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在体育学科领域有着极其重要的学科地位,不仅是《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规定的体育学类本科专业7门基础课程之一,也是体育学科研究生考试和职业资格考试的主要科目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科学地指导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以达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和提高运动成绩的目的。
一、课程特点
1.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
为了便于线上教学,我们从教材的12章中选取了120个重要知识点拍摄了微课,基本涵盖了整本教材的主要教学内容。主讲教师来自国内9所院校11名教授及博士,均具有比较丰富的教学经历和经验。
2.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线上开放教学
本课程计划在一学期内(14周)完成。按照教学进度,逐周开放相应章节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包括线上授课(主要利用微课)、教学参考视频、线上讨论、作业布置与批改、教师答疑等。线上教学过程中,在同学们利用教材学习的基础上,我们力求利用录制120个微课教学视频,以知识点的形式推介教材的主要内容,希望通过这些知识“碎片”,帮助同学们“自主学习”,并帮助其建立起比较完整的运动生理学知识体系。
3.力求强化教材的适用性和实践性
在微课制作、线上教学及线上讨论答疑中,我们力求将运动生理学理论与运动训练实践紧密结合,强化教材内容的适用性。对于生理学基础理论,尽可能采用通俗易懂的表述,帮助学生理解肌肉、呼吸、血液循环等主要生理功能的工作原理和过程;在身体素质与环境与运动等应用部分,则力求紧密结合运动训练,突出其适用性和实践性。
4.形成基础性、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和针对性的课程特色
(1)基础性。在讲解人体系统基本生理功能基础上,重点讲解各器官系统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规律。加强基本理论知识教学,帮助学生形成比较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
(2)科学性。通过线上课程学习,帮助学生更深刻地从微观层面认识生命现象的本质,理解在运动影响下不同身体机能的反应和适应。
(3)系统性。在线上课程教学过程中,以主要知识点的微课为主,以慕课等教学参考为辅,配合讨论作业答疑,保持课程学习的系统性。
(4)先进性。本课程充分发挥互联网和手机的优势,按照教学进度定期发布本阶段主讲章节的教学视频、实验视频、该章知识点的慕课微课、教学案例、参考资料、布置和评价作业、组织讨论、师生互动等。然后依次进入下个阶段线上教学。
(5)针对性。本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竞技体育实践,针对理论学习和实践中需要掌握和容易遇到的各类问题,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科研技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实践能力。
二、知识点名称与所在章节
序号 | 编号 | 题名 | 主讲人 | 所在章节 |
1 | 0-0 | 《运动生理学》教材发展史 | 邓树勋 | 绪论-0 |
2 | 0-1 | 《运动生理学》教材内容介绍 | 乔德才 | 绪论-1 |
3 | 0-2 | 如何学好《运动生理学》? | 乔德才 | 绪论-2 |
4 | 0-3 | 内环境与稳态 | 乔德才 | 绪论-3 |
5 | 0-4 | 生理功能的调节 | 乔德才 | 绪论-4 |
6 | 0-5 | 人体功能的控制 | 乔德才 | 绪论-5 |
7 | 0-6 | 运动反应与适应 | 乔德才 | 绪论-6 |
8 | 1-1 | 骨骼肌收缩的结构基础 | 周 越 | 1-1-1 |
9 | 1-2 | 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 | 周 越 | 1-1-2 |
10 | 1-3 | 骨骼肌的收缩原理 | 周 越 | 1-1-3 |
11 | 1-4 | 肌电图的测试与应用 | 周 越 | 1-2-1 |
12 | 1-5 | 骨骼肌的收缩形式 | 周 越 | 1-3-1 |
13 | 1-6 | 肌纤维类型对收缩效能的影响 | 周 越 | 1-4-1 |
14 | 1-7 | 延迟性肌肉酸痛与防治 | 周 越 | 1-4-2 |
15 | 2-1 | 食物的消化过程 | 郝选明 | 2-1-1 |
16 | 2-2 | 食物的吸收过程 | 郝选明 | 2-1-2 |
17 | 2-3 | 运动与消化系统 | 文 立 | 2-1-3 |
18 | 2-4 | 肠道共生菌与运动 | 文 立 | 2-1-4 |
19 | 2-5 | 机体能量的来源 | 郝选明 | 2-2-1 |
20 | 2-6 | ATP-CP供能系统 | 郝选明 | 2-2-2 |
21 | 2-7 | 无氧糖酵解供能系统 | 郝选明 | 2-2-3 |
22 | 2-8 | 有氧氧化供能系统 | 郝选明 | 2-2-4 |
23 | 2-9 | 能量供能系统与运动 | 郝选明 | 2-2-5 |
24 | 2-10 | 运动训练中的体重控制 | 文 立 | 2-2-6 |
25 | 2-11 | 人体的排泄途径与排泄产物 | 文 立 | 2-3-1 |
26 | 2-12 | 肾脏的结构与功能 | 郝选明 | 2-3-2 |
27 | 2-13 | 尿生成的过程 | 郝选明 | 2-3-3 |
28 | 2-14 | 运动对肾脏排泄功能的影响 | 文 立 | 2-3-4 |
29 | 3-1 | 肺通气的原理和过程 | 刘微娜 | 3-1-1 |
30 | 3-2 | 肺换气、组织换气的原理和过程 | 刘微娜 | 3-1-2 |
31 | 3-3 | 肺通气能力的评价 | 刘微娜 | 3-1-3 |
32 | 3-4 | 运动对肺通气功能的影响 | 刘微娜 | 3-1-4 |
33 | 3-5 | 氧气的运输 | 刘微娜 | 3-2-1 |
34 | 3-6 | 二氧化碳的运输 | 刘微娜 | 3-2-2 |
35 | 3-7 | 氧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 | 刘微娜 | 3-2-3 |
36 | 3-8 | 摄氧量与运动 | 刘微娜 | 3-2-4 |
37 | 3-9 | 运动后过量氧耗 | 刘微娜 | 3-2-5 |
38 | 3-10 | 运动与呼吸 | 刘微娜 | 3-2-6 |
39 | 4-1 | 体液及血浆的组成 | 金 丽 | 4-1-1 |
40 | 4-2 | 血浆的理化特征 | 金 丽 | 4-1-2 |
41 | 4-3 | 血浆的生理功能 | 金 丽 | 4-1-3 |
42 | 4-4 | 血细胞的功能 | 金 丽 | 4-2-1 |
43 | 4-5 | 运动对血细胞的影响 | 金 丽 | 4-2-2 |
44 | 5-1 | 心肌的生理特性 | 王晓慧 | 5-1-1 |
45 | 5-2 | 心脏的泵血过程 | 王晓慧 | 5-1-2 |
46 | 5-3 | 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 | 王晓慧 | 5-1-3 |
47 | 5-4 | 心电图的测定与评价 | 王晓慧 | 5-1-4 |
48 | 5-5 | 血管的分类及功能 | 王晓慧 | 5-2-1 |
49 | 5-6 | 动脉血压及影响因素 | 王晓慧 | 5-2-2 |
50 | 5-7 | 运动对血压、心率的影响 | 王晓慧 | 5-2-3 |
51 | 5-8 | 静脉回流及影响因素 | 王晓慧 | 5-2-4 |
52 | 5-9 | 运动时心血管活动的变化 | 王晓慧 | 5-3-1 |
53 | 5-10 | 心血管活动的调控 | 王晓慧 | 5-3-2 |
54 | 5-11 | 心血管功能对长期运动的适应 | 王晓慧 | 5-3-3 |
55 | 5-12 | 运动与心血管意外 | 王晓慧 | 5-3-4 |
56 | 6-1 | 人体功能活动的神经调节 | 候莉娟 | 6-1-1 |
57 | 6-2 | 突触以及信息传递 | 候莉娟 | 6-1-2 |
58 | 6-3 | 本体感觉的形成 | 候莉娟 | 6-2-1 |
59 | 6-4 | 视觉的形成 | 候莉娟 | 6-2-2 |
60 | 6-5 | 听觉的形成 | 候莉娟 | 6-2-3 |
61 | 6-6 | 位觉(平衡觉)的形成 | 候莉娟 | 6-2-4 |
62 | 6-7 | 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 候莉娟 | 6-3-1 |
63 | 6-8 | 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 候莉娟 | 6-3-2 |
64 | 6-9 | 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 候莉娟 | 6-3-3 |
65 | 6-10 | 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 候莉娟 | 6-3-4 |
66 | 7-1 | 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 | 郝选明 | 7-0 |
67 | 7-2 | 激素及其作用特征 | 郝选明 | 7-1-1 |
68 | 7-3 | 激素的作用机制 | 郝选明 | 7-1-2 |
69 | 7-4 | 下丘脑-垂体系统 | 郝选明 | 7-1-3 |
70 | 7-5 | 甲状腺素及甲状旁腺的内分泌功能 | 郝选明 | 7-1-4 |
71 | 7-6 | 肾上腺的内分泌功能 | 郝选明 | 7-1-5 |
72 | 7-7 | 胰岛的内分泌功能 | 郝选明 | 7-1-6 |
73 | 7-8 | 功能器官的内分泌功能 | 郝选明 | 7-1-7 |
74 | 7-9 | 内分泌与运动 | 郝选明 | 7-1-8 |
75 | 7-10 | 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 | 郝选明 | 7-2-1 |
76 | 7-11 | 免疫反应过程 | 郝选明 | 7-2-2 |
77 | 7-12 | 不同运动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 郝选明 | 7-2-3 |
78 | 7-13 | 运动性免疫抑制及其机理 | 郝选明 | 7-2-4 |
79 | 7-14 | 运动员免疫功能的调理 | 郝选明 | 7-2-5 |
80 | 8-1 | 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 王松涛 | 8-1-1 |
81 | 8-2 | 运动技能的定义和分类 | 王松涛 | 8-2-1 |
82 | 8-3 | 运动技能形成的生理学机制 | 王松涛 | 8-2-2 |
83 | 8-4 | 运动技能形成过程及教学要求 | 王松涛 | 8-2-3 |
84 | 8-5 | 影响运动技能形成的因素 | 王松涛 | 8-3-1 |
85 | 9-1 | 力量素质的生理基础 | 郝选明 | 9-1-1 |
86 | 9-2 | 力量素质的测评与发展 | 郝选明 | 9-1-2 |
87 | 9-3 | 速度素质的生理基础 | 郝选明 | 9-2-1 |
88 | 9-4 | 速度素质的测评与发展 | 郝选明 | 9-2-2 |
89 | 9-5 | 有氧耐力的生理基础 | 郝选明 | 9-3-1 |
90 | 9-6 | 无氧耐力的生理基础 | 郝选明 | 9-3-2 |
91 | 9-7 | 有氧耐力的测评与发展 | 郝选明 | 9-3-1 |
92 | 9-8 | 无氧耐力的测评与发展 | 郝选明 | 9-3-2 |
93 | 9-9 | 平衡素质的测评与发展 | 郝选明 | 9-4-1 |
94 | 9-10 | 灵敏素质的测评与发展 | 郝选明 | 9-4-2 |
95 | 9-11 | 柔韧素质的测评与发展 | 郝选明 | 9-4-3 |
96 | 9-12 | 协调素质的测评与发展 | 郝选明 | 9-4-4 |
97 | 10-1 | 不同运动项目技术特点 | 王松涛 | 10-1-1 |
98 | 10-2 | 不同专项的身体机能监控 | 王松涛 | 10-1-2 |
99 | 10-3 | 从运动生理学的视角看各项运动项目 | 王松涛 | 10-1-3 |
100 | 10-4 | 运动专项的身体形态特征 | 王松涛 | 10-1-4 |
101 | 10-5 | 不同运动专项的训练方法 | 王松涛 | 10-1-5 |
102 | 11-1 | 赛前状态及其调整 | 刘 军 | 11-1-1 |
103 | 11-2 | 准备活动及其生理作用 | 刘 军 | 11-1-2 |
104 | 11-3 | 进入工作状态及其影响因素 | 刘 军 | 11-2-1 |
105 | 11-4 | 真稳定状态与假稳定状态 | 刘 军 | 11-2-2 |
106 | 11-5 | 运动性疲劳及其产生机理 | 刘 军 | 11-3-1 |
107 | 11-6 | 运动性疲劳的判定 | 刘 军 | 11-3-2 |
108 | 11-7 | 体能恢复的一般规律 | 刘 军 | 11-4-1 |
109 | 11-8 | 促进体能恢复的措施 | 刘 军 | 11-4-2 |
110 | 11-9 | 停训对身体机能与素质的影响 | 刘 军 | 11-5-1 |
111 | 11-10 | 赛前减量训练安排的生理基础 | 刘 军 | 11-5-2 |
112 | 12-1 | 体温及其调节 | 胡建忠 | 12-1-1 |
113 | 12-2 | 冷环境与运动 | 胡建忠 | 12-1-2 |
114 | 12-3 | 热环境与运动 | 胡建忠 | 12-1-3 |
115 | 12-4 | 水环境与运动 | 胡建忠 | 12-2-1 |
116 | 12-5 | 人体对高原环境的反应与习服 | 胡建忠 | 12-3-1 |
117 | 12-6 | 高原训练 | 胡建忠 | 12-3-2 |
118 | 12-7 | 生物节律与运动训练 | 胡建忠 | 12-4-1 |
三、考核评分标准与结业证书
考核总成绩满分为100分。该成绩由三部分所组成:
第一部分:作业。
占总分30%。每章学习时都会布置作业,并规定完成要求和上交期限。每次上交的作业都有得分,最后根据作业是否按时完成、完成次数和完成质量等进行最后总评。
第二部分:讨论
占总分30%,教师会在每章讨论区(课堂交流区内)设置讨论题,同学们可回复主题帖进行讨论或者点赞他人回答。在课堂交流区内回复主题帖8次及以上满分,评论不计分,其他讨论区不计分。
第三部分:单元测验和期末考试
单元测验占总分20%,单元测验随每章学习进行,一般为每章5个客观测试题。单元测验总分在学习结束后根据各章得分最后进行总评。
期末考试占20%,期末考试在学习结束后统一进行。
总成绩达到60分及以上为“合格”,总成绩达到85分及以上为“优秀”,成绩确认后可申请相应证书。
认证证书需要收费(95元/每证)。
为积极响应国家低碳环保政策, 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国大学MOOC平台将取消纸质版的认证证书,仅提供电子版的认证证书服务,证书申请方式和流程不变。
电子版认证证书支持查询验证,可通过扫描证书上的二维码进行有效性查询,或者访问 https://www.icourse163.org/verify,通过证书编号进行查询。学生可在“个人中心-证书-查看证书”页面自行下载、打印电子版认证证书。
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学习和考核,成绩达到课程考核标准的学生(每门课程的考核标准不同,详见课程内的评分标准),具备申请认证证书资格,可在证书申请开放期间(以申请页面显示的时间为准),完成在线付费申请。
认证证书申请注意事项:
1.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证证书申请时要求进行实名认证,请保证所提交的实名认证信息真实完整有效。
2. 完成实名认证并支付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并发送电子版认证证书。电子版认证证书生成后不支持退费。
乔德才,郝选明. 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