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有的通史著作、教材和各大学关于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介绍或讲授,基本采用分断代叙事的模式。这样的叙事模式,既有历史的成因,也有其合理性。但其缺点是把连续发展的中国古代历史切成了若干断面,不利于学生把握整个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和各朝代的特点。本课即针对这一缺陷而设计。
本课主要讲授中国古代的历史特点和各断代的特点和历史地位,以及有关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些通贯性的问题和理论问题,其目的是加强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整体性认识。
所谓“通”是和断代史研究比较而言的,主要指关注的是长时段的问题,或用长时段的眼光观察各断代史的特点。
使学生了解自秦至清各朝代的特点及历史地位,了解帝制时代的通贯性问题。
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总体特点及自秦至清各朝代的特点、历史地位,了解帝制时代的通贯性问题,掌握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脉络。
第一讲中国古代历史的特点
1.1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特征——统一的多民族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1.2中国古代经济体制的特征——地主土地所有制1.3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
第一讲中国古代历史的特点单元测试
第一讲中国古代历史的特点单元作业
第二讲秦汉时期的历史特征与历史地位(一)
2.1秦汉制度
2.2秦汉文化
第三讲秦汉时期的历史特征与历史地位(二)
3.1秦汉的时代精神
3.2史家对秦汉之重视
第三讲单元作业
第三讲单元测试
第四讲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特点
4.1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重要性与特殊性
4.2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中的重点问题
4.3审视“魏晋封建说”
第四讲单元测试
第四讲单元作业
第五讲 隋唐五代时期的历史特点
5.1隋唐的时代风貌
5.2隋唐五代时期的雕塑与绘画
5.3隋唐时代的城市与市民生活
第六讲 隋唐五代时期的历史地位
6.1承上启下的隋唐时代
6.2隋唐时代的政治制度
6.3隋唐––世界性的帝国
第六讲单元作业
第六讲单元测试
第七讲宋代历史的特点
7.1宋代政治等方面的特点
7.2宋代经济等方面的特点
第八讲辽夏金元历史的特点
8.1辽夏金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
8.2元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
第七八讲单元作业
第七八讲单元测试
第九讲明代的历史特点
9.1明朝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
9.2明朝与蒙古的关系
9.3明清之际社会的变化
第十讲清代的历史特点
10.1清史的年代问题
10.2明清时期的世界
10.3清朝的资本主义萌芽
第九十讲单元作业
第九十讲单元测试
第十一讲从冲突到融合——中古时期传统社邑与佛教的关系
11.1社邑等概念
11.2唐五代时期传统私社与佛教的关系
11.3传统私社所从事的佛教活动及其影响
第十一讲单元测试
第十一讲单元作业
第十二讲 北朝至隋唐五代宋初的女人结社
12.1中国古代社邑的基本情况
12.2女人社组织结构的演变
12.3女人结社流行的原因和意义
第十二讲单元作业
第十二讲单元测试
要求先修过中国通史课程或阅读过中国通史教材。
参考文献:
本门课程没有固定教材,建议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选读下列作品中的5-10种,其中精读2-3种。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增订本)上下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英]崔瑞德、鲁惟一编,杨品泉等译:《剑桥中国史》(秦汉至晚清),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
[日]宫本一夫、平势隆郎、鹤间和幸著,吴菲等译:《讲谈社·中国的历史》(共10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北京:地图出版社,1987年;
林剑鸣《秦史稿》,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安作璋、熊铁基《秦汉官制史稿》上下册,济南:齐鲁书社,1984年;
徐卫民《秦汉历史文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
刘向阳《唐代帝王陵墓》,西安:三秦出版社,2012年;
陈振《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李桂芝《辽金简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
吴天墀《西夏史稿》,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
萧启庆《内北国而外中国:蒙元史研究》上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孟森《明史讲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郑樑生《明代倭寇》,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8年;
孟森《清史讲义》,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宁可、郝春文《敦煌社邑文书辑校》,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
高世瑜《唐代妇女》,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年;
邓小南主编《唐宋女性与社会》,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
罗炳良《明清大一统政治与历史认同观念》,《史学史研究》2014年第1期;
武守志《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权的实质及其主要功能》,《社会科学战线》1985年第2期;
赵浦根《论封建中央集权在两个问题上的利弊》,《理论学刊》1987年第3期;
李治安《论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演化和若干制约因素》,《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第4期;
杨师群《中国与古希腊、罗马国家政体殊异的原因》,《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2期;
郑敬高《论中国古代国家政体的选择》,《学术月刊》1987年第6期;
周继旨《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基本特征》,《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5期;
何星亮《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特点和类型》,《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彭卫《秦汉时代精神风貌述论》,《天津社会科学》1990年第4期;
刘俊霞《<史记>对生死的描写与秦汉时期的精神风貌》,《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杨振红《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秦汉史研究》,《河北学刊》2008年第6期;
黄今言《近三十年来秦汉史研究概述》,载《秦汉史文存》,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
刘家和《秦汉时期的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收入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五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50-458页;
蒋福亚《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地位述论》,《北京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2期;
方高峰《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民族融合之差异》,《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王永平《魏晋南北朝士族文化与中华文明传承》,《河北学刊》2009年第2期;
刘根良《汉唐陵寝制度之异同》,《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
洪修平《略论隋唐佛教文化的繁荣》,《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肖建乐《唐代后期市民阶层的形成》,《东南文化》2007 年第6期;
魏明孔《隋唐手工业与我国经济重心的南北易位》,《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2期;
王大建、刘德增《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原因再探讨》,《文史哲》1999 年第3期;
王大华《汉唐历史进程相似原因初探》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4期;
郑阿财《唐代汉字文化在丝绸之路的传播》《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
詹小美、李玲崧《宋代的中央集权与阶级矛盾的特点》,《广东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1期;
彭玉平《宋元诗社与宋元文化》,《文学遗产》1997 年第6期;
李锡厚《宋辽金时期中原地区的民族融合》,《中州学刊》2005年第5期;
李克建《论元代的“华化”与民族融合——以<元西域人华化考>为分析中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5年第11 期;
南炳文《二十世纪的中国明史研究》,《历史研究》1999年第2期;
沈定平《用世界史的眼光加强明清史的研究》,《光明日报》1984年5月9日;
吴祥安《关于朱元璋集权的若干思考》,《学术界》1995年第5期;
包遵信《晚霞与曙光——论明清之际的社会思潮》,《湖北社会科学》1988年第6期;
孟广林《明清思潮与文艺复兴比较之我见:与冯天瑜,周积明同志商榷》,《中国史研究》1987年第4期;
王忠阁、董传华《明清之际近代思维方式浅议》,《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4期;
金春峰《明清之际儒学的价值观念》,《晋阳学刊》1988 年第5期;
姚学贤、王忠阁《从明清之际的文学看传统文化心理的变革》,《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1期;
杜家骥《论清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学习与探索》 2001年第3期;
王保顶《论清代学术的基本特征》,《社会科学辑刊》1990年第5期;
吴雁南《清代经学的特点》 ,《中州学刊》1990 年第2期;
王先明、靳迎春《清代“闭关政策”与封建文化心理》,《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 年第4期;
赵云田《清前期文化的时代特征》,《光明日报》2000年11月24日;
许曾重《论清史分期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5年第2期;
王宏钧《中国从先进到落后的三百年》,《中国史研究》1980年第1期;
郭正忠、陈绍棣《试论中国古代科技由盛转衰的社会原因》,《北方论丛》1980 年第5期;
刘昶《为什么资本主义不曾在中国发展起来——论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态环境》,《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 年第2期;
史丁《论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行不通的原因》,《许昌学院学报》 1987 年第2期;
李宝臣《文化冲撞中的制度惯性——论明清早期现代化的障碍因素》 ,《北京社会科学》1998 年第4期;
周鼎初《十七世纪中国社会的特殊封建因素》,《咸宁师专学报》1984年第1期;
徐光金《对日本强国历史的思考——兼论清代前中日文化的交往与影响》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 年第2期;
宁可《述“社邑”》,《北京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 年第1期;
郝春文《东晋南北朝佛社首领考略》,《北京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3期;
郝春文《唐后期五代宋初中印文化对敦煌寺院的影响》,收入项楚、郑阿财主编《新世纪敦煌学论集》,成都:巴蜀书社,2003年;
郝春文《东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结社》,《历史研究》1992年第1期;
郭锋《吐鲁番文书<唐众阿婆作斋社约>与唐代西州的民间结社活动》,《西域研究》1991 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