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根本依据。这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它以仁学为核心,深刻阐发了为人、为学、为政三位一体的智慧,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精神宝藏。它穿越了二千多年历史遂道,至今不仅未减其色,而且历久弥新,正在重新焕发蓬勃生机。
《论语》是儒学乃至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著作,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绝不亚于《圣经》对西方文化的作用,素有“中国的圣经”之称。它对中国乃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均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它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
本课程主要分三大部分:《论语》其书、《论语》真谛、现代价值,着重阐发了为人、为学、为政的智慧及其现代应用。
通过对《论语》核心思想的解读,使各位学生熟读经典,准确理解和把握《论语》的真谛及现代价值,深刻感受孔子及儒家文化的魅力。
第一周 《论语》其书
1.1. 《论语》的编著者
1.2.《论语》的性质
1.3.《论语》的核心思想
本课程的秉持原则
《论语》究竟说什么
《论语》版本及其流变
第一周 单元作业题
第一周 单元测试
第二周 《论语》其书
1.4.读《论语》的境界
1.5.疑难句辨析(上)
1.6.疑难句辨析(下)
1.7 关于《论语》的若干疑难问题阐析
《论语》这本书的内在逻辑
第二周 单元测试
第二周 单元作业
第三周 《论语》真谛
2.1.修己(上)
2.2.修己(下)
2.3.孝悌
活色生香的孔子
第三周 单元作业
第三周 单元测试
第四周 《论语》真谛
2.4.处世(上)
2.5.处世(下)
究竟什么是《论语》的“一以贯之”之道
第四周 单元测试
第四周 单元作业
第五周 《论语》真谛
《论语》的普及化
2.6.交友(上)
2.7.交友(下)
第五周 单元测试
第五周 单元作业
第六周 《论语》真谛
2.8.为学目的
2.9.为学内容
孔子的人生志业
第六周 单元作业
第六周 单元测试
第七周 《论语》真谛
2.10.为学原则:教
2.11.为学原则:学
学以成人:略说孔门之“学”的基本精神
第七周 单元作业
第七周 单元测试
第八周 《论语》真谛
2.12.领导素养
2.13.领导角色
第八周 单元测试
第八周 单元作业
第九周 《论语》真谛
2.14.领导职责
2.15.领导艺术
2.16.领导境界
第九周 单元作业
第九周 单元测试
第十周 现代价值
3.1.治国理政
3.2.为人处世
冯达文:孔子思想的哲学解读——以《论语》为文本
第十周 单元测试
第十一周 现代价值
3.3.文化教育
3.4.商业价值
梁漱溟:孔子学说之重光
第十一周 单元作业
第十一周 单元测试
第十二周 《论语的智慧》课件
《论语的智慧》课件
今天怎样读论语
精读陆卫明、李红的《论语智慧与现代文明》,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
为积极响应国家低碳环保政策, 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国大学MOOC平台将取消纸质版的认证证书,仅提供电子版的认证证书服务,证书申请方式和流程不变。
电子版认证证书支持查询验证,可通过扫描证书上的二维码进行有效性查询,或者访问 https://www.icourse163.org/verify,通过证书编号进行查询。学生可在“个人中心-证书-查看证书”页面自行下载、打印电子版认证证书。
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学习和考核,成绩达到课程考核标准的学生(每门课程的考核标准不同,详见课程内的评分标准),具备申请认证证书资格,可在证书申请开放期间(以申请页面显示的时间为准),完成在线付费申请。
认证证书申请注意事项:
1.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证证书申请时要求进行实名认证,请保证所提交的实名认证信息真实完整有效。
2. 完成实名认证并支付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并发送电子版认证证书。电子版认证证书生成后不支持退费。
1.钱逊: 《论语读本》,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
2.南怀瑾:《论语别裁》,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3.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部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4.李泽厚:《论语今读》,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
5.李零:《丧家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林语堂:《孔子的智慧》,黄嘉德译,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
7.[日]涩泽荣一:《论语与算盘》,余贝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年版
8.钱穆:《孔子传》,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版
9.鲍鹏山:《孔子传》,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版
10.[日]白川静:《孔子传》,吴守钢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11.徐梵澄:《孔学古微》,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1.本课程是一门研究探讨型课程,很多内容尚可作进一步研究,所以并不是定论性内容;
2.关于《论语》很多原句存在着不同解释,是正常的,可以开展学术讨论;
3.对课后的客观题一般有明确答案,讨论题并无标准答案,只要持之有据,言之有理即可,鼓励提出独 特创见;
4.开展学术讨论要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