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推荐

跟万老师学汉字

秋韵mooc06 发表于2017年02月16日
<p>&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nbsp;<img src="https://nos.netease.com/edu-image/d09fd645-4712-4267-8cb6-69b662d5e4aa.jpg?imageView&thumbnail=520x520&quality=100" /></p><p><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18px;" >&nbsp; 从小学就接触的《静夜思》,居然不知道“床前明月光”的“床”非“床”,乃“茶几”也。诧异间,又听万献初老师讲道,在古代《说文解字》是小学的文化课,现在上大学了才系统讲,本门课程就是一个认字的基础功课</span></strong></p><p><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18px;" >&nbsp; &nbsp; &nbsp;&nbsp;</span></strong></p><p><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18px;"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img src="https://nos.netease.com/edu-image/8956abf0-8abe-4ae5-b6d7-2cad75252cfe.jpg?imageView&thumbnail=520x520&quality=100" /></span></strong></p><p><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18px;" >&nbsp; 平心而论,拿起一本《说文解字》独立阅读,确实困难较多,既深奥又艰涩,很快便会失去兴趣。万老师说,由于现在文化割裂的比较厉害,大家对字的基本构造没有给予很好的注意。学习这门课程,就是要了解汉字基本字的构造,以便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所要学的知识。</span></strong></p><p><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18px;" ><br ></span></strong></p><p><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18px;"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nbsp;<img src="https://nos.netease.com/edu-image/a8961ec2-ee24-4822-ae27-4d8e2984e8c5.jpg?imageView&thumbnail=520x520&quality=100" /></span></strong></p><p><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18px;" >&nbsp;&nbsp;很是汗颜,在万老师面前似有一种目不识丁的感觉。老师说,每个汉字里面包含着非常深厚的文化知识,尽管我们天天用,其实还没有真正了解。有人说,没有汉字就没有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汉字是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国人引以为豪的四大发明都是汉字这个伟大发明的衍生物,所以汉字是中华儿女在历史长河中创造出的不折不扣的第五大发明,是一切华夏文明存在的基石。是的,正因为有汉字,才能对上古文化有一个更深的了解,不懂得汉字背后的奥秘,不理解汉字的表意体系,就无法抓住中华文化的根。</span></strong></p><p><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18px;" >&nbsp; &nbsp; &nbsp; &nbsp;&nbsp;</span></strong></p><p><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18px;"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nbsp;<img src="https://nos.netease.com/edu-image/4f386595-460f-4afc-b921-99ff1c190c88.jpg?imageView&thumbnail=520x520&quality=100" /></span></strong></p><p><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18px;" >&nbsp; &nbsp;</span></strong></p><p><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18px;" >&nbsp;&nbsp;参加“《说文解字》与上古社会”课程学习,第一感受就是很有趣。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每个汉字后面竟有那么多渊源,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万老师讲课极具艺术性,善于抓住兴趣点,把一些艰涩的问题浅显化,通俗化,使同学们听得进、弄的懂、记得住。万老师知识渊博,信手拈来,旁征博引,广泛的涉猎,扩大了课程的内涵,同学从中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量,收到一举多得的听课收获。</span></strong></p><p><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18px;" >&nbsp;&nbsp;万老师授课很投入,有较强的自我陶醉感,学生对老师渊博的学识不禁肃然起敬。老师肢体语言丰富、到位,可以很好传达出一些语言难以表述的东西,能够加深学生的记忆。老师的普通话虽然不太纯正,但是很有韵味,像过去的老先生一样,庄重有分量。听老师的课,既轻松惬意,也很厚重享受,古老的语言文字似乎也焕发出了青春。</span></strong></p><p><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18px;" >&nbsp; &nbsp; &nbsp; &nbsp;&nbsp;</span></strong></p><p><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18px;"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img src="https://nos.netease.com/edu-image/63fcf34a-36d1-4b71-a2de-26ac18271a0d.jpg?imageView&thumbnail=520x520&quality=100" /></span></strong></p><p><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18px;" >&nbsp;&nbsp;</span></strong></p><p><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18px;" >&nbsp; &nbsp;武汉大学“《说文解字》与上古社会”开课三周后,今天才第一次看到视频。真是“好戏不怕晚”,初听就被深深吸引,童鞋们赶快加入,跟万老师汉字吧!</span></strong></p><p><br ></p>
6 回复

    1楼

  • mooc1485510244139 发表于2017年02月16日
    2 | 0 | 举报
    汉字在世界所有文字中是最具有文化内涵的,中国历史的点滴在汉字中都有一定的呈现,特别是象形字,篆体,一个字一个词都让人有一种立体的感觉,似乎所描述的东西就在眼前。现在都用简体字了,书写是方便了,但有的与原来大相径庭,其承担的文化内涵确没了!做个不恰当的比方,与繁体字相比,繁体字是中餐,那么简体字就是西餐。读罢心灵同学文章,个人一点小体会,愿与各位同学讨论。
    mooc1485510244139 发表于2017年02月16日
    添加评论
  • 2楼

  • 宋民国的姨母粉 发表于2017年02月17日
    1 | 0 | 举报
    <p>以前上课的时候有学过这门课程~每一个文字的解释都非常有趣呢~</p>
    宋民国的姨母粉 发表于2017年02月17日
    添加评论
  • 3楼

  • 远方不远010 发表于2017年02月17日
    0 | 0 | 举报
    <p>我昨天也刚看课件,真的很好!</p>
    远方不远010 发表于2017年02月17日
    添加评论
  • 4楼

  • 亦安2020 发表于2017年02月18日
    0 | 1 | 举报
    是茶几吗?我在一个地方看的是“胡床”,类似于凳子
    亦安2020 发表于2017年02月18日
    • Full_stack 2017年02月19日
      0 | 举报
      <p>院子里的茶柜,就是一个放茶杯的柜子,累了能靠上去休息</p>
      Full_stack 发表于2017年02月19日
      0 | 举报
    添加评论
  • 5楼

  • 一个人的世界mooc5 发表于2017年02月18日
    0 | 0 | 举报
    <p>正在看简单易懂。很形象</p>
    一个人的世界mooc5 发表于2017年02月18日
    添加评论
  • 6楼

  • 亦安2020 发表于2017年02月19日
    0 | 0 | 举报
    其实,“床”在《说文》中详解为:牀,安身之坐也。牀字亦作床。古闲居坐于牀。 经查阅资料,以及根据观复博物馆的实物考证,李白“床前明月光”中的“床”很可能既不是指临窗的床前,也不是指水井边的井床,而是所指唐代当时的一种坐具——“胡床”。 胡床也称绳床,也就类似我们今天有少数地方还在用的一种叫马扎的坐具,马扎是一边各用两根木条交叉而制成,上面用布或皮或绳做成坐面,方便收折,收则便于携带,开则可坐而休息。 唐代,人们称坐具为床
    亦安2020 发表于2017年02月19日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