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Content=《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是高等学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必修主干课,也是信息和计算机相关专业的选修课。从基础概念开始,讲解信息系统开发的理论基础和开发方法。重点介绍生命周期法中的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的步骤、工具、原则和内容。通过学习,透彻理解理论,熟练掌握方法,熟悉主流建模工具的使用技巧,为开发信息系统奠定坚实基础。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是高等学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必修主干课,也是信息和计算机相关专业的选修课。从基础概念开始,讲解信息系统开发的理论基础和开发方法。重点介绍生命周期法中的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的步骤、工具、原则和内容。通过学习,透彻理解理论,熟练掌握方法,熟悉主流建模工具的使用技巧,为开发信息系统奠定坚实基础。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信息时代,信息是重要资源。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各种各样的信息系统。优质、安全、高效的信息系统是优化我们工作、改善我们生活的重要工具。开发各种高质量、智能化的信息系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信息人的神圣职责!为了能够掌握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知识,获得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基本技能,需要学习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理论、方法和工具,并要开展相应的课程实践。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是一门集理论、方法和实践于一体的课程。科学的理论指导科学的实践,科学的方法带来高效率和高效益。学习可以获取科学理论,实践是获取系统开发技能的必由之路。课程分为六个部分:概念和理论基础、信息系统规划、信息系统分析、信息系统设计、信息系统实施、信息系统运行与维护。每一个部分包括“课程视频”、“线上讨论”、“练习题”、“案例研究”、“课后实践”五部分。每一个视频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点,约15分钟左右。
本课程要学习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中用到的诸如数据与信息、系统、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分析、信息系统设计、系统开发生命周期等基本概念。学习信息与信息系统、系统与信息系统、管理与信息系统、人与信息系统等基础理论,理解信息、系统、管理、人与信息系统的关系,理解从信息、系统、管理、人的角度,用科学的理论指导信息系统的开发。课程要学习系统开发生命周期(SDLC)法的五个阶段——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运行与维护——详细的步骤、工具、原则、内容,掌握每一个阶段有哪些步骤,每一个步骤要用什么工具、按照什么原则、完成什么任务。准确理解和掌握SDLC法的阶段和工作成果,全面掌握结构化的、基于过程抽象的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强化课外实践环节,通过实践环节巩固课程理论与方法的学习效果,并在实践中获得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技能与技巧。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这门课,有着神奇的作用: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客观世界是由信息、物质和能量三位一体构成的;理解信息流是伴随着物流、资金流、管理流而客观存在的。它可以帮助我们把一个抽象、笼统的信息系统,通过分析与设计,变得清晰而又具体。可以让我们利用分析阶段的图、表、文等工具很顺利地和不同行业、不同部门的各种业务人员进行交流,也可以帮助我们利用设计阶段的图、表、文等工具和程序员、数据库人员、硬件人员、网络工程师等技术人员进行交流。使我们成为业务和技术融合的桥梁和纽带,成为实现把用户的需求变为IT技术支撑的信息系统的复合型人才。没有优秀的系统分析与设计的人才,就没有优质的信息系统。课程的学习,使我们具备了成为优秀系统分析与设计人才的基础。
让我们携起手来,一起进入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殿堂,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为创造信息化、智能化的美好明天努力拼搏!
授课目标
通过视频学习、习题、讨论、考试等环节,理解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相关概念,掌握系统开发生命周期(SDLC)法的阶段、步骤、工具、原则、成果等基本知识,通过课内案例分析和课外实践,获得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技能。
课程大纲
概念与理论基础
课时目标:了解课程教学内容,理解数据、信息、信息系统、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等概念,理解信息与信息系统、系统与信息系统、管理与信息系统、人与信息系统等基础理论,理解如何从信息、系统、管理、人的角度理解信息系统并指导信息系统开发。
1.1 课程简介与导学
1.2 几个基本概念
1.2.1 数据和信息
1.2.2 客观世界的三位一体观
1.2.3 信息系统的概念
1.2.4 信息系统的分类
1.2.5 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
1.2.6 信息的度量
1.3 理论基础
1.3.1 信息与信息系统
1.3.2 系统与信息系统
1.3.3 管理与信息系统
1.3.4 人与信息系统-人作为信息处理者的不足
1.3.5 人与信息系统-人作为信息接受者的特点
1.3.6 三个世界和三个空间
1.3.7 信息系统开发方法论
1.4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
1.4.1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概述
1.4.2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内容
信息系统规划
课时目标:理解信息系统规划的内涵和意义,理解初步调查的作用和方法,掌握企业系统规划法的步骤、工具,理解可行性的含义和作用,掌握可行性分析的四个方面。掌握信息系统规划报告的内容。
2.1 信息系统规划基础
2.1.1 信息系统规划的概念与意义
2.1.2 诺兰模型
2.2 信息系统规划方法
2.2.1 BSP步骤
2.2.2 U/C矩阵
2.3 初步调查
2.3.1 初步调查的概念和目的
2.3.2 初步调查方法
2.4 可行性分析与规划成果
2.4.1 可行性分析
2.4.2 信息系统规划的成果
信息系统分析
课时目标:理解信息系统分析、需求建模、企业建模、开发策略选择的概念和任务,理解详细调查的作用和方法,掌握需求建模的内容和方法,熟练掌握企业建模的步骤和工具。能够利用ER图、数据流程图、数据字典、处理逻辑说明书、立即存取分析图等工具,进行信息系统逻辑模型的建立。理解工具使用的方法和原则。理解信息系统基于Web的发展趋势和信息系统开发策略。
3.1 信息系统分析基础
3.1.1系统分析的概念和工具
3.1.2系统分析员
3.1.3详细调查概念与目的
3.2 需求建模
3.2.1 需求建模的概念
3.2.2 需求列表
3.2.3 业务流程优化(BPR)
3.2.4 需求建模的成果
3.3 企业建模
3.3.1 实体关联图(ERD)
3.3.2 数据流程(DFD)概念和分类
3.3.3 顶层数据流程图Context Diagram
3.3.4 初步扩展的数据流程图Diagram 0和中下层数据流程图
3.3.5 数据流程图画法
3.3.6 数据字典的概念和分类
3.3.7数据字典的编写
3.3.8处理逻辑说明的概念和作用
3.3.9结构化语言
3.3.10判断树
3.3.11判断表
3.3.12立即存取分析图
3.3.13企业建模的成果
3.3.14基于web的趋势和开发策略
信息系统设计
课时目标:理解信息系统设计、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的概念和任务,掌握总体设计中四种体系结构设计的内容和方法,熟练掌握数据库文件分类与设计、代码设计、输入输出设计、人机交互设计、界面设计等详细设计的内容和步骤,能够利用相关的CASE工具,进行信息系统物理模型的建立。
4.1 系统设计概述
4.2 总体设计
4.2.1 总体设计内容
4.2.2 模块结构图的构成要素
4.2.3 模块结构图的画法
4.2.4 模块结构图的优化原则
4.3 详细设计
4.3.1 数据文件分类与设计
4.3.2 代码设计
4.3.3 输入与输出设计
4.3.4 界面设计
4.3.4.1 以用户为中心开展界面设计
4.3.4.2 界面可用性的定义和衡量
4.3.4.3 尼尔森的十大界面设计原则
4.3.4.4 人的认知心理与界面设计
4.3.4.5 视觉心理与界面设计
4.3.4.6 界面圆心设计流程
信息系统实施
课时目标:理解信息系统实施的概念和任务,掌握信息系统实施的内容,重点掌握用户培训、系统测试、系统切换等实施环节的内容和方法,指导信息系统的实施。
5.1 系统实施内容
5.2 用户培训
5.3 系统测试
5.4 系统切换
信息系统运行与维护
课时目标:理解信息系统运行与维护的概念和任务,掌握信息系统运行与维护的工作内容,重点掌握信息系统IT服务管理和数据库维护管理的概念和内容,指导信息系统运行与维护工作顺利开展。
6.1 系统运行维护概述
6.2 信息系统运行管理
6.2.1 信息系统日常运行管理
6.2.2 信息系统IT服务管理
6.3 信息系统维护管理
6.3.1 系统维护类型
6.3.2 数据维护管理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具备计算机应用基础、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原理与应用、多媒体信息编辑与处理、可用性原理与应用、信息资源管理、高等数学、数理统计与概率论、离散数学、运筹学、数据分析等等计算机手段和数学方法类的知识。
参考资料
王晓敏,邝孔武著.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第4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8
钟义信著.信息科学原理(第5版).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13.12
Shelly Cashman Series, Harry J. Rosenblatt (Author). Systems Analysis and Design 11 ed. Cengage Learning; 011 (2016.2)
Jeffrey A. Hoffer,Joey F. George, Joseph S. Valacich. Modern Systems Analysis and Design (7th Edition). Pearson; 7 (2013.2)
网络资料: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