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在体育学科领域有着极其重要的学科地位,不仅是《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规定的体育学类本科专业7门基础课程之一,也是体育学科研究生考试和职业资格考试的主要科目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科学地指导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以达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和提高运动成绩的目的。
一、课程特点
1.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
为了便于线上教学,我们从教材的12章中选取了120个重要知识点拍摄了微课,基本涵盖了整本教材的主要教学内容。主讲教师来自国内9所院校11名教授及博士,均具有比较丰富的教学经历和经验。
2.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线上开放教学
本课程计划在一学期内(14周)完成。按照教学进度,逐周开放相应章节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包括线上授课(主要利用微课)、教学参考视频、线上讨论、作业布置与批改、教师答疑等。线上教学过程中,在同学们利用教材学习的基础上,我们力求利用录制120个微课教学视频,以知识点的形式推介教材的主要内容,希望通过这些知识“碎片”,帮助同学们“自主学习”,并帮助其建立起比较完整的运动生理学知识体系。
3.力求强化教材的适用性和实践性
在微课制作、线上教学及线上讨论答疑中,我们力求将运动生理学理论与运动训练实践紧密结合,强化教材内容的适用性。对于生理学基础理论,尽可能采用通俗易懂的表述,帮助学生理解肌肉、呼吸、血液循环等主要生理功能的工作原理和过程;在身体素质与环境与运动等应用部分,则力求紧密结合运动训练,突出其适用性和实践性。
4.形成基础性、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和针对性的课程特色
(1)基础性。在讲解人体系统基本生理功能基础上,重点讲解各器官系统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规律。加强基本理论知识教学,帮助学生形成比较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
(2)科学性。通过线上课程学习,帮助学生更深刻地从微观层面认识生命现象的本质,理解在运动影响下不同身体机能的反应和适应。
(3)系统性。在线上课程教学过程中,以主要知识点的微课为主,以慕课等教学参考为辅,配合讨论作业答疑,保持课程学习的系统性。
(4)先进性。本课程充分发挥互联网和手机的优势,按照教学进度定期发布本阶段主讲章节的教学视频、实验视频、该章知识点的慕课微课、教学案例、参考资料、布置和评价作业、组织讨论、师生互动等。然后依次进入下个阶段线上教学。
(5)针对性。本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竞技体育实践,针对理论学习和实践中需要掌握和容易遇到的各类问题,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科研技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实践能力。
二、知识点名称与所在章节
序号 | 编号 | 题名 | 主讲人 | 所在章节 |
1 | 0-0 | 《运动生理学》教材发展史 | 邓树勋 | 绪论-0 |
2 | 0-1 | 《运动生理学》教材内容介绍 | 乔德才 | 绪论-1 |
3 | 0-2 | 如何学好《运动生理学》? | 乔德才 | 绪论-2 |
4 | 0-3 | 内环境与稳态 | 乔德才 | 绪论-3 |
5 | 0-4 | 生理功能的调节 | 乔德才 | 绪论-4 |
6 | 0-5 | 人体功能的控制 | 乔德才 | 绪论-5 |
7 | 0-6 | 运动反应与适应 | 乔德才 | 绪论-6 |
8 | 1-1 | 骨骼肌收缩的结构基础 | 周 越 | 1-1-1 |
9 | 1-2 | 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 | 周 越 | 1-1-2 |
10 | 1-3 | 骨骼肌的收缩原理 | 周 越 | 1-1-3 |
11 | 1-4 | 肌电图的测试与应用 | 周 越 | 1-2-1 |
12 | 1-5 | 骨骼肌的收缩形式 | 周 越 | 1-3-1 |
13 | 1-6 | 肌纤维类型对收缩效能的影响 | 周 越 | 1-4-1 |
14 | 1-7 | 延迟性肌肉酸痛与防治 | 周 越 | 1-4-2 |
15 | 2-1 | 食物的消化过程 | 郝选明 | 2-1-1 |
16 | 2-2 | 食物的吸收过程 | 郝选明 | 2-1-2 |
17 | 2-3 | 运动与消化系统 | 文 立 | 2-1-3 |
18 | 2-4 | 肠道共生菌与运动 | 文 立 | 2-1-4 |
19 | 2-5 | 机体能量的来源 | 郝选明 | 2-2-1 |
20 | 2-6 | ATP-CP供能系统 | 郝选明 | 2-2-2 |
21 | 2-7 | 无氧糖酵解供能系统 | 郝选明 | 2-2-3 |
22 | 2-8 | 有氧氧化供能系统 | 郝选明 | 2-2-4 |
23 | 2-9 | 能量供能系统与运动 | 郝选明 | 2-2-5 |
24 | 2-10 | 运动训练中的体重控制 | 文 立 | 2-2-6 |
25 | 2-11 | 人体的排泄途径与排泄产物 | 文 立 | 2-3-1 |
26 | 2-12 | 肾脏的结构与功能 | 郝选明 | 2-3-2 |
27 | 2-13 | 尿生成的过程 | 郝选明 | 2-3-3 |
28 | 2-14 | 运动对肾脏排泄功能的影响 | 文 立 | 2-3-4 |
29 | 3-1 | 肺通气的原理和过程 | 刘微娜 | 3-1-1 |
30 | 3-2 | 肺换气、组织换气的原理和过程 | 刘微娜 | 3-1-2 |
31 | 3-3 | 肺通气能力的评价 | 刘微娜 | 3-1-3 |
32 | 3-4 | 运动对肺通气功能的影响 | 刘微娜 | 3-1-4 |
33 | 3-5 | 氧气的运输 | 刘微娜 | 3-2-1 |
34 | 3-6 | 二氧化碳的运输 | 刘微娜 | 3-2-2 |
35 | 3-7 | 氧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 | 刘微娜 | 3-2-3 |
36 | 3-8 | 摄氧量与运动 | 刘微娜 | 3-2-4 |
37 | 3-9 | 运动后过量氧耗 | 刘微娜 | 3-2-5 |
38 | 3-10 | 运动与呼吸 | 刘微娜 | 3-2-6 |
39 | 4-1 | 体液及血浆的组成 | 金 丽 | 4-1-1 |
40 | 4-2 | 血浆的理化特征 | 金 丽 | 4-1-2 |
41 | 4-3 | 血浆的生理功能 | 金 丽 | 4-1-3 |
42 | 4-4 | 血细胞的功能 | 金 丽 | 4-2-1 |
43 | 4-5 | 运动对血细胞的影响 | 金 丽 | 4-2-2 |
44 | 5-1 | 心肌的生理特性 | 王晓慧 | 5-1-1 |
45 | 5-2 | 心脏的泵血过程 | 王晓慧 | 5-1-2 |
46 | 5-3 | 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 | 王晓慧 | 5-1-3 |
47 | 5-4 | 心电图的测定与评价 | 王晓慧 | 5-1-4 |
48 | 5-5 | 血管的分类及功能 | 王晓慧 | 5-2-1 |
49 | 5-6 | 动脉血压及影响因素 | 王晓慧 | 5-2-2 |
50 | 5-7 | 运动对血压、心率的影响 | 王晓慧 | 5-2-3 |
51 | 5-8 | 静脉回流及影响因素 | 王晓慧 | 5-2-4 |
52 | 5-9 | 运动时心血管活动的变化 | 王晓慧 | 5-3-1 |
53 | 5-10 | 心血管活动的调控 | 王晓慧 | 5-3-2 |
54 | 5-11 | 心血管功能对长期运动的适应 | 王晓慧 | 5-3-3 |
55 | 5-12 | 运动与心血管意外 | 王晓慧 | 5-3-4 |
56 | 6-1 | 人体功能活动的神经调节 | 候莉娟 | 6-1-1 |
57 | 6-2 | 突触以及信息传递 | 候莉娟 | 6-1-2 |
58 | 6-3 | 本体感觉的形成 | 候莉娟 | 6-2-1 |
59 | 6-4 | 视觉的形成 | 候莉娟 | 6-2-2 |
60 | 6-5 | 听觉的形成 | 候莉娟 | 6-2-3 |
61 | 6-6 | 位觉(平衡觉)的形成 | 候莉娟 | 6-2-4 |
62 | 6-7 | 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 候莉娟 | 6-3-1 |
63 | 6-8 | 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 候莉娟 | 6-3-2 |
64 | 6-9 | 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 候莉娟 | 6-3-3 |
65 | 6-10 | 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 候莉娟 | 6-3-4 |
66 | 7-1 | 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 | 郝选明 | 7-0 |
67 | 7-2 | 激素及其作用特征 | 郝选明 | 7-1-1 |
68 | 7-3 | 激素的作用机制 | 郝选明 | 7-1-2 |
69 | 7-4 | 下丘脑-垂体系统 | 郝选明 | 7-1-3 |
70 | 7-5 | 甲状腺素及甲状旁腺的内分泌功能 | 郝选明 | 7-1-4 |
71 | 7-6 | 肾上腺的内分泌功能 | 郝选明 | 7-1-5 |
72 | 7-7 | 胰岛的内分泌功能 | 郝选明 | 7-1-6 |
73 | 7-8 | 功能器官的内分泌功能 | 郝选明 | 7-1-7 |
74 | 7-9 | 内分泌与运动 | 郝选明 | 7-1-8 |
75 | 7-10 | 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 | 郝选明 | 7-2-1 |
76 | 7-11 | 免疫反应过程 | 郝选明 | 7-2-2 |
77 | 7-12 | 不同运动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 郝选明 | 7-2-3 |
78 | 7-13 | 运动性免疫抑制及其机理 | 郝选明 | 7-2-4 |
79 | 7-14 | 运动员免疫功能的调理 | 郝选明 | 7-2-5 |
80 | 8-1 | 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 王松涛 | 8-1-1 |
81 | 8-2 | 运动技能的定义和分类 | 王松涛 | 8-2-1 |
82 | 8-3 | 运动技能形成的生理学机制 | 王松涛 | 8-2-2 |
83 | 8-4 | 运动技能形成过程及教学要求 | 王松涛 | 8-2-3 |
84 | 8-5 | 影响运动技能形成的因素 | 王松涛 | 8-3-1 |
85 | 9-1 | 力量素质的生理基础 | 郝选明 | 9-1-1 |
86 | 9-2 | 力量素质的测评与发展 | 郝选明 | 9-1-2 |
87 | 9-3 | 速度素质的生理基础 | 郝选明 | 9-2-1 |
88 | 9-4 | 速度素质的测评与发展 | 郝选明 | 9-2-2 |
89 | 9-5 | 有氧耐力的生理基础 | 郝选明 | 9-3-1 |
90 | 9-6 | 无氧耐力的生理基础 | 郝选明 | 9-3-2 |
91 | 9-7 | 有氧耐力的测评与发展 | 郝选明 | 9-3-1 |
92 | 9-8 | 无氧耐力的测评与发展 | 郝选明 | 9-3-2 |
93 | 9-9 | 平衡素质的测评与发展 | 郝选明 | 9-4-1 |
94 | 9-10 | 灵敏素质的测评与发展 | 郝选明 | 9-4-2 |
95 | 9-11 | 柔韧素质的测评与发展 | 郝选明 | 9-4-3 |
96 | 9-12 | 协调素质的测评与发展 | 郝选明 | 9-4-4 |
97 | 10-1 | 不同运动项目技术特点 | 王松涛 | 10-1-1 |
98 | 10-2 | 不同专项的身体机能监控 | 王松涛 | 10-1-2 |
99 | 10-3 | 从运动生理学的视角看各项运动项目 | 王松涛 | 10-1-3 |
100 | 10-4 | 运动专项的身体形态特征 | 王松涛 | 10-1-4 |
101 | 10-5 | 不同运动专项的训练方法 | 王松涛 | 10-1-5 |
102 | 11-1 | 赛前状态及其调整 | 刘 军 | 11-1-1 |
103 | 11-2 | 准备活动及其生理作用 | 刘 军 | 11-1-2 |
104 | 11-3 | 进入工作状态及其影响因素 | 刘 军 | 11-2-1 |
105 | 11-4 | 真稳定状态与假稳定状态 | 刘 军 | 11-2-2 |
106 | 11-5 | 运动性疲劳及其产生机理 | 刘 军 | 11-3-1 |
107 | 11-6 | 运动性疲劳的判定 | 刘 军 | 11-3-2 |
108 | 11-7 | 体能恢复的一般规律 | 刘 军 | 11-4-1 |
109 | 11-8 | 促进体能恢复的措施 | 刘 军 | 11-4-2 |
110 | 11-9 | 停训对身体机能与素质的影响 | 刘 军 | 11-5-1 |
111 | 11-10 | 赛前减量训练安排的生理基础 | 刘 军 | 11-5-2 |
112 | 12-1 | 体温及其调节 | 胡建忠 | 12-1-1 |
113 | 12-2 | 冷环境与运动 | 胡建忠 | 12-1-2 |
114 | 12-3 | 热环境与运动 | 胡建忠 | 12-1-3 |
115 | 12-4 | 水环境与运动 | 胡建忠 | 12-2-1 |
116 | 12-5 | 人体对高原环境的反应与习服 | 胡建忠 | 12-3-1 |
117 | 12-6 | 高原训练 | 胡建忠 | 12-3-2 |
118 | 12-7 | 生物节律与运动训练 | 胡建忠 | 12-4-1 |
三、考核评分标准与结业证书
考核总成绩满分为100分。该成绩由三部分所组成:
第一部分:作业。
占总分30%。每章学习时都会布置作业,并规定完成要求和上交期限。每次上交的作业都有得分,最后根据作业是否按时完成、完成次数和完成质量等进行最后总评。
第二部分:讨论
占总分30%,教师会在每章讨论区(课堂交流区内)设置讨论题,同学们可 回复主题帖进行讨论或者点赞他人回答。在课堂交流区内回复主题帖8次及以上满分,评论不计分,其他讨论区不计分。
第三部分:单元测验和期末考试
单元测验占总分20%,单元测验随每章学习进行,一般为每章5个客观测试题。单元测验总分在学习结束后根据各章得分最后进行总评。
期末考试占20%,期末考试在学习结束后统一进行。
总成绩达到60分及以上为“合格”,总成绩达到85分及以上为“优秀”,成绩确认后可申请相应证书。
认证证书需要收费(95元/每证)。
绪论
第一讲 《运动生理学》教材发展史
第二讲 《运动生理学》教材内容介绍
第三讲 如何学好《运动生理学》?
第四讲 内环境与稳态
第五讲 生理功能的调节
第六讲 人体功能的控制
第七讲 运动反应与运动适应
本章讨论题
本章教材
作业
单元测验
第一章 运动的动力装置——骨骼肌
第一讲 骨骼肌收缩的结构基础
第二讲 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
第三讲 骨骼肌收缩原理
第四讲 表面肌电测试与应用
第五讲 骨骼肌的收缩形式
第六讲 肌纤维类型对收缩效能的影响
第七讲 延迟性肌肉酸痛与防治
本章讨论题
本章教材
单元测验
作业
第二章 运动时的能源供给与排泄
第一讲 食物的消化过程
第二讲 食物的吸收过程
第三讲 运动对消化功能的影响
第四讲 肠道共生菌与运动
第五讲 机体能量的来源
第六讲 ATP-CP供能系统
第七讲 无氧糖酵解供能系统
第八讲 有氧氧化供能系统
第九讲 能量供应系统与运动
第十讲 运动训练中的体重控制
第十一讲 人体的排泄途径与排泄产物
第十二讲 肾脏的结构与功能
第十三讲 尿生成的过程
第十四讲 运动对肾脏排泄功能的影响
本章讨论题
本章教材
单元测验
作业
第三章 运动的氧气供给
第一讲 肺通气的原理和过程
第二讲 肺换气 组织换气的原理和过程
第三讲 肺通气能力的评价
第四讲 运动对肺通气功能的影响
第五讲 氧气的运输
第六讲 氧解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
第七讲 二氧化碳的运输
第八讲 摄氧量与运动
第九讲 运动后过量氧耗
第十讲 运动与呼吸
本章讨论题
本章教材
单元测验
作业
第四章 机体物质运输的载体-血液
第一讲 体液以及血浆的组成
第二讲 血浆的理化特征
第三讲 血浆的生理功能
第四讲 血细胞的功能
第五讲 运动对血细胞的影响
本章讨论题
本章教材
作业
单元测验
第五章 推动血液流动的装置-心脏和血管
第一讲 心肌的生理特性
第二讲 心脏的泵血过程
第三讲 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
第四讲 心电图的测定与评价
第五讲 血管的分类及功能
第六讲 动脉血压及影响因素
第七讲 运动对血压、心率的影响
第八讲 静脉回流及影响因素
第九讲 运动时心血管活动的变化
第十讲 心血管活动的调控
第十一讲 心血管功能对长期运动的适应
第十二讲 运动与心血管意外
本章讨论题
单元测验
作业
第六章 人体功能活动的神经调控
第一讲 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第二讲 突触以及信息传递
第三讲 本体感觉的形成
第四讲 视觉的形成
第五讲 听觉的形成
第六讲 位觉的形成
第七讲 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第八讲 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第九讲 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第十讲 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本章讨论题
作业
单元测验
第七章 人体功能活动的内分泌与免疫调控
第一讲 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
第二讲 激素及其作用特征
第三讲 激素的作用机制
第四讲 下丘脑-垂体系统
第五讲 甲状腺与甲状旁腺的内分泌功能
第六讲 肾上腺的内分泌功能
第七讲 胰岛的内分泌功能
第八讲 功能器官的内分泌
第九讲 内分泌与运动
第十讲 人体的免疫功能
第十一讲 人体的免疫反应过程
第十二讲 不同运动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第十三讲 运动性免疫抑制及其机理
第十四讲 运动员免疫功能的调理
本章讨论题
作业
单元测验
第八章 运动技能形成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第一讲 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第二讲 运动技能的定义和分类
第三讲 运动技能形成的生理学机制
第四讲 运动技能形成过程及教学要求
第五讲 影响运动技能形成的因素
本章讨论题
作业
单元测验
第九章 运动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第一讲 力量素质的生理基础
第二讲 力量素质的测评与发展
第三讲 速度素质的生理基础
第四讲 有氧耐力的生理基础
第五讲 无氧耐力的生理基础
第六讲 有氧耐力发展的生理学分析
第七讲 无氧耐力发展的生理学分析
第八讲 平衡素质的测评与发展
第九讲 灵敏素质的测评与发展
第十讲 柔韧素质的测评与发展
第十一讲 协调素质的测评与发展
本章讨论题
单元测验
作业
第十章 不同运动专项的生理学基础
第一讲 不同运动专项的技术特点
第二讲 不同运动专项的身体机能
第三讲 如何从运动生理学的视角看各项运动项目
第四讲 不同运动专项的身体形态特征
第五讲 不同运动专项的训练方法
第六讲 武术运动的生理学特点
第七讲 民族传统体育的生理学特点
作业
单元测验
第十一章 运动过程中的机能变化特点
第一讲 赛前状态及其调整
第二讲 准备活动及其生理作用
第三讲 进入工作状态及其影响因素
第四讲 真稳定状态与假稳定状态
第五讲 运动性疲劳及其产生机理
第六讲 运动性疲劳的判定
第七讲 体能恢复的一般规律
第八讲 促进体能恢复的措施
第九讲 停训对身体机能的影响
第十讲 赛前减量训练安排的生理基础
本章讨论题
作业
单元测验
第十二章 不同环境中运动的生理学特征
第一讲 体温及其调节
第二讲 冷环境与运动
第三讲 热环境与运动
第四讲 水环境与运动
第五讲 人体对高原环境的反应与习服
第六讲 高原训练
第七讲 生物节律与运动训练
本章讨论题
作业
单元测验
为积极响应国家低碳环保政策, 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国大学MOOC平台将取消纸质版的认证证书,仅提供电子版的认证证书服务,证书申请方式和流程不变。
电子版认证证书支持查询验证,可通过扫描证书上的二维码进行有效性查询,或者访问 https://www.icourse163.org/verify,通过证书编号进行查询。学生可在“个人中心-证书-查看证书”页面自行下载、打印电子版认证证书。
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学习和考核,成绩达到课程考核标准的学生(每门课程的考核标准不同,详见课程内的评分标准),具备申请认证证书资格,可在证书申请开放期间(以申请页面显示的时间为准),完成在线付费申请。
认证证书申请注意事项:
1.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证证书申请时要求进行实名认证,请保证所提交的实名认证信息真实完整有效。
2. 完成实名认证并支付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并发送电子版认证证书。电子版认证证书生成后不支持退费。
乔德才,郝选明. 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