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力球运动是指练习者手持柔力球拍,以球在球拍上做缓冲退让性的弧线或圆的运动为主要技术特征的一项民族体育项目。 其“弧形引化过程”是柔力球运动的核心技术所在,是该项目与羽毛球、网球和乒乓球等其它隔网对抗、持拍对打的球类运动项目最主要的区别。它体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太极”文化,以柔克刚,以退为进的思想,同时又加入了现代竞技体育元素,具有集体性和对抗性的特点,不但能增进健康,强健体魄,还能加深民族文化认同、培养和锻炼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顽强拼搏的竞争意识。
柔力球运动起源于我国民间,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将柔力球运动引入体育课堂,此课程的开设走在了全国高校的前列,现已传授大学生、研究生、老年大学学员6000余人,在校学生中获得国家、省市级金牌15枚,并发表相关论文10余篇,出版著作6部,指导一批研究生完成毕业论文。
柔力球课程包含主要内容为基础套路学习、竞技技术学习以及身体素质的练习。
其中套路学习主要以学习社会普遍认可,动作简单但对于提高技术有重要帮助的《柔力球规定套路一》为主,在每一个教学单位中都安排新学内容和复习旧有知识,同时针对《柔力球专项辅助训练》也有专门课时安排,其目的是通过简单规范的套路学习,使学生更尽快理解柔力球运动特征及掌握基本“弧形引化”原理。
其二为竞技技术教学,课程科学合理,按难易程度先后安排了柔力球初级技术、基本技术、隐蔽球技术、旋转球技术的教学。在教学中不但有正确技术的示范,同时重视对错误动作的剖析和改正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反复实时对照视频自我学习,达到强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其三为身体素质的练习。针对国家大学生体育锻炼标准的考核要求,课程中特别安排了部分身体功能训练的教学,其目的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正确、清晰、有效的身体素质锻炼方法。为课后自我体育锻炼提供有效帮助。
其四,课程也设置了柔力球理论讲解以及大量拓展资源的展示,在丰富知识体系上让学生们得以感性认识,激发学习热情。
柔力球课程一共16次课,按教学要求每次课时长不超过20min,课程组织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案策划撰写均由全国柔力球冠军李恩荆博士为主导,在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精心统筹、科学设计、全新拍摄,以期更好的服务广大学生和社会人士。
《柔力球》慕课课程面广大的高校学生以及社会各界学员,提供柔力球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教学手段和训练方法,为广大学员学习柔力球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提供科学、系统、直观的教学环境,并致力于在牢固掌握基本功的前提下,进一步掌握柔力球专业技能,提升自我学习与训练水平,以期推动柔力球运动的不断发展。
《柔力球》慕课课程是一项全新开发的学习掌握柔力球基本功和基础理论的课程。学习《柔力球》课程需要具备一定的身体灵活性和协调性,同时对于来源于太极思想的柔力球运动,需要学员通过自学的方式,了解中国太极文化基本知识,在理论与技术进阶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柔力球运动的认识。
为积极响应国家低碳环保政策, 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国大学MOOC平台将取消纸质版的认证证书,仅提供电子版的认证证书服务,证书申请方式和流程不变。
电子版认证证书支持查询验证,可通过扫描证书上的二维码进行有效性查询,或者访问 https://www.icourse163.org/verify,通过证书编号进行查询。学生可在“个人中心-证书-查看证书”页面自行下载、打印电子版认证证书。
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学习和考核,成绩达到课程考核标准的学生(每门课程的考核标准不同,详见课程内的评分标准),具备申请认证证书资格,可在证书申请开放期间(以申请页面显示的时间为准),完成在线付费申请。
认证证书申请注意事项:
1.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证证书申请时要求进行实名认证,请保证所提交的实名认证信息真实完整有效。
2. 完成实名认证并支付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并发送电子版认证证书。电子版认证证书生成后不支持退费。
李恩荆主编. 太极柔力球与小球运动[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
李恩荆著. 柔力球运动理论与实践探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4,2.
李恩荆著. 柔力球竞技教学与训练(配光盘)[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7,11.
李恩荆副主编. 老年人科学健身指导丛书---柔力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8,12.
李恩荆著. 柔力球运动与科学健身[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6.
问:老师,一般什么时候上新?
答:每周一凌晨0:00。
问:平时作业如何做啊?
答:每堂课看完教学内容后,即刻完成课后测试就可以啦。时间很短,题目也不难哟。
问:那期末考试呢?
答:按计划学习到最后一周,就可以参加期末考试了,范围都是讲授过的内容。
问:考试是不是很难,通过率高吗?
答:坚持学习全部课程,认真完成课后作业,积极参加我们的讨论,就会有不错的结果,获得优秀也是可能的!
问:如何有效的提升柔力球技能?
答:技能的学习需要反复训练,所谓的“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就是这个道理。通过课上学习,课后可以约三、五个朋友,到运动场上一起练习,也是一件快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