进过程,需要具有一定的社会观察和分析能力,在学习中需要将理论知识与我国的社区治理实践有机结合。
本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应用基本理论知识,通过具体案例剖析,能对我国社区治理实际问题进行学理解读和具体研判。在知识掌握上实现“知”与“懂”;在能力提升上实现“会”与“能”;在价值理念上实现“想”与“成”。一句话,本课程意在为我国的社区治理培养专业人才。
本课程可依托的教学资源丰富,主要包括:《社区管理学》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社区管理学》国家级规划教材和国家级精品教材、《实用社区管理学》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教材、《社区工作实务教程》和《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教程》应用教材。本课程教学团队是国家级教学团队,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两项,课程团队所在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国家级特色重点建设的专业。
本课程采用百分制计分,60分及以上为合格,85分及以上为优秀。
平时成绩40%,包括视频观看和平时作业或线上课堂讨论完成情况和质量;
期末考核60%,以小组为单位,选取某一社区为调查对象(可通过微信、电话、QQ等方式线上进行),提交一份调查报告,应包含社区治理模式、管理模式与方法、社区参与与社区民主政治建设、社区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本课程无特殊要求的先修课程,适合城市管理、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工作、社会学等相关专业的在校学生修读,也欢迎所有社区一线工作者和广大兴趣爱好者选修。
第一章 社区概述
1.1社区的含义
1.2社区的分类
1.3社区的功能
1.4社区管理与社区治理
第一章社区概述
第二章社区环境与社区环境治理
2.1社区环境的含义
2.2社区环境的分类
2.3社区环境治理
2.4社区环境与社区治理的关系
2.5我国城市社区环境治理
2.6农村社区环境治理
第二章社区环境与社区环境治理
第三章社区治理模式
3.1社区治理模式及其构成要素
3.2国外社区治理的主要模式及其经验
3.3我国社区治理的实践模式及其发展趋势
第三章社区治理模式
第四章社区党建
4.1社区党建的基本内涵
4.2社区党建的主要职能
4.3社区党建的政策引领
4.4社区党建的重点环节
第四章社区党建
第五章社区参与与社区民主政治建设
5.1社区民主政治参与和自治
5.2社区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
5.3社区民主政治建设的问题
5.4加强社区民主政治建设的对策
第五章社区参与与社区民主政治建设
第六章社区文化管理(上)
6.1社区文化的含义
6.2社区文化的构成要素
6.3社区文化的特征
6.4社区文化的功能
第六章社区文化管理(上)
第六章社区文化管理(下)
6.5社区文化管理
6.6社区文化设施管理
6.7社区文化活动管理
6.8社区教育管理
第六章社区文化管理(下)
第七章社区卫生与体育管理、第八章社区服务
7.1社区卫生服务与管理
7.2社区体育管理
8.1社区服务与社区服务的管理体制
8.2社区服务的兴起与发展
第七章社区卫生与体育管理、第八章社区服务
第九章 社区治安管理、第十章 社区法治
9.1社区治安管理的含义、特性与遵循的原则
9.2社区治安管理的内容与功能
9.3社区警务
10.1社区法治建设的必要性
10.2社区法治建设的内容
10.3社区法治建设的基本路径
第十章 社区法治
第十一章 社区突发事件应对、第十二章 社区工作
11.1突发事件与社区突发事件
11.2社区突发事件的应对与处置策略
12.1社区工作的含义
12.2社区工作的内容与特点
12.3社区工作的基本要求
第十一章 社区突发事件应对、第十二章 社区工作
张永理主编《社区治理》,北京大学出版社。
娄成武、孙萍主编《社区管理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