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素养,是指在互联网革命、社交网络革命的背景下,为了适应新的媒介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公民为建构更好的社交网络、获取更佳的网络资源、保持更理性的批判思维所应该掌握的新的能力。一般来说,媒介素养包括:媒介基本应用素养、信息生产和消费素养、网络交往和协作素养、网络社会参与素养,等。
本课程将探讨新媒介环境下网络如何建构世界,以及这种建构对媒介内容、公共舆论、政府决策、公众心理尤其是弱势群体权利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课程试图探讨公民使用网络进行有效沟通、公共表达、公益动员、社会参与的可能。
本课程重视多元观点与宽阔视野,重点以鲜活的案例进行引入和探讨,并超越简单现象,试图帮助选修者建立必要的网络素养,从而懂得更加理性、成熟地使用网络。因此,这门课程不仅适合身处媒介化社会中的大学生们作为人文通识教育课选修,也适合所有网络社会中的公民来选修,具有广泛的社会需求和重要的教育意义。
第一周 互联网革命及其影响
1.1 互联网正在重塑世界
1.2 互联网对认识世界的影响
第一周单元作业
第二周 未来新闻业和未来受众
2.1 未来的新闻生产和未来的媒介组织
2.2 未来的受众
第二周单元作业
第三周 网络舆论:真实抑或幻象
3.1 互联网舆论的特点
3.2 关于舆论的论争
3.3 怎样看待网络舆论的问题
3.4 公众能做什么
第三周单元作业
第四周 如何避免“刻板印象”
4.1 媒体中常见的刻板印象
4.2 媒体为何会有刻板印象 4.3 如何避免“刻板印象”的影响
第四周 单元作业
第五周 互联网假新闻:辨识与应对
5.1 真假难辨的互联网假新闻
5.2 甄别、防范与应对
第五周 单元测试
第六周 网络中的煽色腥
6.1 网络:无处不在的煽色腥
6.2 争议与讨论
第六周 单元作业
第七周 新媒体与消费生活
7.1 被新媒介改变的消费生活
7.2 理性消费:花钱买幸福
第七周 单元作业
第八周 新媒介与公民赋权
8.1 新媒介与公民赋权(上)
8.2 新媒介与公民赋权(下)
第八周 单元测试
第九周 新媒体与公益倡导
9 新媒体与公益倡导
第九周 单元测试
作为一门通识课程,不需要选修者预先修读相关课程。也欢迎所有对网络社会的技术、问题、现象和趋势感兴趣的网民选修。
为积极响应国家低碳环保政策, 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国大学MOOC平台将取消纸质版的认证证书,仅提供电子版的认证证书服务,证书申请方式和流程不变。
电子版认证证书支持查询验证,可通过扫描证书上的二维码进行有效性查询,或者访问 https://www.icourse163.org/verify,通过证书编号进行查询。学生可在“个人中心-证书-查看证书”页面自行下载、打印电子版认证证书。
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学习和考核,成绩达到课程考核标准的学生(每门课程的考核标准不同,详见课程内的评分标准),具备申请认证证书资格,可在证书申请开放期间(以申请页面显示的时间为准),完成在线付费申请。
认证证书申请注意事项:
1.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证证书申请时要求进行实名认证,请保证所提交的实名认证信息真实完整有效。
2. 完成实名认证并支付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并发送电子版认证证书。电子版认证证书生成后不支持退费。
网络资源:
“深度报道”视频公开课
https://www.icourses.cn/viewVCourse.action?courseId=ff80808148abfc560148b0ad375e01ac
推荐书目:
1.网络社会的崛起 曼纽尔•卡斯特 (Manuel Castells)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2.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 胡泳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09)
3.信息时代的世界工厂:新工人阶级的网络社会 邱林川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09)
4.连线力:中国网民在行动 平装 – 2013年9月1日,杨国斌 (作者)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5.我们的防火墙:网络时代的表达与监管 李永刚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10)
6.新媒体事件研究 邱林川、 陈韬文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01)
7.当代中国社会的网络谣言研究 周裕琼 商务印书馆 (2012-06)
8.技术赋权:中国的互联网、国家与社会 平装 – 2014年4月1日,郑永年 (作者), 邱道隆 (译者)
9.网众传播:一种关于数字媒体、网络化用户和中国社会的新范式 何威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06)
10.《互联网的误读》,詹姆斯.柯兰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1.理解新媒介:延伸麦克卢汉,(加)洛根著,何道完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9-1
12.网众传播——一种关于数字媒体、网络化用户和中国社会的新范式,何威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6-1
13.《网络共和国》,作者:(美)桑斯坦 译者: 黄维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4.《想象的共同体》,本尼迪克特•安德森(作者), 吴叡人(译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9月2日)
Q:如何获得课程成绩?
A : 通过参与课堂讨论(30%)、单元作业(40%)、单元测试(30%)三种方式获得成绩。
Q : 哪些讨论可计入期末成绩?
A : 讨论区分为“老师答疑区”、“课堂交流区”和“综合讨论区”,其中,仅有“课堂交流区”的回帖数量纳入计算量。
Q : 单元作业字数是否有要求?
A : 单元作业为简答题(每题10分),主要围绕课程内容出题,对字数不作要求。答出基本概要可得到4-5分,在此基础上能举出案例具体阐述可得6-8分,若在此基础上能提出自己见解可得9-10分。
Q : 如何申请证书?
A:课程结束后,可根据期末成绩申请证书。只提供纸质证书,纸质版证书的收费标准为100元/份。
Q : 单元作业可以重复提交吗?
A : 单元作业在截止日期前,可重复提交,以最后提交版本为准。
Q:作业提交是否有时间要求?
A:每周课程发布后,作业同时发布,作业3周内可提交。作业提交后即可参与互评,互评截至课程发布5周后的周一。如第一节课为10月18日,同时作业发布,3周后的11月8日,停止作业提交,同时互评开始,到2周后的11月22日,停止互评,第二天公布成绩。因此,一节课从开始提交到成绩公布共需要36天。单元测试题不需要参与互评,提交作业后即可查看得分。请同学们把握好作业提交、互评时间。
其他任何问题可发送邮件到liwinss@foxmail.com(助教)咨询,24小时内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