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小慕
课程

中国大学MOOC,为你提供一流的大学教育

认证学习
为你提供认证成绩和证书,以及AI高效学习服务
查看详情
大学

国家精品

认证学习

智慧课程

理学工学农学

计算机

经济管理

外语

音乐与艺术

心理学

文史哲法

医学与保健

教育教学

大学生竞赛

软件实训

人工智能

升学/择业

考研

期末突击

专升本

四六级

保研及论文

求职就业

专四专八

大学应试英语

期末资料

终身学习

有声课堂

兴趣技能

hi,小mooc
26考研数学通关实战
地质地貌学
第1次开课
开课时间: 2018年12月30日 ~ 2019年04月21日
学时安排: 4小时每周
当前开课已结束 已有 2759 人参加
老师已关闭该学期,无法查看
课程详情
课程评价(91)
spContent=《地质地貌学》是高等院校本科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自然地更是与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类、地学类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是研究固体地球的物质组成及其发展变化过程、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演变规律的科学。
《地质地貌学》是高等院校本科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自然地更是与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类、地学类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是研究固体地球的物质组成及其发展变化过程、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演变规律的科学。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地质学和地貌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识别2030种常见造岩矿物矿物、30种以上岩石、掌握岩层产状的描述和分类方法,地史研究方法与大地构造学说,掌握坡地重力地貌、流水地貌、岩溶地貌、黄土地貌、荒漠地貌、冻土地貌等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演变规律。

培养学生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地质和地貌方面基本调查技能,为学习后继专业课程以及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工作建立坚实的基础。

地质地貌学与土壤学、水文学等课程关系密切,相辅相成。又是环境影响评价、荒漠化防治工程、流域管理、开发项目水土保持等课程的先修课。野外实习以课堂教学内容为依据,需要具备有关地形图、气候类型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为“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生态学”、“自然资源评价”和“土地评价与土地管理”等课程准备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建议教材:地质学基础(第四版). 宋青春,丘维理,张振春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授课目标

培养学生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地质和地貌方面基本调查技能,为学习后继专业课程以及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工作建立坚实的基础。


课程大纲
第一章    绪论  王云琦
课时目标:地质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物质组成、形态特征、结构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来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科学。
第一节 地质学研究内容
第二节 地貌学研究内容
第三节 地质作用
第四节 地质学与地貌学关系
第五节理论意义——认识自然规律
第二章    地球与大地构造学说 杨文涛
课时目标:大地构造学说是关于地壳构造发生、发展、分布规律形成机制和地壳运动的各种学说。主要关注地球表面山脉的形成和演化,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前流行的是地槽地台学说,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之后流行的板块构造学说。
第一节 大陆学物分论
第二节 海底扩张说
第三节 板块构造说
第四节 地球的基本特征
第三章    矿物  程一本
课时目标:了解矿物的概念及常见矿物。指岩石圈的化学元素的原子或离子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在一定条件下相对稳定的、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天然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第一节 矿物及元素
一、矿物的定义
二、形成矿物的地质作用
第二节 矿物的化学成分
一、矿物的化学成分决定其晶格和外部性状
二、引起矿物化学成分变化的主要因素
三、矿物中的水
第三节 矿物的物理性质
一、矿物的形态
二、矿物的物理性质
第四节 常见矿物
一、矿物的分类
二、常见矿物
第四章    岩石 张岩
课时目标:在各种不同地质作用下形成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有规律组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构造的矿物集合体。
第一节火成岩
一、火成岩的成因和产状
二、火成岩的成分
三、火成岩的结构和构造
第二节 沉积岩
一、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二、沉积岩的成分
三、沉积岩的结构和构造
第三节 变质岩
一、变质岩的成因
二、变质岩的成分
三、变质岩的结构和构造
第四节 岩石鉴别方法
一、火成岩分类
二、沉积岩分类
三、变质岩分类
四、岩石鉴别方法
第五章    坡地重力地貌  王云琦
课时目标:坡地重力地貌:坡地上的岩块或土体在重力并常有流水作用下发生崩塌、滑动或蠕动形成的地貌,称为坡地重力地貌,分为风化作用与块体运动两个阶段。
第一节 风化作用
一、风化作用及其类型
二、风化作用与地质地貌学作用关系
第二节 块体运动
一、坡地描述
二、块体运动力学机制
三、块体运动影响因素
第三节 崩塌
一、崩塌特点
二、崩塌形成条件
三、崩塌地貌特征
第四节 滑坡
一、滑坡特点
二、滑坡影响因素
三、滑坡地貌特征
四、滑坡发展与防治
第六章    流水地貌  王云琦
课时目标:流水地貌:凡由地表流水(片流、洪流和河流)作用(侵蚀、搬运、堆积)塑造的各种地貌,统称流水地貌。
第一节 流水作用
一、流水的基本特征
二、流水的侵蚀作用
三、流水的搬运作用
四、流水的堆积作用
第二节 坡面流水地貌
一、坡面流水作用
二、坡积裙和坡积物
三、坡地发育
第三节 沟道地貌
一、侵蚀沟
二、洪(冲)积扇
第四节 泥石流
一、泥石流特征
二、泥石流形成过程
三、泥石流形成条件
四、泥石流类型
第五节 河流地貌
一、河谷地貌
二、河床
三、河漫滩
四、河流阶地
五、三角洲
第六节 流域地貌
一、流域形态特征
二、水系特征
三、分水岭的迁移与河流袭夺
第七章    岩溶地貌 牛健植
课时目标:岩溶地貌岩溶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的化学作用和物理作用及其形成的水文现象和地貌现象。岩溶地貌又称喀斯特(Karst)地貌。本章从岩溶地貌的形成条件入手,讲述地表岩溶地貌和地下岩溶地貌类型及成因,并分析岩溶地貌的发育规律。
第一节 岩溶地貌的形成条件及岩溶地貌概念
一、岩溶地貌的形成条件
二、岩溶地貌概念
第二节 地表岩溶地貌
一、石芽/溶沟
二、漏斗、落水洞
三、盲谷与干谷
四、溶蚀洼地(平原)——坝子
五、峰丛、峰林、孤峰
第三节 地下岩溶地貌
一、溶洞
二、地下河
第四节 岩溶地貌发育和地貌组合
一、岩溶地貌的地带性特征
二、岩溶地貌发育的阶段性
三、岩溶地貌发育的变异
第八章    荒漠地貌 牛健植
课时目标:荒漠地貌发生区域气候极端干燥,年蒸发量超过年降水量数倍至数十倍,年温差和日温差都较大,地表径流贫乏,植被稀疏,物理风化很强,风力作用强劲。干旱荒漠地区的主要地貌营力是风力作用,其次是风化作用、重力作用和流水作用。
第一节 荒漠分布和类型
一、荒漠分布
二、荒漠类型
第二节 风蚀地貌
一、风蚀作用的方式与特点
二、风蚀地貌
第三节 风积地貌
一、风运物的运动方式与分布特征
二、风的沉积作用
三、风积地貌
第九章    黄土地貌 王彬
课时目标:黄土地貌是黄土堆积过程中遭受强烈侵蚀的产物。风是黄土堆积的主要动力,侵蚀以流水作用为主。黄土塬、梁、峁等地貌类型主要由堆积作用形成,各种沟谷则是强烈侵蚀的结果。 教学基本要求:理解黄土分布,黄土特性,掌握黄土形成(风成学说)及黄土地层的划分(午成黄土、离石黄土和马兰黄土);掌握黄土的沟谷地貌(河沟、干沟、冲沟),沟间地貌(塬、墚、峁等),谷坡地貌(泻溜、崩塌、滑坡等),潜蚀地貌(黄土碟、陷穴等);了解黄土的地貌的发育,黄土高原的发展历史,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状况。
第一节 黄土的分布与性质
一、黄土的概念
二、黄土的分布
三、黄土的性质
第二节 黄土地貌类型
一、 黄土沟谷地貌
二、 黄土沟间地貌
三、 黄土谷坡地貌
四、 黄土潜蚀地貌
第三节 黄土地貌发育
一、黄土的成因
二、黄土的分类
三、黄土地层
四、黄土地层结构与地质年代
第四节 黄土与人类发展
一、 黄土古气候研究的实际意义
二、 黄土与人类文化
三、 黄土与水土保持
第十章    冻土地貌 王彬
课时目标:冰川地貌是由冰川作用塑造的地貌,属于气候地貌范畴,主要包括冰蚀地貌、冰碛地貌和冰水堆积地貌三部分。而在多年冻土区,地下土层常年冻结,地表发生季节性的冻融作用所形成的地貌称为冻土地貌。
第一节 冰川和冰川作用
一、 雪线
二、 冰川形成过程
三、 冰川类型
四、 冰川的运动
第二节 冰川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一、 冰川的侵蚀作用
二、 冰川的搬运作用
三、 冰川的堆积作用
第三节 冰川地貌
一、 冰蚀地貌
二、 冰碛地貌
第四节 冻土地貌
一、 冻土
二、 冻土地貌
第十一章 构造地貌 马超
课时目标:构造地貌(structural landform)由地球内力作用直接造就的和受地质体与地质构造控制的地貌。从宏观上看,所有大地貌单元,如大陆和海洋、山地和平原、高原和盆地,均为地壳变动直接造成。但完全不受外力作用影响的地貌,如现代火山锥和新断层崖是罕见的,绝大多数构造地貌都经受了外力作用的雕琢。故不论从构造解释地貌,或从地貌分析构造,都必须考虑外力作用的影响。
第一节 岩层产状
一、产状三要素
二、产状测量方法
三、岩层分类
第二节 褶皱构造地貌
一、褶皱
二、褶曲
三、顺地貌和逆地貌
第三节 断裂构造(一)——节理构造地貌
一、节理的成因
二、剪节理
三、张节理
第四节 断裂构造(二)——断层构造地貌
一、断层几何要素
二、断层类型
三、推覆构造
第五节 岩浆活动构造地貌
一、 岩浆活动
二、 地表熔岩
二、岩浆喷发方式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1. 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产状、成因及其变化和发展以及古生物、古气候演化历史的一门学科。  研究对象:地球(主要是岩石圈)

2. 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形态和结构特征及其成因机制、分布和发展规律科学,所以地貌学也叫地表形态学。    地貌学的研究对象是地形。

3. 地貌的成因:(1)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2)地貌形成的动力;(3)影响地貌形成发展的因素。

4. 地貌形成内外动力的关系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同时出现,彼此消长,互相影响,不能将地表形态的形成与发展视为某种单一的动力作用的结果。

在地貌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只是在某一时期的某一地区,可能某种动力作用占据主导地位,而另一种动力作用占据次要地位。

从地貌的长期发展来看,内力作用主要是形成地表的基本起伏、塑造地表的大型地貌骨架,作用结果趋向于增强地形差异;外力作用则是削高填低,其作用结果趋向于减弱或消除地表起伏的差异。

地貌的形成和发展是内、外力作用在特定的地质地理条件下共同产生的结果。这种内、外力的相互作用贯穿于地球形成以来的整个地史演化过程中。

由于地质地理条件的多样性和内外力作用的复杂性,地貌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也是极为复杂的。

5. 地质地貌学与水保的关系

6. 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莫霍面)→→地幔(古登堡面) →→地核

     7.1类质同像——组成矿物的离子被性质相近的离子所置换,而置换后矿物的晶体结构不变。

7.2同质异像——指同样的化学成分,在不同的外界条件(温度、压力和介质条件)下,结晶出不同晶体结构和性质的矿物。

8.解理:矿物在外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结晶方向破裂成光滑平面的性能。断口:矿物在外力作用下沿任意方向断裂,同行是破裂面呈凹凸不平的表面。

9.岩浆岩的分类: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盐、酸性岩。

10. 胶结作用:经压固后的沉积物仍有空隙,由胶结物质充真到空隙中,使沉积颗粒胶结在一起变硬。胶结物坚硬程度:硅质>钙质>铁质>泥质(黏土质)。

11. 三大作用的关系:火山作用、侵入作用、变质作用。

12. 地层接触:整合接触是指当地壳处于相对稳定下降(或虽有上升,但未升出海面)情况下,形成连续沉积的岩层,老岩层沉积在下,新岩层在上,不缺失岩层。    不整合接触:1.平行不整合;2角度不整合。

13. 震级:表示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  烈度:地震对地面和建筑物破坏程度。

14. 岩层产状:走向     倾向    倾角。

15. 褶皱构造:背斜、向斜。即褶曲的核部是老岩层,而两翼是新岩层,就是背斜;相反,褶曲核部是新岩层,而两翼是老岩层,就是向斜。

16. 断裂构造:节理是岩石中没有明显位移断裂。节理分为剪节理和张节理。  断层是当岩层受力后,两侧岩层有显著位移的断裂。断层分为正断层(上盘相对向下滑动)和逆断层(上盘沿断层面向上滑动)。

17. 风化作用是指出露地表的岩石受太阳辐射、温度变化、水和气体( 氧、二氧化碳等)以及生物等的作用,其物理状态和化学成分发生变化的作用。

18 .什么是物理风化?

因卸荷释重、温度变化、空隙水(孔隙水、裂隙水)物态变化、盐类潮解与结晶等作用,使岩石发生机械破坏而又不改变其化学成分的过程,叫做物理风化作用。物理分化包括热力风化、冻融风化、物质的水分与结晶膨胀作用、盐类潮解与结晶。

    19. 水化作用:水分子与一些不含水的矿物相结合,改变原来矿物的分子结构,形成新的含水矿物。

    20. 水解作用:由于水中有一部分水分子离解成H+ HO 离子,从而使水具有酸性反应或碱性反应,使一些矿物溶于水后,其离子能和水中的H+ HO离子结合而形成新的矿物。

    21. 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1)环境:气候,地形;(2 )地质;(3)岩石性质。

    22. 风化壳:就地堆积和经过搬运的的风化物质所构成的地壳疏松表层。  风化阶段:一、机械破碎为主的碎屑阶段(碎屑风化壳);二、钙淀积或饱和硅铝阶段(碳酸盐性风化壳);三、酸性硅铝阶段(硅铝粘土型风化壳);四、铝的阶段(铁铝型风化壳或砖红壤风化壳)。

    23. 崩塌:斜坡上的岩体、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迅速垮落的现象。

    24. 崩塌发生的条件?

一、地形条件:包括坡度和坡地相对高度,其中坡度对崩塌的影响最明显。另外,坡地的相对高度直接影响崩塌的发育规模。

二、岩石条件:崩塌一般发生在块状或厚层状坚硬的岩体中,组成这类岩体的岩石有花岗岩、砂岩、石灰岩、片麻岩、和石英岩。

三、气候条件:在温度变化较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促使岩石风化破碎,产生崩塌。

四、构造条件:岩层完整不容易发生崩塌。

   25. 滑坡:斜坡上的大块岩(土)体或其它碎屑堆积,由于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

   26. 滑坡发生的因素

1)斜坡的地貌特征  斜坡地貌决定了斜坡内部应力分布状态及地表流水特征,特别是斜坡的高度、陡度和外形是决定滑动力大小的主要因素。

2)岩土结构和岩性:

   岩石的结构与滑坡的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滑坡常断层面、节理面或岩层不整合面滑动,

   二是沿松散沉积物和基岩面之间滑动或者沿岩层层面滑动,尤其在岩层面与斜坡倾向一致,而岩层倾角小于斜坡倾角时最易形成滑坡

3)地下水  地下水与土(岩)体间发生的许多复杂的物理化学作用,使土(岩)体失去稳定性,产生滑坡。

4)地表水  地表水对滑坡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河水的侵蚀或海浪、湖浪的冲击,使河岸、海岸、湖岸(库岸)的坡脚被淘蚀,使岸坡上的物体支持力减小而产生滑坡;降雨或融雪时,都将有一部分水渗入到土(岩)体中,将其浸润而使之滑动。

27. 洪积扇:洪流携带大量泥沙、石块到沟口,由于坡度减小,洪流无侧壁约束,水流分散,动能迅速减弱,所搬运的碎屑物在沟口大量沉积,形成扇形堆积地貌。   洪积扇的组成:扇顶相、扇中相、扇缘相。

28. 泥石流的分类:一、黏性泥石流;二、稀性泥石流。

29. 泥石流形成的条件。

 1.大量松散的固体物质

2.暴雨或洪水    泥石流水源补给源来自于集中降雨、快速冰雪融化和冰湖溃决等。

3.陡峻的沟谷    泥石流形成的沟谷坡度,根据统计结果,泥石流形成的沟谷比降为10—30%,少数泥石流的沟谷比降较小,仅为 3.8%

4.泥石流的形成与发展不仅受自然地理条件的控制,还受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

30. 河流阶地的成因:(1).构造运动;(2).气候变化;(3).侵蚀基准面下降。

31. 风沙侵蚀作用:风以自身的力量和所挟带的砂石对地表进行冲击和摩擦, 致使地表岩石遭受破坏的地质作用。   包括吹扬作用和磨蚀作用。

32. 风沙搬运的形式:悬移、跃移、蠕移。

33. 荒漠类型:岩漠、砾漠、沙漠、泥漠、盐漠。

34. 黄土:以粉沙为主,富含碳酸钙和大孔隙,质地均一,无层理,具有垂直节理的第四纪时期所形成未固结的黄色土状堆积物。

35. 黄土的特性。

    1、成分

1)粒度成分:质地均一,以粉砂为主。

2)矿物成分:包括碎屑矿物和粘土矿物

3)化学成分:富含CaCO3,还有SiO2

4). 黄土中的古土壤:褐红色,质地粘重,铁铝成分相对富集,团块、棱块结构,多根孔、虫孔, 其下有钙结核层.

2、厚度

      最大厚度达180200m主要分布在陕西泾河与洛河中下游地区,从不同黄土层来看,又以中更新世黄土最厚。

3、物理性质 (重点)

1)结构疏松,颗粒间孔隙较多,且多肉眼可见的大孔隙.大孔隙常呈垂直的管状分布.多孔性是黄土区别于别的土状堆积物的主要特征之一。

2)无沉积层理,但是垂直节理发育。

3)易湿陷,遇水侵湿后会发生可溶性盐类,的溶解和部分粘土及其他细颗粒物质的流失,这种作用也称黄土的潜蚀作用。(湿陷性)

36. 黄土的成因。

v  黄土分布在沙漠的边缘 和古大陆冰盖外围 ;

v  黄土矿物成分有高度一致性,但与所在区域下伏基岩没有多大联系;

v  距沙漠越远,粒度成分有逐渐变细的趋势;

v  黄土覆盖在起伏的古地面上,有随下伏地形起伏而变化的多层埋藏古土壤层;

v  大量的矿物成分分析及动物化石、孢粉组合分析,都说明黄土堆积过程是相当干旱的,动植物都是陆生的。

37. 黄土层的划分:一、午城黄土;二、离石黄土;三、马兰黄土;四、全新世黄土。

38. 黄土沟间地貌: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


显示全部
证书要求

1-单元测验占20%;单元作业占 20%;考试占 60%。

2-60-80为合格;80以上为优秀。


参考资料

《地质学与地貌学(第2版 在线教学版)》

宋青春,丘维理,张振春编著.地质学基础(第四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杨景春,李有利编著.《地貌学原理》(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林业大学
4 位授课老师
王云琦

王云琦

教授

王彬

王彬

副教授

马超

马超

副教授

推荐课程

下载
下载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