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说人性善,荀子说人性恶,孟子:“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远方不远010 发表于2018年02月16日
<p>孟子说人性善,荀子说人性恶,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但又太极端,感觉人生来就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具有善恶两面性,只是后天启蒙的时候,看最先启蒙的是善念还是恶念,要看哪种观念先入为主,最先被启蒙的那种观念往往在思想中占有主导地位,不易被改变,感觉启蒙很重要。</p><p>《孟子.滕文公下》:“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在这里,“禽兽”指卑鄙、无人性的人。“禽兽”真的无情无义吗?看看老母鸡带着自己的鸡宝宝,如果遇到危险,它会冒死保护自己的孩子,还有狗、猫、猴子、大象... 再凶猛的动物都有保护自己孩子或同类的本能,也是重感情的,而孟子把无情无义之人比作“禽兽”,感觉不太理解。</p>
4 回复

    1楼

  • 相知是缘mooc1460357026221 发表于2018年02月16日
    1 | 1 | 举报
    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难于断定,但后天所接受的教育与受周围环境影响是很重要。王阳明的&quot;无善无恶心之本,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quot;。这四句话比较中肯说明人性的所谓善恶及态度。
    相知是缘mooc1460357026221 发表于2018年02月16日
    • 远方不远010 2018年02月17日
      0 | 举报
      <p>人性简单用“善、恶”去定论,是有局限性,《易经。蒙卦》:“蒙以养正,圣功也”,讲的是后天的启蒙教育很重要,要慎始,这对人一生的影响至关重要。</p>
      远方不远010 发表于2018年02月17日
      0 | 举报
    添加评论
  • 2楼

  • Tanthalas 发表于2018年02月17日
    2 | 2 | 举报
    <p>在我看来,人的天性是不能简单地用善恶来描述的。</p><p><strong>善、恶均是已经社会化的人所进行的价值判断</strong>。对于非社会的人或者年龄很小的孩子而言,他所做的事只是按照人的本能获取生存所必须的物资。其行为可能符合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可能不符合,不能简单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或者恶的。<br ></p>
    Tanthalas 发表于2018年02月17日
    添加评论
  • 3楼

  • 9856887 发表于2018年02月17日
    0 | 0 | 举报
    我个人认为这样的说法太极端了,人心本就是善恶并存的,施善施恶有赖于我们个人的认知。一个十恶不赦的杀人犯也可能是好父亲好儿子。
    9856887 发表于2018年02月17日
    添加评论
  • 4楼

  • 陶梦得 发表于2018年02月19日
    0 | 4 | 举报
    孟子说的人性善又不是“人性本善”。简单来说就是,人有向善的潜能和动力,才能择善固执,以止于至善。
    陶梦得 发表于2018年02月19日
    • 远方不远010 2018年02月19日
      0 | 举报
      若不是“人性本善”,那“向善”就是后天启蒙、教育的结果了。
      远方不远010 发表于2018年02月19日
      0 | 举报
    • 陶梦得 2018年02月19日
      0 | 举报
      那么得先定义“善”。
      陶梦得 发表于2018年02月19日
      0 | 举报
    • 远方不远010 2018年02月20日
      0 | 举报
      <p>感觉通常说的“善”是大众或个人以ta们自己的利益或立场,对“表象的<strong><span style="text-decoration: none;" >善</span></strong>”的一种评价,而我理解的“善”与“恶”只要没有违背道德、触到法律底线,“善”与“恶”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因为有时候好心却做了坏事,有时候“无为”却是最大的“有为”,没有绝对的“善”,也没有绝对的“恶”,善恶犹如太极图中阴阳鱼,既相生相克,又相辅相成。所以,对于善与恶,也不妄下断论,对于一个人的评价,也慎用善恶,因为人的认知有限,不可能通过感官认识去全面了解一个人。</p>
      远方不远010 发表于2018年02月20日
      0 | 举报
    • 陶梦得 2018年02月20日
      1 | 举报
      确实,对是否为“善”的判定标准是一个难题。不过儒家讲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伦理规范。那么可以把“善”定义为“善”的行为,而且这个行为表里如一。就举那个《孟子》里面小孩落水的例子。一般人看到这种情况,多数会起恻隐之心,这不是“善”,因为还没有具体的行为。有些人就会纠结救不救的问题,比如说今天有急事啊,水冷不冷啊之类的;这个时候突然有个记者路过,有人就下去救小孩了,后来事迹登报被广为流传。这是“善”吗?儒家认为这不是“善”,真正的“善”是由内而发,很纯粹地想要行善,并且做出了“善”的行为。这是第一点。问题来了,好心办错事,这是“善”吗?儒家认为这不是。因为你只考虑到自己的感受,没有考虑到对方的诉求,因此不是“善”。最后一点就是不能违背社会规范和法律了。
      陶梦得 发表于2018年02月20日
      1 | 举报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