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小慕
课程

中国大学MOOC,为你提供一流的大学教育

hi,小mooc
中外文化交流史
第9次开课
开课时间: 2022年09月12日 ~ 2022年12月25日
学时安排: 1-2小时每周
当前开课已结束 已有 712 人参加
立即自学
往期不提供结课证书,想参加下学期课程, 点击这里预约>>
课程详情
课程评价(88)
spContent=古往今来,中外文化相互激荡,既给中国文化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也使世界文化发展的进程呈现出气象万千、多姿多彩的风貌。《中外文化交流史》将为学生们提供一个了解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与传播历史的途径,课程将以历史进程之先后为序,选取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事项立为专题,让同学们了解和掌握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事实。从而使学生们以跨文化的眼光认识中国历史文化的世界性地位和民族性特色,对当今中华文化的传播与推广有更深刻的认识。
古往今来,中外文化相互激荡,既给中国文化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也使世界文化发展的进程呈现出气象万千、多姿多彩的风貌。《中外文化交流史》将为学生们提供一个了解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与传播历史的途径,课程将以历史进程之先后为序,选取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事项立为专题,让同学们了解和掌握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事实。从而使学生们以跨文化的眼光认识中国历史文化的世界性地位和民族性特色,对当今中华文化的传播与推广有更深刻的认识。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人类历史文化是在相互交流与交融中不断发展起来的,中国文化也不例外。古往今来,中外文化相互激荡,既给中国文化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也使世界文化发展的进程呈现出气象万千、多姿多彩的风貌。

  北京语言大学作为中国唯一一所以汉语国际推广和中华文化传播为主要任务的国际型大学,肩负着培养优秀对外汉语师资的重任。设置《中外文化交流史》这门课程,意在为学生提供一个了解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传播历史的途径,从而对当今中华文化的传播与推广有更深刻的认识。

  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中外文化交流史》课程以历史进程之先后为序,选取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事项立为专题,涉及古今东西,内容可谓庞大芜杂。以时代先后为序,分地域、按类别选取最有代表性的历史过程,力图提纲挈领地呈现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概貌。设有丝绸之路、佛教东传、唐代多元文化、东亚文化圈、大航海时代的西力东来、传教士与西学东渐等专题。围绕每个专题,讲述中外交通、文化交流的形式与内容、以及文化交流对主、客体文化的影响等等内容。同时,将大量新的考古发掘资料和新的专业研究成果吸纳运用到本课程中,不断更新内容和视角,既增强课程内容的知识准确性和叙述生动性,又使课程具有一定的理论说服力和学术探究性。

  在师资队伍的选择上,我们有幸请到了国学世家出身的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钱婉约老师,她常年从事中外文化交流史的教学工作,同时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历史的科学研究工作,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我们特邀了在宗教文化研究方面颇有造诣的北京语言大学许树安教授,为我们讲授佛教东传等章节的内容,以及具有多年国外任教经验的程龙副教授为我们讲授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内容。这些名师们所讲授的内容,蕴含着他们研究的成就及心血,相信能让大家对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史有系统的认识。

  在学习环节的设计上,我们设置了两条学习线索:章节学习和历史纵览。选择章节学习进行顺序学习,依次完成每一章、每一节中的学习活动及测试。这种学习方式能够帮助你系统全面掌握本课程全部知识。选择历史纵览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学习,点击时间轴上的朝代名称,学习该历史时期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件。这种学习方式能够帮助你理清中外文化交流史的时间线索。

  除此之外,本课程提供了大量历史路线图、历史人物、历史遗迹、中外文物图片、短小录像片、人物史话、名词术语等资料,运用多媒体手段,丰富、生动、立体地展现和阐述中外文化交流史。

  可以说,本课程在形式上致力于将丰富的媒体与专业知识相结合,谋求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等方面的多项变革和改进,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和富有效益的学习工具。在课程内容上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有关中外交流、历史文化方面各种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注重利用相关原始文献、考古资料和出土文物,以求再现和阐述中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碰撞、渗透、交融与变异创新的历史过程。

  本着知识学习与人文修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相结合的原则,希望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了解和掌握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事实,能够在世界历史的大视野下,以跨文化的眼光,加深认识中国历史文化的世界性地位和民族性特色,从而增强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和对中国文化走向未来、走向世界的坚定信念。

授课目标

       通过了解和掌握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事实,学生将增进在世界历史的大视野下,以跨文化的眼光,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世界性地位和民族性特色的认识,从而增进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和对中国文化走向未来、走向世界的坚定信心。


课程大纲
引言
课时目标:了解相关的概念,理解文化交流中的接受、排斥与变异,了解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途径
1.1相关概念及界定
1.2文化交流的接受、排斥与变异
1.3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途径
第01讲 单元测验
两汉丝绸之路
课时目标:了解两汉丝绸之路的内容,本章主讲楼兰的兴废
2.1楼兰的兴废
第02讲 单元测验
古希腊罗马的中国认识
课时目标:了解古代希腊罗马是如何看待、认识中国的
3.1“支那”与古代外国人的中国认识
3.2 “赛里斯”与羊毛树传说
第03讲 单元测验
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课时目标:从徐福东渡、弥生飞跃、遣隋遣唐使三个方面来了解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4.1徐福东渡
4.2弥生飞跃
4.3遣隋使遣唐使
第04讲 单元测验
日本茶道中的儒释道
课时目标:认识日本茶道中蕴含的儒释道文化
5.1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于发展
5.2日本茶道中的儒释道
第05讲 单元测验
早期基督的在华史迹
课时目标:通过了解唐朝的景教、元朝的也里可温教来梳理早期基督的在华史迹
6.1唐朝的景教
6.2元朝的也里可温教
第06讲 单元测验
西力东来与晚明中国人
课时目标:从新航道开辟以及澳门的开埠来认识西力东来及其影响,了解晚明时期的中国人对欧洲是何认识。
7.1 新航道的开辟与澳门的开埠
7.2 晚明中国人的欧洲认识
第07讲 单元测验
晚明适应主义传教方略
课时目标:通过认识晚明来华的耶稣传教人士的先驱以及代表人物了解当时的适应主义传教方略
8.1来华耶稣会士的先驱
8.2适应主义传教方略
第08讲 单元测验
展开全部
证书要求

为积极响应国家低碳环保政策, 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国大学MOOC平台将取消纸质版的认证证书,仅提供电子版的认证证书服务,证书申请方式和流程不变。

 

电子版认证证书支持查询验证,可通过扫描证书上的二维码进行有效性查询,或者访问 https://www.icourse163.org/verify,通过证书编号进行查询。学生可在“个人中心-证书-查看证书”页面自行下载、打印电子版认证证书。

 

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学习和考核,成绩达到课程考核标准的学生(每门课程的考核标准不同,详见课程内的评分标准),具备申请认证证书资格,可在证书申请开放期间(以申请页面显示的时间为准),完成在线付费申请。

 

认证证书申请注意事项:

1.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证证书申请时要求进行实名认证,请保证所提交的实名认证信息真实完整有效。

2. 完成实名认证并支付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并发送电子版认证证书。电子版认证证书生成后不支持退费。


参考资料

参考书目: 

1. 何芳川主编,《中外文化交流史》,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8年。

2. 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3. 周宁,《2000年西方看中国》、《2000年中国看西方》,团结出版社,1999年。

4. 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编》,中华书局,2003年。

5. 《马可波罗游记》、《利玛窦札记》等原典著作。 

6. 《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历史卷、思想卷、文学卷、艺术卷等10册,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7. 藤家礼之助,《日中交流两千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 

8. 魏秀春,《中外文化交流史轶闻趣事》,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年5月。

9.武斌《丝绸之路全史》,辽宁教育出版社,2018年9月。

10.张信刚《丝路文明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12月。


常见问题

课程学习方法: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外文化交流丰富多彩。面对这样的学习、研究对象,掌握正确的方法十分必要。我们要注意掌握以下方法: 

  第一,熟悉先秦、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各时代中国疆域的变迁。因为古代中国的地域曾经是变动不居的,因而,“中外”的概念并不等同于当代。

  第二,左图右史的学习方式。中外文化交流史发生的主角是主体中国文化和客体外国文化,中外文化交流史展开的场景是本土与异域间的跨文化互动,要注重熟悉历史地图与相关路线图。

  第三,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兼互并重。文化交流除了宗教、思想、文学、艺术等等精神层面外,在古代,如丝绸、瓷器、制铁术、造纸术、印刷术、中医药等物质文化的交流更为重要和基础,要注意考古发掘和出土文物资料等关于物质文化的知识学习和掌握。

  第四,民族性与国际性相结合的视角和心态。立足中国历史文化,在世界的范围内,以跨文化的眼光,重新认识中国历史文化的民族性特色,从而增进对祖国文化的理解和热爱之情。同时,在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比较中,弘扬精华,抛弃糟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使中国文化既保持民族性,又能与时俱进,走向世界。


北京语言大学
1 位授课老师
钱婉约

钱婉约

教授

推荐课程

彭凯平教积极心理学

大渔大师课

259人参加

彭凯平教情绪心理学

大渔大师课

75人参加
下载
下载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