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基础课程简介
经济学基础包括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两个部分,微观经济部分通过对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的研究,说明现代西方市场经济中不同个体经济联系的方式和内容,帮助人们理解市场机制的运行和作用,以及改善这种运行的途径。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供求分析、消费者行为分析、生产者行为分析、市场结构及均衡分析、要素价格及分配分析以及市场“失灵”等。其中,价格分析是微观经济分析的核心。通过该部分的学习,同学们可以掌握最基本的经济分析方法,其中的一些经济原理对于今后的经济实践将会起到极大的指导作用。宏观经济部分研究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其内容包括国民收入核算及决定理论、经济增长与波动理论、通货膨胀理论、失业理论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等,其中,收入和就业分析是宏观经济分析的核心。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增进学生对各种宏观经济现象和宏观经济问题的理解,为今后的理论研究或经济管理实践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本课程的第一章是认识经济学部分,介绍“经济学基础”的外延及内涵界定、“经济学基础”发展演变的大致脉络、经济学基础的倾向性以及我们学习经济学基础的目的和应有的态度。这一章讲到 “看不见的手”的原理,该原理反映了传统经济学基础的精神实质。
微观经济分析实际上是从第二章开始的。这一章的第一节很重要,这一节不仅介绍了经济学基础的基本特点、基本假设,还用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循环流动图概括了经济学基础的体系框架。同学们要把这个框架装在心中,在以后各章细节性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有必要随时提醒自己正处在这个框架中的哪一个位置。这一章的主体部分给出了微观经济分析的核心模型--供求模型,并依据这个模型介绍了像“需求”、“供给”、“均衡”、“弹性”等重要概念。对于这个模型和相关的概念、原理,同学们务必要弄懂弄透,并做到能够用这个模型分析实际经济生活中的问题。
第三章消费者行为分析分别从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的角度分析了消费者行为,得出了消费者最大效用的均衡条件,并根据这个均衡条件证明了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特征。从第四章开始转向供给分析。由于厂商的目标是要实现利润最大化,而这一目标体现在产品供给或产量的决定上,就是要保证产品数量满足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MR=MC)的数学条件。围绕这个问题,明确了短期和长期产量的变化规律;第四章“生产者行为分析”则在产量规律的基础上分析了短期和长期的成本规律;第五章“市场结构及均衡分析”首先给出不同市场条件下厂商的收益规律,然后结合收益规律和成本规律,最终得到了“MR=MC”的最优产量条件。
第六章分别分析要素的需求和供给,其分析思路与对产品市场的分析一样,也是先找到作为要素需求者的厂商确定其最优(利润最大化)要素需求量的原则和作为要素供给者的家庭或个人确定其最优(效用最大化)要素供给量的原则,然后根据这些原则分别找到要素需求曲线(如果有的话)和要素供给曲线,组成完整的要素供求模型,并据以分析要素价格的决定。但现实生活中的市场并非是完全竞争的,同时由于外部影响、信息不充分以及在公共产品供给上的免费乘车等问题,经常会导致市场“失灵”。因此,作为一个“补充”的部分,第七章对各种类型的市场“失灵”产生的原因作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微观经济政策。由于我们可以用相应的政策对市场“失灵”进行矫治,人们关于市场运行效率的看法就仍然可以是美好的和令人安慰的。
以上大致概括了微观经济的总体框架和分析思路,本课程宏观部分的第八章为“西方国民收入核算及决定”,这一章分析的是是国民收入核算和决定问题。因为只有搞清国民收入“是什么”,才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国民收入是怎么样被决定的”。然后,本课程遵循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顺序,先后介绍了几个模型来分析国民收入决定的问题。根据凯恩斯的分析,由于需求决定供给,而均衡国民收入又是在数量上等于总需求的国民收入,故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实际上就等同于总需求的决定,知道了总需求,也就知道了均衡产出或均衡收入。在总需求的两个基本组成项目中,消费的决定可由消费函数来说明;而根据第二个假定,投资水平是给定的,因此投资的决定无须说明。所以,总的来看,这一部分对国民收入决定问题的分析是相当简单的,所有的分析都仅仅局限于单一的产品市场的背景之下。使用“收入-支出模型”(或称45º线模型),当总收入等于总需求或合意总支出时,也就是产品市场实现均衡时,我们能找到唯一确定的均衡收入。接下来,课程分析了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问题,并说明只有当产品和货币两个市场实现一般均衡时,才能确定均衡的利率、投资、总需求和均衡的产出或收入。这里,我们使用IS曲线表示产品市场的均衡,使用LM曲线表示货币市场的均衡,在两条曲线相交的地方,即为宏观经济的均衡点。
但这样的分析仍然很不够,如价格水平这样的宏观经济变量一直还在我们的视野之外。接下来,我们从IS-LM模型中得到一条总需求曲线即AD曲线,然后又经由总量生产函数和对劳动市场的就业决定的分析,得到一条总供给曲线即AS曲线,组成一个完整的AD-AS模型;在AD和AS的相交之处,存在一个均衡的收入和价格水平。很明显,与IS-LM模型相比,AD-AS模型的分析背景进一步扩大到劳动市场,其对宏观经济现象的解释力也更强了。
应该说,以上这些模型包含了对宏观经济运行和各种宏观经济问题的最基本的理解,它们构成了宏观经济的骨架,准确地把握这些模型以及这些模型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有必要的。除以上这些内容外,象宏观经济政策实践、经济增长理论等也是很重要的,同学们也可就这些内容作一些总结。
专业能力:掌握价格的决定;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厂商利润最大化,微观经济政策。了解政府干预经济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以及如何衡量社会经济状况。方法能力:为学生提供思考经济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经济现象的观察能力。社会能力:通过实践锻炼学生的职业素养能力、团体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等。
考核项目 | 考核标准 | 权重 | |
平时 | 作业 | 根据学生完成作业情况,选取至少5次来进行考核。 | 10% |
实验(践) | 根据学生在完成每一个单元的实训任务中所表现出的操作规范程度、小组合作表现以及任务的完成情况予以考核。 | 15% | |
小测验 | 根据课堂小测验、课堂提问情况、学生出勤情况等进行考核。 | 15% | |
期末考核 | 通过书面考试形式,重点考察学生对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试卷的知识覆盖面大约为90%。 | 60% |
第一单元 认识经济学
本单元学习指导、教学设计、教材内容
第一单元 认识经济学
第一单元 认识经济学课后作业
第一单元 认识经济学测试
第二单元 需求与供给分析
本单元学习指导、教学设计、教材内容
第二单元 需求与供给分析
第二单元 需求与供给分析单元测试
第三单元 消费者行为分析
本单元学习指导、教学设计、教材内容
第三单元 消费者行为分析
第三单元 消费者行为分析单元测试
第四单元 生产者行为分析
本单元学习指导、教学设计、教材内容
第四单元 生产者行为分析(生产分析和成本分析)
第四单元 生产者行为分析单元测试
第八单元 国民收入核算与决定
本单元学习指导、教学设计、教材内容
第八单元 国民收入核算与决定
第八单元 国民收入核算与决定单元测验
第五单元 市场类型与均衡分析
本单元学习指导、教学设计、教材内容
第五单元 市场类型与均衡分析
第五单元 市场类型与均衡分析单元测验
第九单元 宏观经济目标及政策
本单元学习指导、教学设计、教材内容
第九单元 宏观经济目标及政策
第九单元 宏观经济目标及政策单元测验
第十单元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
本单元学习指导、教学设计、教材内容
第十单元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
第十单元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单元测试
学习本课程,最好具备一定的经济数学知识,也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经济常识。
吴汉洪 经济学基础(第五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7
科斯格雷夫 经济学基础习题解答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曼昆 经济学基础(第7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林根祥 经济学基础(第2版)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7
尹伯成 经济学基础问答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
陈薇 经济学基础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16
崔国成 经济学基础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6
蔡传柏 经济学基础(蔡传柏)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5
尹伯成 经济学基础知识读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
曲宏飞 经济学基础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5
高鸿业 西方经济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斯蒂格利茨 经济学下册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6
斯蒂格利茨 经济学小品和案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袁志刚 宏观经济学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宋承先 现代西方经济学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3
斯蒂格利茨 经济学 第二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曼昆 宏观经济学 第5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萨缪尔森 宏观经济学 第十七版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
鲁友章 经济学说史 人民出版社 2000
凯恩斯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商务印书馆 2001
宋承先著 现代西方经济学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3
张元鹏著 西方经济学 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 2003
迈克尔.帕金 宏观经济学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3
曼昆 经济学原理 下册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尹伯成 宏观经济学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6
高希均 经济学的世界 三联书店 1999
1.基本指标混淆不清
“经济学基础”部分有许多的指标,准确地把握这些指标,是学习经济学基础基本原理和用精确的经济学语言对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分析的必要前提。但由于指标太多,且许多指标颇多相似之处,初学者特别容易搞混。因此建议同学们把全书主要的指标收集起来,在比较中掌握这些指标。全书的指标主要有三类:
(1)总量指标
总效用(TU);总产量(TP L 、TP K );总成本(STC 、TVC 、TFC 、LTC);总收益(TR)。
(2)平均指标
平均产量(AP L 、AP K );平均成本(SAC 、AVC 、AFC 、LAC);平均收益(AR)。
(3)边际指标
边际效用( MU );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MRS 1 2 );边际产量或边际报酬( MPL 、MP K );边际技术替代率( MRTS L K );短期和长期的边际成本( SMC、LMC );边际收益( MR );边际产品价值( VMP );边际收益产品(MRP);边际要素成本(MFC);产品的边际转换率(MRT XY )。
对于以上几类指标,同学们可观察一下它们在定义方式上的一致之处和区别;但更重要的是要搞清每个指标的确切含义,搞清不同指标间可能存在的内在联系。
2.曲线形状与曲线间关系把握不牢
曲线和图形是最直观同时也几乎可以说是最精炼的经济学语言。在分析具体的经济问题的时候,一条曲线或一个图形可能远胜过一大堆文字。同学们首先应把单个的曲线搞清楚,明确曲线的形状是什么样的以及为什么是这样的。本课程的各种曲线都是以一定的“规律”为依据的。比如,前已述及,单个消费者的产品需求曲线进而市场的产品需求曲线,单个要素所有者的要素供给曲线进而市场的要素供给曲线,甚至凹向原点的无差异曲线,都是以“边际效用递减律”为根据的;厂商的等产量曲线,短期产量曲线即TPL、APL、MPL三条线,短期成本曲线中的STC、TVC、SAC、AVC和SMC五条线,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为SMC上升段的一部分)进而完全竞争市场的供给曲线,完全竞争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若不考虑行业调整,即为VMP线)进而完全竞争市场的要素需求曲线,卖方垄断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即MRP线)进而卖方垄断市场的要素需求曲线,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取决于“边际报酬递减律”的;长期成本曲线即LTC、LAC和LMC三条线,则是以规模报酬的变化规律和规模经济、规模不经济的变化规律有关系的;各类厂商的收益曲线,则取决于各种市场的不同特点。搞清曲线与特定的“规律”或“规定”的联系,就能在“知其所以然”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这些曲线的形状。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掌握不同曲线之间的关系,就显得比较容易了。
3.学习中抓不住关键,基本经济关系混淆不清
根据调查,绝大多数同学们都倾向于认为,宏观经济要比经济学基础更难学。客观地说,经济学基础所讲述的大多都是触手可及的、动用我们的感觉和经验就能够很好理解和接受的小尺度的东西;相比而言,宏观经济的许多原理和结论则远超出感觉和经验的范围,其内容要更加抽象。也正因为这样,与经济学基础相比,宏观经济显得离我们更“远”、更难理解,也更加难以掌握。但事实上,如果我们能在学习过程中抓住关键,深刻领会宏观经济关系的实质,宏观经济的学习也应该是不难的。
宏观经济的学习,可以从我们已有的关于经济学基础的经验得到支持。供求矛盾是一切经济矛盾的最一般和最集中的表现,供求关系是最基本的经济关系,它不仅是微观经济分析的核心,也是宏观经济分析的核心。相应地,在宏观经济中,“均衡”这个概念也具有和在经济学基础中同样重要的地位。明确这一点很重要。举例说,在“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这一部分,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就是要搞清楚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是什么。在这里,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就是“总需求(更精确地讲,是合意的总支出)等于总供给”,其具体形式如下:
两部门经济:i=s (或 y=c+i)
三部门经济:i+g=s+t (或 y=c+i+g)
四部门经济:i+g+x=s+t+m (或 y=c+i+g+x-m)
可以看出,这三种情况下的均衡条件在形式上是很有规律的:左边的三个等式,等号的左边都是“总注入”,右边都是“总漏出”;括号内与之等价的三个等式,等号左边的y代表“总供给”,右边各项的和则代表“总需求”或“合意的总支出”。在任何情况下,只要“总注入”等于“总漏出”,同时也是“总供给”等于“总需求”,“经济浴缸”里的水位就总是不变的,而“不变”或“相对静止”正是“均衡”的应有之义。体会一下,宏观层面的产品市场均衡和微观层面的面包或牛奶市场的均衡其实质有甚区别吗?使用上述的均衡条件求解均衡产出或均衡收入,与根据供给方程和需求方程求解面包或牛奶的均衡数量有甚区别吗?一点也没有!
至于后面的IS-LM模型、AD-AS模型以及IS-LM-BP模型等,也并没有多少新奇之处。与简单情况下的国民收入决定相比,IS-LM模型增加了对货币市场的分析,AD-AS模型又进一步增加了对劳动市场的分析,而IS-LM-BP模型则增加了对国际收支和外汇市场的分析。将利率看作货币的价格(注意:这个价格不能理解为货币代表的实际价值),将工资看作劳动的价格,将汇率看作一种货币用另一种货币表示的价格,则不管在分析框架里增加了哪种市场,我们的分析都没有脱离供求分析的基本模式,“均衡价格”也一直是我们所着力寻找的。
唯一的难处可能在于,在微观部分,更多的是局部均衡的分析,一般均衡的分析很少;而在宏观部分,宏观经济问题本身就要求人们从整体的、联系的角度进行分析,因此一般均衡的分析占了主导,局部均衡的分析反倒不是那么重要了。对于这种“新”情况,关键是搞清楚连接不同市场的基本经济关系。比如,连接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关键变量是利率:货币供求决定利率,利率又影响投资需求、总需求和总产出,总需求和总产出的变化又影响货币需求并进一步影响到利率的变动。因此,投资函数i=i(r)和货币需求函数L=L1(y)+L2(r)可以看作是架设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上的两座桥梁。连接劳动市场和其他市场的关键变量是价格水平:价格的变动会通过影响实际工资进一步影响劳动市场上的就业水平和产品市场上的总供给,这种影响一般是同向的;价格变动还会通过影响利率、私人财富水平、税收负担和可支配收入、实际汇率等对总需求产生反方向的影响;只要总供给不等于总需求,价格水平就要发生变动,一直到二者相等为止。连接国内与国外、连接外汇市场与国内其他市场的关键变量则是汇率:国内的利率、价格和产出等的变动会影响到一国的进出口以及国际间的资本流动,而进出口和资本流动的变化又会影响到汇率,汇率的变化反过来又会对一国国内的产出、就业、利率等变量造成影响。因此,把连接不同市场的基本经济关系搞明白了,进行一般均衡的分析也就比较容易了。无论是上面讲到的哪一种分析,只要条件足够,考虑到各市场变量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我们总是能够求出一组宏观经济变量的均衡解来。
如此看来,宏观经济分析其实也并不难。我们在微观部分就学会了在单个市场上进行均衡分析,其实宏观经济中的大多数地方也是进行的这种分析。由于经济学基础的经验还是有用的,在宏观层面的单类市场的分析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联结不同市场的经济关系的“纽带”,把不同市场的各种经济变量发生关系的方式和实质搞明白了。因此,这里建议同学们将教材中涉及到的重要方程(前面的框架图2已经罗列了其中的大部分)逐一罗列出来,将这些方程表示的经济关系真正搞明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宏观经济学好。
4.不同观点容易使同学产生迷惑
我们很多人,已经习惯了接受被普遍认为是“正确的”、既成定论的东西。但偏偏在经济学基础中,在很多地方都有争论(其实,有争论也正是一门学科的活力所在)。对于同一个问题,当面临好几种不同的看法和解释的时候,初学者就容易迷惑了。这种迷惑通常有两种表现:一种是,搞不清不同经济观点的差别的实质;第二种,不知道哪种观点对,哪种观点错,感到无所是从。
对西方学者而言,整个宏观经济其实也就讨论了两个问题:一,政府有没有必要干预经济;二,如果有必要,怎么干预。两个问题中第一个更带有根本性。关于这个问题,历来有两种倾向:一种是,政府没有必要干预经济(或即便干预,也应是少之又少的),这种观点带有很强的古典倾向(或者也可称之为自由主义或保守主义倾向);另一种是,政府极有必要干预经济运行,这种观点可以看作是凯恩斯主义者的标签。其实,隐藏在这两种观点背后的实质性的问题是:在现代经济中,作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机制的市场,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有效的。这一点可以看作是我们这本课程中讲到的各种流派在众多方面所表现的不同中的更带根本性的差别。具有古典倾向的人认为,市场是运转良好和经常出清的,因而也是富有效率的,因此政府的干预是没有多少必要的;而凯恩斯主义者则认为,价格并不能及时地根据市场供求形势的改变而改变,市场可能经常处在非出清的状态,因此政府的干预是必不可少的。
关于第二种困惑。遇到不同观点一定先要分个对错,然后再“择其善者而从之”是我们当中许多人的坏习惯。首先,不同宏观经济流派的观点,并没有“哪个一定对,哪个一定错”的问题。每一个流派的观点,都或多或少地有其合理的部分(一般地说,主流的观点总还是比较可靠的)。其次,经济学中存在争论本身就可以给我们一个启示:我们并不一定非得做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我们自己为什么不能有自己的观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