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程配套教材《跨文化传播教程》(林仲轩编著 暨南大学出版社)现已出版,该教材是对慕课《跨文化传播》更深层次的讲解、拓展与补充,同时配有经典的跨文化传播案例分析,供学习者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点,厘清理论脉络。
跨文化传播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分支,是兼具理论应用与实践应用的课程。为此,本课程将具体围绕以下三大模块进行建设:
(1)基础教学方面,包括文化与传播、文化价值与范式、文化与认同、文化与语言及非语言交流等内容,介绍跨文化传播的主要影响要素,建构一种包容的世界观。
(2)现实应用方面,聚焦文化冲突以及文化震荡与文化适应性两个重要跨文化传播问题行分析,并提供相应的优化和解决路径,提高同学们的文化适应性和冲突解决力。
(3)特别是,设计了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化传播模块,希望为中国的文化传播和对外传播,特别是为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供必要参考,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交流日趋紧密。跨文化沟通时刻发生在教育、旅游、商业、外交、科研等众多领域。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推进,中国的企业、产品以及技术也在积极地走向全球。因此,作为新一代的人才,中国年轻人更需要具备跨文化沟通和协作的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中取得优势。特别是在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是全球社交媒体中的国家文化使者,因此,如何向别人介绍中国与中国文化,是我们每个人面临的挑战。同理,全球其他国家、地区和文化中的人们也需要对中国以及中国文化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跨文化传播》这门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对文化与传播的概念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同时为学生培养跨文化意识、探索如何挣脱文化桎梏从而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流提供机会。本课程既探讨文化差异对交际方式的影响,同时也鼓励大家探索自我文化身份,并介绍其他更为广阔的跨文化传播内容。
第一讲 跨文化传播导读
第二讲 文化与传播
第三讲 文化价值与范式
第四讲 文化与认同
第五讲 文化与语言交流
第六讲 文化与非语言交流
第七讲 文化冲突
第八讲 文化震荡与适应性
第九讲 在全球化世界中传播中国
何为文化?何为传播?什么又是跨文化传播?
我们如何更好地理解文化的多样性与我们自己的文化身份?
我们如何提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弥合跨文化冲突、消解文化震荡,最终增长对于不同文化的敏感度?
另外,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我们该如何利用自己的故事和历史更好地传递中国声音呢?
……
以上一系列现象与问题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需要面对与解决的文化交流难题,每一个问题都可以借助一定的理论进行分析,弥合甚至消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与缝隙。《跨文化交流》这门课程旨在帮助同学们站在文化范式的角度分析跨文化交流中的种种文化图景,从而指导我们的文化交流实践。
从更为宏大的背景来看,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与世界深度融合、相互激荡,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使命与任务。希望在课程结束时,每位同学都能建立开放、包容、平和的文化交流心态,掌握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本领,成为传播中国声音的优秀文化使者。
1.教学团队:本课程为暨南大学跨文化传播团队的倾力之作。课程负责人林仲轩老师是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港澳台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话语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刘亭亭副教授毕业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曾在西悉尼大学社会与文化研究系担任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博士后,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2015)和澳大利亚悉尼大学(2017-2018)担任讲师,并教授相关课程Chinese Media Studies In Global Contexts (《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媒体研究》)。
2.教学内容:《跨文化传播》这门课程从世界范围内的跨文化交流案例入手,介绍跨文化传播的内涵、特点及意义,从学理的角度为学生勾勒出跨文化传播的知识地图,为其建构一种“和而不同”的包容的世界观。本课程还从实践的角度为学生解读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存在的文化震荡、冲突以及适应等现实的问题,并为学生提高文化适应性和冲突解决能力提供方法论。最终,本课程将指导学生如何做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使者,如何从日常生活入手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
3.教学方法:结合MOOC本身的特点,《跨文化传播》侧重案例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方面,重点聚焦于世界范围内的跨文化交流经典案例与学生日常生活中会遇见的文化交流实例,努力从文化理论的视角解析文化现象;启发式教学方面,本课程强调对学生挖掘现实生活实例等问题意识的培养,努力做到现实性、理论性、趣味性、可操作性的统一。
《跨文化传播》这门课希望通过介绍特定文化之间传播的特质,在揭示文化的异同的基础上,研究消除人们由于文化屏障造成的传播差异的途径,以便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文化,扩展学生对于文化以及跨文化传播的基本理论概念和模式,培养具有文化对外传播能力的专业人才,以及增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跨文化传播技能。
因此,本课程希望学习课程的同学能够:
(1)重点掌握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基础理论和研究范式,为开展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2)结合所学知识体系,提高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育适应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传播和生活交流的新型复合人才。
本课程配套教材《跨文化传播教程》(林仲轩编著 暨南大学出版社)现已出版,该教材是对慕课《跨文化传播》更深层次的讲解、拓展与补充,同时配有经典的跨文化传播案例分析,供学习者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点,厘清理论脉络。
本课程适合任何对不同文化交流、传播感兴趣的学习者。课程选修无需其他课程作为铺垫。特别欢迎新闻传播学科、社会学科、人类学科等学科者选修、交流。
本课程配套教材:
林仲轩.《跨文化传播教程》[M].暨南大学出版社,2022.
林仲轩.《影视媒介语境中的跨文化传播》[M].暨南大学出版社,2023.
其他参考资料:
1. (美)朱迪丝·N等.陈一鸣,刘巍巍译.跨文化传播[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
2. Chen, L. (Eds.). (2017).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rlin, Boston: De Gruyter Mouton. doi: https://doi.org/10.1515/9781501500060
3. Fay, P., Mingsheng, L., & Prahalad, S. (2011).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uilding a Global Community. SAGE (1).
4. Giuliana, F. (2018).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ritical Approaches and Future Challenges. Palgrave Macmillan.
5. Jandt, F. E. (2017). An Introduction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dentities in a Global Community (9th ed.). SAGE Publications.
6. Larry A. Samovar, Richard E. Porter, McDaniel, E. R., & Roy, C. S. (2014)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Reader-Cengage Learning.
7. Neuliep, J. W. (2017).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Contextual Approach. Sage Publications, Inc.
8. Novinger, T. (2001).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Practical Guide-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9. Samovar, L. A., Porter, R. E., Edwin, R. M.,& Carolyn, S. R. (2015).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Cengage Learning.
10. 孙英春. 跨文化传播学[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11. 单波, 刘学. 全球媒介的跨文化传播幻象[M].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5.
12. (美)艾瑞克·克莱默. 刘杨译. 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传播[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5.
13. (美) 迈克尔·H.普罗特等.文化对话:跨文化传播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14. (美)萨默瓦, 波特, 麦克丹尼尔.闵惠泉译. 跨文化传播 :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