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是一门帮助师范生和学科教师掌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课程。课程目标是培养师范生和学科教师综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提升其应用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变革与创新教学的能力,引导他们通过信息技术改进工作效能、促进自身专业能力持续发展。
课程教学内容的构建基于教师教学实践实际需求,并吸收了大量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新理念、新模式、新成果,如翻转课堂、微课、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项目学习、数字校园、智慧教室等等;课程设计以学习者为中心,体现网络环境下开放、自主与合作学习的特点;课程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如单元导学视频、微课学习、软件工具操作演示等;课程内容强调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教学案例、教学工具丰富,实践性、可操作性强。
本课程是教师教育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升级版(https://www.icourses.cn/coursestatic/course_5105.html)。课程团队根据MOOC在线学习的特点,在教学内容、教学视频、教学案例与学习评价等方面做了大量优化与完善,更加适合学习者在线学习。
本课程依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精神和要求编写。本课程可以帮助职前教师和一线教师建立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掌握教学必备的教育技术知识与技能,达到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等文件对教师提出的相关能力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习者能够掌握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和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的能力,了解国内外现代教育技术的前沿及发展趋势。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学习者可以通过各类资源综合进行理论与实际操作的训练,培养信息化教学能力与意识,提高现代化教学水平。
本课程主要面向希望提高自身在教育教学场景中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高校师范生及一线教师。学习本课前,希望您熟悉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常用方法。
总成绩超过60分,即可获得合格;
总成绩超过80分,即可获得优秀。
课程的最终成绩由下列三个部分按比例累加而成,
1.在线讨论课堂交流区得分(35%)
2.单元测试得分(45%)
3.课程作业得分(20%)
根据最新要求,已取消免费证书,证书的形式为认证证书,您可以在课程结束后根据需要进行申请,认证证书的收费标准为100元/份。
[1]柯清超.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6
[2]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质量标准(征求意见稿)[J].教育部,2010:7-10.
[3]祝智庭.中国教育信息化十年[J].中国电化教育,2011(1):20-25.
[4]何克抗.我国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新进展[J].中国电化教育,2011(1):7-25.
[5]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J].中国电化教育,2005,2(5):9.
[6]吴芸,刘向敏,沈书生.新版美国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解读与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08(11):10-15.
[7]李康.网络教学模式构成要素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03(3):7-9.
[8]王丽琼.小议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合理使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2):88.
[9]卢蓓蓉,任友群.中国教育信息化的云中漫步——教育云建设的困境及探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2,(1):62-67.
[10]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J].中国电化教育,2001,2(001.2).
[11]毛一梅.网络教学模式研究与实施对策[J].软件世界,2000,7(1):29-32.
[12]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J].电化教育研究,2001,8(9).
[13]胡铁生,詹春青.中小学优质“微课”资源开发的区域实践与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22):65-69.
[14]曹卫真.自主学习模式中网络课件的设计[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1,(79):57-60.
[15]耿建民.基于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课件设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293):85-88.
[16]赵国庆,黄荣怀,陆志坚.知识可视化的理论与方法[J].开放教育研究,2005.
[17]杨凌.概念图、思维导图的结合对教与学的辅助性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
[18]赵国庆.概念图、思维导图教学应用若干重要问题的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12
[19]金鑫,王朋娇,赵希.国际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典型案例研究——以PhET互动式仿真模拟实验室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
[20]高东怀,沈霞娟,宁玉文,张迎.高校信息化教学环境层次模型的设计与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1,(2):52-56.
[21]李育泽.从应用系统结构谈数字化校园的应用推进策略[J].现代教育技术,2009,(12):50-53.
[22]吴颖骏.浙江大学:基于“云”的智慧校园[J].中国教育网络,2010,(11):25-26.
[23]沈洁,黄宇星.智慧校园及其构建初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6):122-125.
[24]王晶姝.基于物联网的数字化校园建设研究[J].软件工程师,2012,(3):40-42.
[25]鲁东明.“智慧校园”已经不只是理念[J].中国教育网络,2011,(11):29.
[26]宗平,朱洪波,黄刚,许建真.智慧校园设计方法的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0,(4):15-19.
[27]章雪梅.基于项目的学习:VCT设计模板与案例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3).
[28]高志军,陶玉凤. 基于项目的学习(PBL)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J]. 电化教育研究,2009,(12).
[29]姜乃军.信息技术教学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的探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6).
[30]张雪萍.“项目教学”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16).
[31]郑晓丽,王峰.精品课程协作探究式学习平台的构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3).
[32]马红亮,杨冬.网络环境下PBL的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2,40:17-21.
[33]北京开放大学.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4高等教育版)[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
[34]顺平.学习分析技术:挖掘大数据时代下教育数据的价值[J].现代教育技术,201
3,02:5-11.
[35]黎加厚.走向教育技术“云”服务[J].远程教育杂志,2008,(3):79.
[36]王萍,张际平.云计算与网络学习[J].现代教育技术,2008,(11):81-84.
[37]吴颖骏.浙江大学:基于“云”的智慧校园[J].中国教育网络,2010,(11):25-26.
[38]约翰·巴格利.反思MOOC热潮[J].开放教育研究,2014.
[39]王永固,李克东.主题式网络协作学习模型及其案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8.2.
[40]高凌云,高玲.整合式教学模式在远程开放教育中的应用[J].开放教育研究,2012.
Q :我该如何联系课程团队?
A :您可以通过私信助教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回复,您也可以加入课程QQ群,群号1059626768。
Q :我该如何学习?
A :您需要有一定的上网条件,能够流畅的观看教学视频。课程的重要信息都会用公告的形式发布,同时抄送学员注册的邮箱,请及时查看。
Q :能够给我一些学习建议?
A :我们希望您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能够:
l 保障每周都有固定的时间,完成当周课程的内容
l 积极参与课程讨论,与各位学习者煮酒论英雄
l 遵守互联网信息管理的有关规定,使用文明用语,与人和善交流
l 请勿上传与课程内容无关的内容,节约宝贵互联网资源
l 请勿发表非法违规信息,共同维护绿色网络空间
l 在引用课程相关资源时,请您先和我们联系取得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