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概述

   

       本课程以教学模块(项目)为单位,研发多种类型的教学资源,包括课程视频、教学设计、随堂练习、技能操作视频、动画等,课程视频、教学设计体现教学意图,引导学习者学习兴趣;技能操作视频规范、检测操作方便学习者仿练;动画动态演示测量工具工作原理及使用,形象直观,便于理解、掌握。

        本课程力求通过先进的教学理念,突出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的原则。有机融入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在课程中尽可能多地采用视频、图片、照片将操作流程及操作步骤清晰展现,既再现了工作岗位的情景,又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达到以下目标:

    1)了解国家标准中有关公差与配合等方面的基本术语及定义;

    2)熟悉公差与配合标准的基本规定;

    3)掌握公差与配合方面的基本计算方法及代号的标注和识读;

    4)了解几何公差的基本内容;

    5)理解几何公差代号的含义;

    6)掌握几何公差代号的识读方法;

    7)了解表面粗糙度的评定标准并掌握表面粗糙度符号、代号的注法;

    8)掌握表面粗糙度的基本检测方法;

    9)理解常用量具的读数原理;

    10)掌握常用量具和量仪的使用方法;

    11)掌握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所要求的机械加工所需的检测技能知识。

    在学习本课程时,要注意把专业理论与检测实践相结合,通过检测实践加深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


 

预备知识

  本课程是在开设机械制图、机械基础等机械专业课程后开设的,可以为后续车削加工、铣削加工等课程打下基础,帮助学习者学会测量工具的正确适用,具备把好加工质量关的能力。合理利用教学视频、PPT课件等教学资源,按时学习就可以学好、学会本门课程。

授课大纲

第一周 走进极限与配合

1.1走进极限与配合

第一周测验

第二周 极限与配合(一)

2.1 偏差与公差

2.2 标准公差和基本偏差

第二周测验

第三周 极限与配合(二)

3.1配合(一)

3.2配合(二)

3.3极限配合识读训练

第三周测验

第四周 几何公差

4.1初识几何公差

4.2识读几何公差

4.3综合识图训练

第四周测验

第五周 表面粗糙度

5.1表面粗糙度

5.2表面粗糙度的标注与测量

第五周测验

第六周 常用工具与公差测量

6.1游标卡尺使用&测量训练

6.2 外径千分尺使用&测量训练

6.3 内径百分表使用&测量训练

第六周测验

第七周 几何公差及测量(一)

7.1形状公差(直线度平面度)及其测量(一)

7.2形状公差(圆度圆柱度)及其测量(二)

第七周测验

第八周 几何公差及测量(二)

8.1 垂直度及其测量

8.2 跳动及其测量

第八周测验

第九周 综合测量训练

9.1综合测量训练

第九周测验

第十周 三坐标

10.1 三坐标

第十周测验

参考资料


屈君君.机械制图与零件测绘(978-7-04-044928-0).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6

沈学勤,范梅梅.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第3版)(978-7-04-046172-5).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6

侯志明.机械加工基础与钳工技能训练(978-7-04-044759-0).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6

吕谊明.机械制造技术(978-7-04-042810-0).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6

彭敏.机械装配基本技能(978-7-04-046044-5).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6

范梅梅 肖友才.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978-7-04-042986-2).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

刘春风.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978-7-04-042987-9).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

沈学勤.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2版(978-7-04-023470-1).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崔陵 娄海滨 徐宇明.机械加工检测技术(978-7-04-043602-0).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


 

常见问题

1.目前机械零件检测MOOC尚未开始上课,如果我想在上课之前与老师和选课者互动,有什么办法?

答:机械零件检测MOOC在百度贴吧有相对应的贴吧——机械零件检测MOOC吧,欢迎你加入交流互动。

2.目前机械零件检测MOOC课程采用什么方式授课?

答:机械零件检测MOOC课程中所使用的授课方式是理实一体化教学,在授课中重视工量具使用,实践教学,理论部分已够用为主。

3.每周会发布多少时间的视频?我需要花多少时间来学习?

答:我们按照90分钟的授课时间来设计课程。但是发布的视频一般在8分钟左右。因为在线下上课时,老师可能会回顾一下上周的内容、某些内容会看学习者的反应重复几遍、会当堂进行一些提问,这些都要花时间,而这些在线上课程中都不存在了,所以视频的时间不会正好是90分钟。但是一般我们设计课程需要1:1.5到1:2的课后学习时间,包括预习、作业、练习和复习的时间,所以每周大约需要花1~2个小时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