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讨论区
- 帖子详情
3
回复
-
<p>一.利用大数据把握时政热点,语文阅读教学生活化。 语文阅读教学往往陷于一种模式化状态。应用型文体——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首先把握其文体要素,然后肢解其要素,再对其思想感情略作分析,似乎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久而久之,学生对语文课堂生厌,教师对语文教学讨厌。教学的文本内容严肃有余,教学的文本形式陈旧泛黄。绝大多数文本与时代距离遥远。 老师根据自身的了解,挑选一定的时文作为教材的补充,常常是老师自己欣赏,学生却对其不感兴趣。 利用网络阅读大数据,可以很容易挑选出让学生喜欢的时文。比如:执教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如果单纯补充阅读相关的关于写青春期恋爱的文章,难以引起学生的关注与投入。大数据显示——当今年轻人追捧仓央嘉措的情诗和喜欢歌曲《最浪漫的事》,于是补充了相关材料,作为对本课的拓展延伸。学生学习这一课情绪高昂。还主动向老师和同学推荐选秀节目评委乐嘉的文章《写给15岁的女儿》。 二.利用大数据把握话语热点,语文阅读教学时代化。 老师课堂语言雅俗共赏,既有典雅之语,又能秀时下流行的网络语,能让学生感到亲切。倘若再利用时间分析网络语言的语法和意蕴,更能让学生领悟到“生活即语文”,语文中的语言文字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比如:伴随着共产党和苏联的诞生而产生的新词——布尔什维克等;伴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新词及其衍生的新意——因特、比特、囧、P2P、矮穷挫、白富美、光盘、微信、刷屏、宝贝、雾霾、失联等等。 适时适度地扩展阅读时文,让学生语文知识在生活中发生迁移运用。比如:提供机会让学生阅读科技说明文《“黑匣子”——空难的见证者》《生气的成本有多高》;阅读关于留守儿童的小小说《喜旺的年》;阅读报纸关于某个事件的新闻报道和相关评论;和学生一起做点评,教导学生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培养自己的辩证思维能力。 三.利用大数据分析学习难点,语文阅读教学科学化。 以往对学生语文阅读教学都是老师凭经验,再结合课标要求确立教学难点。在实际教学中,会发现——精心准备的所谓难点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有时候其实并不难。这就表明:老师的了解与估计是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脱节的,这样,教学的针对性、科学性就打了折扣。 碎片化、现象化式地原始归纳分析,已经不能科学准确地呈现问题了。 借助网络和计算机,以及新的分析技术,就能尽可能地收集语文教学方方面面的数据,客观而科学地反映教与学的现状,并提出参考意见。在语文考试中,学生最易丢分的就是阅读,最畏惧的仍然是阅读。老师教学最纠结的也是阅读。阅读成了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最大障碍;也是老师教学费力最多最难讨好的的一大重头戏。 </p>添加评论
-
<p>国内外教师素养具有行业特色,具有阶段性,会随着教育目标的改变而发生改变。 国内认为数据素养包括发现、获取、理解、组织、管理、处理、分析、共享和协作使用数据的能力,以及将数据转化为知识并使用它并做出决策的能力</p>添加评论
-
<p>一.利用大数据把握时政热点,语文阅读教学生活化。 语文阅读教学往往陷于一种模式化状态。应用型文体——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首先把握其文体要素,然后肢解其要素,再对其思想感情略作分析,似乎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久而久之,学生对语文课堂生厌,教师对语文教学讨厌。教学的文本内容严肃有余,教学的文本形式陈旧泛黄。</p>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