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问
- 帖子详情
《一个段子手的告白》
子约
发表于2016年11月05日
<p><span style="color: rgb(229, 102, 0);" ><strong> 【题记】真正的相见都是恨晚的,不恨晚的相见不如不见。祝愿诸位在MOOC学习中遇见自己。</strong></span></p><p> </p><p> <img src="https://nos.netease.com/edu-image/9e520bf6-a835-4699-9574-ee6b69672583.jpg?imageView&thumbnail=520x520&quality=100" /></p><p> </p><p><span style="font-size: 14px;" > 如是我闻。</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4px;" ><br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4px;" > 诸多佛经里都用如是我闻开头。我之所也用此开头,是实在不知如何开头好。如果非得给此加个注脚的话,那便是,我下面的话都是我从我内心听来的,当然我心并非佛境界,而是听取自己声音这件事真实不虚而已。至于是否荒谬还是有可取之处,这则需要诸位的判断。纪晓岚曾用“如是我闻”收故事。我顶多是收买了自己,而我想把我学习MOOC的体验分享给诸位。</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4px;" ><br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4px;" > 我们学习慕课往往面临这样的问题。我们为什么学慕课?我们怎么学慕课?我们从学习慕课中能得到什么?此问题虽然比不上“你从哪里来,要干什么,到哪里去”这种终极哲学般提问。但深入的思考一下这些问题,我觉得会让我们豁然开朗。</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4px;" ><br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4px;" > 我们来学习慕课,我觉得:为了修积分不丢人;为了学技术也挺好;为了修身也不是最高境界。我们需要看我们从哪个角度来分析此事。当凌冽的风中,两人手持大刀对峙于山巅,这就是江湖;但是如果我们从太空看这两个笑傲江湖的人,岂不是如蝼蚁一般?这不是假大空的问题。我们的视野有自己的局限性(盲区),我们能看到的是为“明”,看不到的盲区是为“不明”,全息的看问题就是“光明”。有的动物能看到红外线,我们就看不到,这就是我们的盲区,但是我们能发现并利用这就是我们的光明。我们自身的局限性很大程度上限制着我们的心理和行为模式。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更高的视角看这个问题。慕课时新媒体扁平化给我们带来的好处,但是扁平化在促进平等的同时,也会造成知识与地域或者个人特色审美的脱节。说的太远了,回归话题,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慕课?庄子里有句话叫“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慕课是什么?扶摇!扶摇就是风的名字。我们是不是大鹏不得而知,不管是什么鸟,都得用风起飞,这也是空气动力学。而这股扶摇风就是让大鹏直上九万里的助力。不管我们报以什么目的来学习慕课,但终究不要忘记,我们所做的,所学习的慕课,肯定会转化为一股风,至于风大风小,是不是扶摇龙卷风,这根出发点相关不大,而是跟境界相关。也就是我们要宽视野的看待这个问题,不管你出于什么目的来学习慕课,既然来学习了,你一定注意背后的这股风。假如说有人说我就单纯的想弄个学分糊弄下学校,还得这么拽,这么累吗?我觉得这就是没有更广阔的考虑问题。弄个学分可以啊,但是你想过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吗?事情都有交叉补偿的一面。你以为你为了一个学分,就是糊弄下的事,其实你没准通过这一个过程,你遇到了和课程无关的却志趣相投的学友,或者你在应付作业时却锻炼了打字速度,或者你去我写的相声帖子下根本不是去看相声,是去寻找和你一样的喜爱曲艺的伙伴。当然如果你专注的做这件事那就更好了,可能给你的交叉补偿会更大范围。废了这么多话,就是说,无论你抱着什么目的来学习慕课,我都尊重你,事物是多样性的,多样性才带来生态。而大视野无疑也就是更生态的!还有你学的某个专业的慕课看似无用,同样的道理,没准在哪方面来补偿你。当然我这不是放任和不负责任的让各位放任自流。交叉补偿有正回馈也有负回馈(不赘述了)。所以不论我们报以什么目的,我想跟各位分享的经验就是我们的视野越宽阔,无形中给我们带来的补偿范围会越大,许多事情便会“无心插柳柳成荫”。</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4px;" ><br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4px;" > 我们在学习慕课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诸位会说,你不是说视野越宽补偿的范围越大吗,那我就随便选了;还有的同学会说他自己选课就是凭借自己的兴趣、专长;还有的说我就是想挑战等等。我们这些想法存在问题吗?我们平时做事情,都在心理模式的影响下的路径依赖。很多时候,我们做事情,潜意识选择的都是在我们内心安全系数内的,我们潜意识行为会给自己进行安全设防,我们不会涉及我们认为危险的或者没有把握的,打个比喻,就好比我发此文,我潜意识告诉我是安全的,不会伤害自己(名声、价值观等等)。我们更多的是在重复我们认为安全的东西。为什么会有如此的行为模式?因为我们内心的恐惧,我们潜意识里对于不可预见的恐惧。有人会说你费这么多臭氧层子,到底想说什么?我想说的就是“我们很多时候只是在进行一场忙碌的偷懒。”也就是我们很多时候在做很多重复的劳动,却还意识不到;比如你在慕课学习好久了,每当一个新学期来临的时候,你选的课程你认为与上学期不同,其实在某方面只是还没有意识到,这些所谓的新选课都是很多是与上学期的重复劳动,即使是专业课程不一样。我们无意识的总是</span><span style="font-size: 14px;" >在训练我们擅长的一方面。上课过程中也会形成重复劳动带来快感,安全感,而这一切我们却无从得知。这也就是我们的瓶颈,不能进一步提高自我能力的瓶颈。打破这种瓶颈或者闯出一个平台期,我们需要的就是能够形成“具见”,具见是一个佛学词汇,具什么见呢?具解脱之后的见。有个词语叫“解脱知见”。咳咳,简单说我们平日所“见”,更多是受物所累,为“我”所累,哈哈,再这么说,该挨骂了。说白了就是我们平日里所积累的经验有时候会形成对自己的羁绊。我们要打破我们这种所知造成的障碍。怎么打破?法空,则所知障去。哈哈。也就是我们多多的想想自己究竟是什么牵绊着自己不愿意去前行,是害怕还是什么原因,我想每个人可以总结一堆。如果有人说,真费劲,有没有便捷的方式?有。寻找经典的课程,经典就是课程内容的经典。这个过程像一个交朋友的过程,学会与这些经典的课程交朋友。为什么选择经典课程作为突破口,因为经典课程是时间网过滤不掉的闪电,它能引领你走出瓶颈,不断的开拓视野。这样就能形成一个新的视野。</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4px;" ><br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4px;" > 上面很多想法很多都是通过MOOC得来的。我们面对慕课何尝不是像纪晓岚那样“如是我闻”收故事?很多东西是需要我们沉潜下去,然后才会扶摇直上。就好比一个不会游泳的人掉进瀑布下深潭的漩涡,如果他只是拼命的挣扎,那必然前景渺茫,真正的方法是顺着漩涡的旋转方向沉潜下去,漩涡就会带着这个人顺流而上。我们学习也是,一味的拼搏,不反思,不会培养自己借助扶摇的能力,翅膀再大也是不能远行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4px;" ><br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4px;" > 我先前写了个相声,我觉得相声和此文是姊妹篇,都以可以让人一笑。可笑!可,笑!仅此而已。</span></p><p><br ></p>
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