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概述

一、课程简况

西方经济学,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类、管理类本科专业的基础课程、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经济学、管理学及其他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针对已具备高等数学知识的经济类(包括经济、金融、财政、管理及其相关财经类)本科生开设,为专业必修课。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认识并把握《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和分析逻辑;理解并弄清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熟悉并掌握图形分析、实例分析以及简单的数学模型分析等基本分析方法和技巧;学会运用所学习的经济学分析工具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

西方经济学是教育部门确定的财经专业核心课和专业基础课,授课对象为经济学专业(含经济学人才培养基地)及其他所有本科专业,另有MBA,博士、硕士研究生及专科生也开设此课。

二、西北大学《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历史沿革

西北大学很早就开设西方经济学课程,并把西方经济学做为专业基础课和重点建设课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北大学各专业就开设《西方经济学》课程,最早由李瑞芝教授开设,此后邹东涛、赵增耀、杨小卿都讲授过西方经济学课程。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学课程体系的改革,西方经济学分化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分为两学期开设,形成了以王忠民教授为主体的教学队伍,李树民、杨小卿、赵增耀、王小龙、范王榜、林建华都成为该课程的教学人员。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人员的流动和人才的引进,教师队伍发生了新的变化,任保平教授、常云昆教授、李树民教授、严汉平教授、范王榜副教授、杨小卿副教授、宋宇副教授、郭俊华副教授、林建华博士、岳丽萍博士都成为西方经济学的主讲教师,形成了以任保平教授为首的西方经济学教学团队,课程的师资队伍进一步壮大,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进一步提高。

经过多年的建设,1998年西方经济学成为国家理论经济学人才培养基地核心课程,2004年成为西北大学精品课程和陕西省重点学科、2006年成为陕西省精品课程,2007年成为“教育部理论经济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的核心课程、“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核心课程,2008年成为国家精品课程。西方经济学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围绕《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又进一步开设了《西方经济学流派》、《西方经济学说史》、《西方经济学前沿专题》,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备,形成了完善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方式上,这些专业的课程采用双语课教学。在教学层次上,随着经济管理学院学科建设的发展,硕士点博士点的取得,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层次进一步完善,从本科、硕士到博士依次开设了初级西方经济学,中级西方经济学和高级西方经济学。并针对经济学基地班的特点,在一年级开设初级西方经济学,到三年级开设《中级西方经济学》,课程层次进一步得到完善。

三、经济管理学院《西方经济学》目前建设情况

1.在教学内容方面:不断吸收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前沿理论,配合《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开设双语课《西方经济学前沿专题》、《西方经济学名著导读》,在教学内容上,将学生引到经济学理论的前沿,并经过名著导读加强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

2.教材建设方面:《西方经济学》教材过去一直使用本校教师主编的教材,2004年“西方经济学”被确定为校级精品课程以后,全院8个专业的西方经济学中的课程全部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21世纪教材[〈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复旦大学黄亚钧主编)]。与此同时,本课程的主讲教师杨小卿、范王榜等又组织编写了一套教材,常云昆教授、冯涛教授、任保平教授又主编或参编了陕西省21世纪〈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教材。2009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任保平教授和宋宇副教授主编的《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现在全院统一使用。

3.在教学团队建设方面,西方经济学教学队伍目前共有教师10人。其中5人分别给全院8个专业开设《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课程,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9人,硕士学位1人;教授4人,副教授4人,讲师2人。从年龄结构来看,50岁以上2人,40-504人,30-40岁之内有4人。从学缘结构来看,目前9名教师中,有1名从国外获得学位,3位在外校获得学位或学历,占总人数的44%。其中三位教师曾经在美国、英国和德国进行过半年以上的学习和研修。近年来,每年选送一些教师到国内著名大学参加课程研修。

4.在教学辅助设备方面:经济管理学院投资建设了拥有 80台微机的计算机实验室,10余间多媒体教室,通过采用先进的教学和实验手段,不仅显著地改善了课堂教学效果,而且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经济学基地专用微机实验室,安装有计量经济学软件、运筹学软件、实时金融财讯系统、企业模拟训练系统、国际贸易系统、电子商务系统,支持 100MB网络接入。

5.网络环境方面: 经过近年来的不断建设、已经建立了完善的课程网页,经过2004年,2006年和2008年的三次大的改进,目前课程网络环境基本完善。建立了课程介绍、主讲教师、教学大纲、教学教案、教学课件、教学录像、习题库、教学录像、前沿视点、电子读物、在线交流等栏目。方便学生上网交流、检索各种学习资料。

6.在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方面:1)围绕《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开展学术讲座。邀请国内外从事西方经济学的教师开展讲座,5年来邀请国外学者讲学 32 次,邀请国内知名学者讲学50人次,学生反映很好,感到收获很大。 (2)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与实习,并写出实习报告、调研报告或学年论文。先后编写了《“基地班”学生社会调查报告汇编》,并正式出版了《 99级“基地”学生毕业论文集》、《调查与思考》(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年)、《2000级学生优秀论文集》、《2001级学生优秀论文集》、《2002级学生优秀论文集》和《20032004级优秀调查报告》等书籍。(3)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学术活动,通过指导学生自办刊物和网页,培养学生对经济理论和现实经济问题研究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与研究能力。学生创办了报纸《经济视窗》,后改为的杂志式季刊,共发表论文 150多篇。并建立了网页及《经济视窗》电子版。历届基地班27名同学,先后参加国家教育部组织的全国十三所基地院校学生学术会议,其提交的会议论文被收入大会论文集并正式出版。围绕《西方经济学》教学,加强学生科学研究方面的训练。(4)在保证学生学好《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前提下,鼓励本科阶段开始初步的科学研究工作。例如,本专业基地班学生从二年级开始实行“导师制”,由副教授以上职称的导师对学生进行学习与科研方面的辅导。

7.在实践教学方面:配合《西方经济学》的教学采取分散和组织相结合的社会调查。每年暑期集中动员组织,分散实施社会实践,每人开学提交一篇调查报告,并对优秀调查报告进行奖励。针对课程的需要,每一学期有组织地合理安排社会实践活动,加强模拟实验、专业实习、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教学环节,致力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8.在教学方法方面:(1)开展研究型教学。吸收西方经济学的前沿理论,科研与教学紧密相结合;重视讨论、社会实践、论文写作、启发式教学及素质、能力的培养。包括开设“教授论坛”课,开设“现代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创新论坛”,建立教学实习基地,创办学生刊物与网页,出版学生论文集、调查报告汇编,奖励学生优秀论文。通过这种方法,既促进了学生对西方经济学基础性理论的把握,又提高了学生的研究能力。(2)开展案例教学。鼓励教师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结合最新的案例进行教学,用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典型案例来引导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中的理论与模型,案例教学能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和丰富多彩,增强趣味性和对学生的吸引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上课学生规模为全院7个系的1000余名学生。(3)个别班级采用双语教学。提高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国际化水平,每学期为两个班进行双语教学,上课学生规模80人左右。

9.在教学改革方面:1)加强信息技术手段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采用多媒体教学,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建立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教案、教学大纲、课件、习题都挂在网上,建立了在线交流系统,便于师生的沟通交流,便于学生链接或下载相应的学习资源和学术前沿动态。⑵完善授课制度。形成了作业批改制度,每章课程都设有习题,要求上习题课,任课教师每学期要批改作业6次。《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要求学生每一学期做1篇课程论文,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⑶考核制度改革。在考试方式方面,实行考教分离制度,建习题库,统一命题,统一阅卷。阅卷结束,需要写出试卷分析。实行结构成绩制,总成绩由平时成绩(30%,期中考试(30%),期末考试(40%)三部分构成。

10.在教学范围和教学环节方面:传统教学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以知识传授为核心。而《西方经济学》教学则实施研究型教学模式,以创新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为主,在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活动相结合的基础上扩展教学范围,延伸教学活动的环节:(1)办好学生基地刊物《经济视窗》。2000108,经济学基地创办了学生自己的报纸《经济视窗》,200112月改为16开的杂志式季刊,迄今已发行了34期。20013月,基地学生建立了网页及《经济视窗》电子版,为学生发表习作,开展研究交流提供了平台。(2)举办“现代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创新论坛”。为了配合《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我们从2004年开始,设立了以基地班学生为主体,面向经济学专业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互动式和开放式相结合的“双周论坛”——“现代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创新论坛”,由知名教授、学院教师、研究生、经济专业本科学生讲授自己研究的最新成果,并开展互动式讨论与研讨,每周两次,迄今已坚持5年多,举办85次,在中国经济出版社结集出版书5本;

四、教材使用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西方经济学》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先后使用过梁小民的《西方经济学》,陕西省二十一世纪教材《宏观经济学》(冯涛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微观经济学》(冯涛、常云昆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教学评比中为了提高教学的规范化与现代化,统一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教材(黄亚钧袁志刚:《宏观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版;黄亚钧 郁义鸿:《微观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版)。 现在使用的是2009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任保平教授和宋宇副教授主编的《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证书要求

视频占60%,讨论占40%。

预备知识

授课大纲

第一章  

第一节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一、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出发点:稀缺性与资源配置

1、稀缺性。

2、资源配置。

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

2、生产者的利润最大化。

三、微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均衡价格理论

2、效用理论与消费者行为

3、生产者行为理论

4、市场结构理论

5、福利经济理论

四、基本的市场竞争模型

(一)产权与交换动机。

(二)私人利益。

(三)市场机制。

五、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1、经济人假设

2、产权明确

3、完全信息

4、厂商都是以利润最大化为唯一目标的整体。

六、微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1、奠基时期。

2、建立体系时期。

3、扩充和完善时期。

4、深化时期。

 第二节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一、个量研究方法

二、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

三、均衡分析

四、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五、模型分析方法

第三节  供求分析

一、需求分析

1、需求

2、个人需求和市场需求

3、需求曲线

4、需求定律

5、需求函数

6、需求的决定因素

1)商品本身的价格。

2)相关商品的价格。

3)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4)消费者的偏好。

5)政府的消费政策。

6)消费者的预期。

二、供给分析

1、供给

2、个别供给和市场供给。

3、供给曲线

4、供给函数

5、供给定律

6、决定供给的因素

1)商品本身的价格

2)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

3)生产要素价格的提高

4)其他商品的价格

5)预期

6)税收政策

三、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

1、均衡产量

2、均衡价格

四、弹性分析

(一)弹性分析的基本问题

1、弹性的定义

2、计算

(二)需求的弹性分析

(三)供给的弹性分析

五、价格政策

1、支持价格

2、限制价格

 第二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第一节  消费者偏好

一、效用与效用函数

1. 效用

2. 总效用

3. 边际效用

4.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5.总效用曲线和边际效用曲线

二.序数效用论与消费者偏好

(一)消费者偏好的基本假定

1.完全性

2.可传递性

3.非饱和性

(二)无差异曲线

(三)无差异曲线的特征

(四)边际替代率

第二节  消费可能性曲线与消费者均衡

一、消费可能线(预算约束线)

二.消费者均衡

三.拐角均衡点

第三节  收入与价格变动时的消费选择

一、收入变化与恩格尔曲线

二、价格变化及其效应

(一)价格变化、均衡变动与需求曲线

(二)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

三、消费者剩余

第四节:显示性偏好与跨时期选择

一、显示性偏好

1.显示性偏好理论

2.显示偏好与显示性偏好公理

3.根据显示性偏好理论确定无差异曲线

二.跨时期消费选择

1.无差异曲线

2.预算约束线

3.跨时期的消费者均衡

4.利率变动与跨时期选择

第三章 生产者决策理论

第一节  生产与生产函数

一、生产活动与生产函数

(一)生产活动与生产要素

(二)生产的可能性选择

(三)生产函数

(四)有关生产技术的基本假定

二、短期生产函数与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一)短期生产函数

(二)总产量、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

(三)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三、等产量曲线和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一)等产量曲线

1.含义

2.等产量曲线的特征

1)斜率为负

2)有无数条等产量曲线,不同的等产量曲线代表不同的产量,离原点越远,代表的产量水平越高。

3)任何两条等产量曲线不相交。

4)等产量曲线凸向原点。

(二)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四、规模报酬

(一)规模报酬

1.含义

2.生产力弹性与规模报酬变化的三种情况

3.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的规模报酬

(二)规模报酬变化的原因

A.规模经济:

1、内在经济

2、外在经济

B.规模不经济

1.内在不经济

2.外在不经济

第二节  生产者均衡

生产成本及其概念

(一)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

(二)机会成本与经济成本

(三)会计利润与经济利润

会计利润=收益—会计成本

经济利润=收益—经济成本

(四)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具体参见第三节)

二、等成本线

.生产者均衡

(一)均衡

(二)均衡变动

第三节  生产成本分析

一、短期成本

(一)短期成本的概念

1.总成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

(二)短期成本曲线

1.总成本曲线

2.平均成本曲线和边际成本曲线

(三)短期成本曲线的相互关系

二、长期成本

第四章 企业与市场

第一节 企业、厂商与市场

一、企业和厂商

二、厂商的目标

1.利润最大化

2.其他。

3.目前仍将利润最大化作为厂商目标的一个基本假设。

三、市场和企业

第二节 企业存在的原因

一、规模经济与企业

二、交易费用

(一)基本概念

(二)交易行为与交易费用

(三)交易过程与交易费用

三、企业的本质

第三节  企业规模的限制

一、企业的组织成本

二、信息技术与交易成本

三、企业的边界

第五章 市场结构分析

第一节  完全竞争市场

一、完全竞争市场的含义与特点

二、完全竞争市场上的价格,需求曲线,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

1.价格与需求曲线

2.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

三、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的短期均衡

(一)超额利润的短期均衡

(二)盈亏平衡的短期均衡

(三)短期亏损最小化

(四)停止营业

(五) 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

(六)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

四、成本不变、递增和递减行业

(一)成本不变行业

(二)成本递增行业

(三)成本递减行业

第二节  垄断市场

一、垄断及其形成的原因

二、垄断市场上的需求曲线、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

三、垄断市场上的短期均衡

四、完全垄断市场上的长期均衡

五、垄断厂商的价格歧视(price discrimination)

 垄断与政府管制

一、垄断竞争市场

(一)垄断竞争市场的特点和需求曲线

1.垄断竞争:许多厂商出售相近但非同质,而是有差别的商品的市场。

2.特点:大量的厂商;产品有差别;自有进入和退出;厂商行为相互独立

3.需求曲线

(二)垄断竞争市场上的短期均衡

(三)垄断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

二、寡占市场

(一)寡占市场的特点

1.少数几家厂商垄断了行业的供给;

2.产品同质或有差别;

3.存在较高的进入壁垒;

4.厂商间相互依存。

(二)拐折的需求曲线模型

(三)古诺模型(Cournot model)

(四)价格领导制

三、正式串谋:卡特尔

第五章 市场结构分析

第一节  完全竞争市场

一、完全竞争市场的含义与特点

二、完全竞争市场上的价格,需求曲线,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

1.价格与需求曲线

2.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

三、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的短期均衡

(一)超额利润的短期均衡

(二)盈亏平衡的短期均衡

(三)短期亏损最小化

(四)停止营业

(五) 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

(六)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

四、成本不变、递增和递减行业

(一)成本不变行业

(二)成本递增行业

(三)成本递减行业

第二节  垄断市场

一、垄断及其形成的原因

二、垄断市场上的需求曲线、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

三、垄断市场上的短期均衡

四、完全垄断市场上的长期均衡

五、垄断厂商的价格歧视(price discrimination)

 垄断与政府管制

一、垄断竞争市场

(一)垄断竞争市场的特点和需求曲线

1.垄断竞争:许多厂商出售相近但非同质,而是有差别的商品的市场。

2.特点:大量的厂商;产品有差别;自有进入和退出;厂商行为相互独立

3.需求曲线

(二)垄断竞争市场上的短期均衡

(三)垄断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

二、寡占市场

(一)寡占市场的特点

1.少数几家厂商垄断了行业的供给;

2.产品同质或有差别;

3.存在较高的进入壁垒;

4.厂商间相互依存。

(二)拐折的需求曲线模型

(三)古诺模型(Cournot model)

(四)价格领导制

三、正式串谋:卡特尔

第六章 博弈论

第一节 博弈论的基本问题

一、博弈论的演化历程

二、博弈的基本要素

(一)参与者

(二)策略集合

(三)收益函数

三、博弈类型

(一)双人博弈与多人博弈

(二)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

(三)常和博弈与变和博弈

(四)静态博弈与动态博弈

(五)完全信息博弈与不完全信息博弈

第二节  简单博弈与博弈均衡

一、囚徒的困境

二、上策与上策均衡

三、纳什均衡

四、上策均衡与纳什均衡的区别

五、纳什均衡的意义

第三节  序列博弈与重复博弈

(一)序列博弈

(二)重复博弈

第四节  威胁、承诺及其可信性

一、阻止市场进入的威胁

二、承诺与可信性

(一)承诺的定义

(二)承诺与空头威胁的区别

(三)承诺有效性的原因

(四)策略性行动的含义

第五节  相关的博弈策略

一、“保证最低价格”的策略

二、研究与开发(R&D)策略

第七章 要素的需求和供给

第一节  生产要素与生产要素的需求

一、要素市场与产品市场的区别与联系

(一)要素市场与产品市场的联系

(二)要素市场与产品市场的区别

1)需求者与供给者

2)直接需求与派生需求

3)所有价格与使用价格

二、生产要素的需求与派生需求

(一)基本概念

1)生产要素(Factor of Production

2)派生需求(Derived demand

(二)要素市场与产品市场基本假定的区别

二、要素的边际收益

(一)基本概念

(二)要素边际收益产品曲线的推导

1)完全竞争产品市场要素边际收益曲线的推导

2)不完全竞争产品市场要素边际收益曲线的推导

三、不同时期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

(一)厂商短期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

1)初始条件:

1.要素市场完全竞争

2.资本是固定不变的

2)讨论对象:厂商短期内对劳动的需求

3)短期厂商利润最大化劳动雇佣量的分析

4)短期劳动价格变动对厂商劳动雇佣数量的影响

()长期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

1)长期内厂商劳动需求曲线的推导

2)利用等产量线推导两种要素同时可变时(长期)厂商对要素的需求

3)价格变动总效应:替代效应和产量效应

四、行业的要素需求

(一)不同市场结构下要素需求曲线的特点

(二)行业要素需求曲线的推导

(二)行业要素需求曲线的推导

第二节  生产要素的供给

一、要素供给者

(一)中间产品与最初的生产要素

(二)不同生产要素的供给者

二、要素供给曲线

(一)基本概念

(二)要素供给曲线的基本特征

1)要素供给曲线的形状与所考察的市场大小有关。

2)要素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第三节   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

一、要素均衡价格和使用量的决定:完全竞争要素市场

1)完全竞争产品市场

2)不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

二、要素均衡价格和使用量的决定:不完全竞争要素市场

(一)基本概念

1)买方垄断:买方垄断意味着独家买主。

2)卖方垄断:当某种要素市场只有一家卖主时就是卖方垄断。

3)边际要素成本MFCMarginal factor cost):是要素的边际成本,代表每增加一个单位要素的购买所增加的支出。

4)平均要素成本AFCAverage factor cost):是要素的平均成本,也是每单位要素的价格。

(二)买方垄断的要素市场

1)买方垄断及其要素供给曲线的特征

2)买方垄断要素市场的均衡

3)产生买方垄断的原因

(三)卖方垄断的要素市场

1)卖方垄断及其要素供给曲线的特征

2)卖方垄断要素市场的均衡

三、要素均衡价格和使用量的决定:双边垄断

 

第八章 劳动市场

第一节  劳动市场供求分析

一、劳动市场的需求的定义、特征和影响因素

1.定义

2.劳动市场的需求曲线特征

3.影响劳动市场需求弹性的因素:

①劳动使用的密集程度。

②劳动的边际产量下降的速度。

③劳动产品的需求弹性。

④资本对劳动的替代性。

二、劳动供给的时间配置模型

1.个人时间的选择

2.工作与闲暇的时间配置模型。

3.工资率的变动对工作时间(或闲暇时间)的影响

4.劳动供给曲线

三、劳动市场的供给曲线

四、劳动市场均衡与工资的决定

1.劳动市场均衡

2.供给需求曲线移动对均衡的影响

第二节  教育与工资差别分析

一、人力资本的定义

二、教育与信号显示

第三节   工会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一、工会的目标

1.工会的含义:是由一群工人组成的,借以增强工人市场量的组织。

2.工会的类型

3.工会的目标和劳动供给选择

1)工会的目标:

2)工会目标的选择

二、集体谈判

三、工会对工资的影响

 宏观经济学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宏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研究的层次

2)解决的问题

3)中心理论

4)研究目标

2.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1)研究如何实现宏观经济学的四个目标;

2)通过对总量及相互关系的分析研究经济运行的方式与规律;

3)研究资源如何得到有效的利用,为什么会出现失业?

4)研究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

3、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

1)区别

2)联系

4、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1)市场机制是有缺陷的

2)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

5、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1)经济增长理论

2)宏观经济模型

3)宏观经济总量的变化

4)资源利用问题

5)宏观经济政策

6)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运行

6、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1)一国经济增长由什么决定

2)为什么一国经济总是处于波动之中

3)为什么会产生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4)全球化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

5)为什么失业如此之严重

6)宏观经济政策为什么会改善一国的经济运行

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的基本关系与主要内容

(一)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关系

1、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三个角度

2、表达理论的四种方式

3、宏观经济学分析三大市场

4、宏观经济学三个行为主体

5、宏观经济学的四个经济部门

(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经济增长

2、经济的周期波动

3、失业

4、通货膨胀

5、国际经济

三、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1、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方法

2、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法

3、静态、比较静态和动态分析方法

4、总量分析与结构分析

5、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二)宏观经济的模型分析法

第二节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变量

一、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

二、名义值与实际值

三、流量与存量

四、利率与现值

第三节  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一、宏观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一)古典的宏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学的萌芽时期

(二)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准备时期

(三)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现代的形成

(四)新古典学派与新凯恩斯学派的争论

1.市场机制的有效性

2.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五)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1、各流派的争论将会持续下去

2、新古典综合派仍占正统地位

3、宏观经济学的精密化、实用化与微观化

二、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第二章 宏观经济的衡量与均衡

第一节  国民收入的核算

一、收入和支出循环流动图

1、封闭经济条件下的收入-支出循环流动图

2、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收入-支出循环流动图

二、GDP的核算

1、什么是GDP

1)最终产品和增加值;(2)本期产出;(3)市场价格

2GDP的测算

1)、用总支出衡量的方法

2)、用总收入衡量的方法

第二节  价格指数和失业率

一、名义GDP和实际GDP

二、价格指数

1GDP平减指数(GDP Deflator),或GDP减缩指数,GDP消涨指数

2、消费者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 CPI

3、生产者价格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 PPI

三、失业的计量

1、什么是失业?

四、奥肯定律

第三节  国民收入的生产、分配和消费

一、国民收入的生产

二、国民收入的分配

三、国民收入的支出

1、消费2、投资3、政府购买

第四节  宏观经济均衡

一、产品市场的均衡

1、总需求与总供给函数

2、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

二、金融市场的均衡

1.国民储蓄,

2.金融市场的均衡条件

三、财政政策的作用

1.政府购买的变动

2.税收变动

四、投资需求的变动

第三章 经济增长理论

第一节  经济增长的一般问题与哈罗德—多马模型

一、经济增长的一般问题

1、经济增长的定义和度量

二、哈罗德—多马模型

第二节  Solow 增长模型

一、Solow 模型的资本积累

二、资本积累和稳态

三、储蓄率对稳定状态的影响

第三节  资本积累的黄金律

一、黄金律

二、黄金稳态过程

第四节  人口增长与技术进步

一、人口增长的影响

二、技术进步和劳动效率

三、技术进步时的稳定状态

第五节  经济增长理论的深化

一、索洛模型的缺陷

二、新经济增长理论

1.报酬递增(Increasing returns)的生产函数

2.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

3、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

4、创新(Innovation

三、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1、储蓄率政策

2、技术政策和人力资本

四、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

五、关于经济增长的争论

1.增长极限论

2.增长怀疑论

第四章 失业理论

第一节  自然失业率

一、古典失业与凯恩斯失业

二、自然失业率

第二节  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

一、基本概念

二、最优工作搜寻时间的确定

三、劳动者离职行为与失业率的关系

第三节  实际工资刚性及其原因

一、实际工资刚性与失业率

二、实际工资刚性产生的原因

(一)最低工资法

(二)工会力量的存在

(三)效率工资理论

第四节  失业的结构和治理政策

一、失业的类型和失业人员的结构

(一)失业的类型

(二)失业人员的结构

二、自然失业率的上升及其原因

三、失业的治理政策

1、主动的失业治理政策

2、被动失业治理政策

第五章 通货膨胀

第一节  货币的概念

一、货币的职能

二、货币的类型

三、货币的数量

第二节  货币数量论

一、数量方程式

二、货币供给和通货膨胀

三、古典两分法

四、铸币税

第三节  通货膨胀与利率

一、实际和名义利率

二、事前和事后利率

三、名义利率和通货膨胀

第四节  通货膨胀的社会成本

一、预期到的通货膨胀

二、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

三、恶性通货膨胀

第五节  通货紧缩及其效应

一、通货紧缩的定义

二、通货紧缩的原因

三、通货紧缩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和治理

第六章 总需求与总供给

第一节  总需求曲线

一、总需求和总需求曲线

1.总支出曲线

1)总支出和总支出曲线

2)存货机制

2.总需求与总需求曲线

1)总需求

2)总需求曲线的推导

3.总需求曲线的向下倾斜

二、总需求曲线的变动

1.预期:

2.政府政策:

3.世界经济

第二节  总供给曲线

一、长期总供给曲线

二、短期总供给曲线

1、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导出

三、总供给曲线的变动

1.长期总供给曲线的变动

2.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变动

第三节  宏观总量的短期均衡

一、短期均衡与经济波动

1.失业均衡

2.充分就业均衡

3.超充分就业均衡

二、总需求冲击:以货币政策为例

三、总供给冲击

第七章 总需求理论

第一节 国民收入的决定

一、计划支出线

(一)计划支出及其构成

1)计划支出的定义

2)计划支出的构成

(二)计划支出线

1)计划支出线的图像

2)计划支出线的特征

二、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一)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条件

(二)国民收入变动的分析

三、收入和支出的变动

(一)自生支出的变动

1)自生支出的构成

2)自生支出变动的图像效果

3)自生支出变动的特点

4)乘数效应

(二)边际支出倾向的变动

1)影响边际支出倾向的因素(在封闭经济时)

2)边际支出倾向影响因素的数学推导

3)边际支出倾向变动的分析

第二节 货币的需求、供给与利率的决定

一、货币的需求

(一)基本概念

1)流动性

2)流动性偏好

3)货币的需求

4)交易动机

5)预防动机

6)投机动机

(二)产生流动性偏好的原因

(三)货币的需求函数

二、货币的供给

(一)货币供给函数

(二)影响货币供给量变化的因素

(三)货币的供给曲线

三、货币市场的均衡

四、利率的传导机制

(一)概念

(二)利率的传导机制

第三节 ISLM模型

一、IS曲线

(一)IS曲线的推导

1)什么是IS曲线?

2IS曲线的推导

3IS曲线的特征

(二)从可贷资金理论推导IS曲线

1)三部门经济中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

2)可贷资金市场均衡模型:收入不变的情况

3)可贷资金市场的均衡:收入变动的情况

(三)财政政策和IS曲线的移动

1)扩张性财政政策:IS曲线向右移动

2)紧缩性财政政策:IS曲线向左移动

二、LM曲线

1)推导过程

2LM曲线的特征

3LM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原因

(二)货币数量论对LM曲线的解释

1LM曲线的古典区域

2)放松假定下的货币数量论对LM曲线的解释

(三)货币政策与LM曲线的移动

1)扩张性货币政策:LM曲线向右平行移动

2)紧缩性货币政策:LM曲线向左平行移动

三、均衡利率和国民收入的决定:ISLM模型

(一)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的条件

(二)宏观经济的均衡分析

(三)ISLM模型的数学推导

1IS曲线的推导:由产品市场的均衡决定

2LM曲线的推导:由货币市场的均衡决定

3)宏观短期模型中的均衡利率和均衡收入的推导

第四节 ISLM模型与宏观经济政策

一、财政政策变动对ISLM模型的影响

(一)ISLM模型中的财政政策

(二)财政政策的有效性:与LM曲线的斜率有关

1)财政政策有效性的图像分析

2)财政政策有效性的数学推导

二、货币政策变动对ISLM模型的影响

(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与IS曲线的斜率有关

1)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图像分析

2)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数学推导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使用

(二)不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使用的经济效果

四、ISLM模型与总需求曲线

(一)价格水平变动对ISLM模型的影响

(二)总需求函数的数学推导

(三)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第八章 总供给理论

第一节  总供给模型

一、工资粘性模型

二、价格粘性模型

三、工人错觉模型

四、不完全信息模型

五、附加预期的总供给曲线

第二节  总产量的波动和调整

一、总需求冲击

二、总供给冲击

第三节   菲利普斯曲线

一、菲利普斯曲线及其修正

1.菲利普斯曲线

2.菲利普斯曲线的修正

二、菲利普斯曲线的推导

三、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

1.人们对通胀的预期

2.周期性失业的大小

3.供给冲击

四、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五、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第九章 宏观经济政策和理论

第一节  主动性政策和被动性政策

一、政策效果滞后

1.内在时滞

2.外在时滞

二、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

三、卢卡斯批判

第二节  有规则和无规则

一、政策制定者的可信度

1.政策制定者不称职

2.政策制定中的机会主义行为

二、时间不一致性

三、货币政策规则

四、财政政策规则

第三节  经济波动理论的最新发展

一、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1.鲁宾逊的经济学

2.对劳动力市场的解读

3.技术冲击的重要性

4.货币的中立性

5.工资和价格的灵活性

二、新凯恩斯理论

1.菜单成本和总需求的外部性

2.工资和价格的交错设定

3.协调失败引发的衰退

 


参考资料

教材:《微观经济学》,科学出版社;《宏观经济学》,科学出版社;《西方经济学说史》,科学出版社。

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曼昆的《经济学》,罗默《宏观经济学》。同时参考国内的一些教材:如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梁小民《西方经济学》等。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