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Content=何谓复调?何谓学堂乐歌?古琴、昆曲与文人是何关系?西方艺术音乐源自哪里?旋律与和声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中国民族管弦乐是如何发展起来的?贝多芬唯一的歌剧是何主题……《音乐导聆》带你沿着历史的脉络穿越华夏与西洋之文化时空,领略传世不朽的音乐瑰宝,体会文化环境中的音乐风格变化。
何谓复调?何谓学堂乐歌?古琴、昆曲与文人是何关系?西方艺术音乐源自哪里?旋律与和声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中国民族管弦乐是如何发展起来的?贝多芬唯一的歌剧是何主题……《音乐导聆》带你沿着历史的脉络穿越华夏与西洋之文化时空,领略传世不朽的音乐瑰宝,体会文化环境中的音乐风格变化。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本课程面向广大在校大学生而设置,旨在引导青年学生对音乐艺术进行赏析。在此过程中树立良好的艺术审美观,提高艺术品位,并具有初步的音乐艺术鉴赏能力,以及进一步独立学习的兴趣。
本课程的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中国音乐、西方音乐,均以古今中外各类音乐经典为解读对象,既包括巴赫、贝多芬、肖邦等世界著名作曲家的代表作,也包括李叔同、黄自、彭修文等中国作曲家的作品,既有《皇帝四重奏》与《月光》,也有《梅花三弄》和《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各种类型的音乐作品。在赏析中,通过对创作者的介绍、创作背景的了解、作品的本体分析及音乐欣赏等环节,引导受众理解创作者的独特手法与音乐语言,理解音乐与具体表象之间、与文化环境之间的关系及其所包含的深层内涵,并对音乐历史的发展脉络产生较为清晰的认识。
授课中主要强调了三条线索,一是对音乐基本知识的介绍,包括音阶、调式、旋律、和声、曲式结构等要素;二是对音乐表现形式的介绍,包括器乐形式:交响曲、协奏曲、民族管弦乐曲等,以及声乐体裁:艺术歌曲、歌剧、学堂乐歌等;三是在此基础上对音乐内涵的思考与探讨。在内容上充分考虑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渐达到对音乐作品深层内涵的有效解读。
本课程为山东大学首批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自2010-2011学年秋季学期开课以来,每学期均在本校三个不同校区同时进行,至今已通讲数遍,受众甚巨,反响热烈。自2016-2017学年秋季学期开始,本课程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面向山东大学校内学生授课,选课者踊跃,教学成效显著。
授课目标
1.引导青年人对古今中外的经典音乐艺术作品进行赏析。
2.树立良好的艺术审美观,提高艺术品位,并具有初步的音乐艺术鉴赏能力。
3.具有进一步独立学习的兴趣。
课程大纲
第一周 古琴艺术
课时目标:了解古琴艺术的发展概况,以及代表作《梅花三弄》的一般情况。
1.1 琴与士
1.2 琴的形制与记谱
1.3 琴曲《梅花三弄》
第一周 古琴艺术 测验
第二周 昆曲艺术
课时目标:了解昆曲的发展概况,以及代表作《牡丹亭》的一般情况。
2.1 戏曲与昆曲
2.2 汤显祖与《牡丹亭》
2.3 《牡丹亭·游园》赏析
第二周 昆曲艺术 测验
第三周 学堂乐歌
课时目标:了解学堂乐歌的发展概况,以及《送别》的音乐特点。
3.1 何谓学堂乐歌?
3.2 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
3.3 《送别》赏析
第三周 学堂乐歌 测验
第四周 艺术歌曲
课时目标:通过对两首早期艺术歌曲的介绍,了解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概况。
4.1 何谓艺术歌曲?
4.2 青主与《大江东去》
4.3 黄自与《玫瑰三愿》
第四周 艺术歌曲 测验
第五周 小提琴协奏曲
课时目标:了解小提琴协奏曲的体裁特点,以及《梁祝》的创作历程、音乐特点。
5.1 小提琴与协奏曲
5.2 《梁祝》创作历程
5.3 《梁祝》赏析
第五周 小提琴协奏曲 测验
第六周 中国民族管弦乐艺术
课时目标:了解中国民族管弦乐的发展概况,以及彭修文对民族管弦乐艺术的贡献。
6.1 中国民族管弦乐
6.2 彭修文与民族管弦乐艺术
6.3 《花好月圆》赏析
第六周 中国民族管弦乐艺术 测验
第七周 复调艺术
课时目标:了解9至13世纪欧洲复调艺术的发展概况。
7.1 何谓格里高利圣咏
7.2 9至13世纪复调发展概况
7.3 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赏析
第七周 复调艺术 测验
第八周 巴洛克的声乐艺术
课时目标:了解17世纪初欧洲大型声乐体裁:歌剧、清唱剧与康塔塔的一般情况。
8.1 欧洲早期歌剧
8.2 歌剧《迪多与埃涅阿斯》片段赏析
8.3 清唱剧与康塔塔
第八周 巴洛克的声乐艺术 测验
第九周 弦乐四重奏
课时目标:了解海顿的生平与创作概况、弦乐四重奏的体裁特点,以及《“皇帝”四重奏》的音乐特点。
9.1 海顿生平
9.2 何谓弦乐四重奏?
9.3 《“皇帝”四重奏》赏析
第九周 弦乐四重奏 测验
第十周 贝多芬的歌剧
课时目标:通过对贝多芬生平与创作的介绍,了解其唯一一部歌剧的创作历程、内容概要、音乐特点等相关情况。
10.1 贝多芬的生平与创作
10.2 歌剧《费黛利奥》
10.3 弗洛列斯坦的咏叹调赏析
第十周 贝多芬的歌剧 测验
第十一周 肖邦与李斯特
课时目标:通过对19世纪钢琴艺术发展的简介,了解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杰出代表肖邦、李斯特的创作。
11.1 19 世纪的钢琴
11.2 “钢琴诗人”肖邦
11.3 “钢琴之王”李斯特
第十一周 肖邦与李斯特 测验
第十二周 印象主义艺术
课时目标:了解印象主义音乐的由来、创作理念,以及代表性作品。
12.1 何谓印象主义?
12.2 德彪西的印象主义音乐
12.3 《月光》赏析
第十二周 印象主义艺术 测验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本课程主要围绕部分音乐名著而展开赏析,因此学习者应对基础音乐知识有所了解。了解的越多,越会缩短与赏析作品之间的距离。
同时,由于涉及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的内容,所以学习者应对相关的文化、历史知识有所了解。对于这些知识的掌握会极大地影响听者对音乐风格的理解与把握。
参考资料
1.安宁、彭丽:《音乐导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
2.梁茂春、陈秉义:《中国音乐通史简编》,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
3.余志刚:《西方音乐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4.孙继南:《中外名曲欣赏》,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
5.彭丽:《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复习手册》,人民音乐出版社,2015年。
6.《牛津简明音乐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2004年。
常见问题
由于本课程采用MOOC的方式授课,因此提醒大家注意以下事项:
1.每次学习新内容之前,最好提前翻翻书,浏览一下相关内容。
2.每次网上学习时,要先浏览公告。
3.不要轻易落课,补课需及时。
4.注意每讲之后测验的截止提交时间。
5.学习中如遇问题建议采用浏览讨论区帖子的方式。在讨论区里,如发现你的提问与他人相似,跟帖即可,不必另发新帖。
6.本课学习过程虽然较为轻松,但内容并不简单。一蹴而就是不现实的,浅尝辄止更是不足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