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小慕
课程

中国大学MOOC,为你提供一流的大学教育

hi,小mooc
第6次开课
开课时间: 2024年10月01日 ~ 2025年01月10日
学时安排: 3-5小时每周
当前开课已结束 已有 293 人参加
老师已关闭该学期,无法查看
课程详情
课程评价(24)
spContent=地史学,又称为“历史地质学”,是介绍地球自46亿年前诞生以来,其内部固体圈层、外部流体圈层以及生物活性圈层(生物圈及土壤圈)各自演变和相互影响、协同演化过程的一门课程。课程以大地构造演化为纲领,从构造演化史、沉积发展史和生物演化史三个方面,着重介绍了我国华北、扬子(华南)和塔里木三个主要板块自结晶基底形成到盖层发育的过程中,在不同构造阶段的演化历史。 地史学课程需要学习者具有普通地质学、地球系统科学、矿物学、岩石学、古生物学和构造地质学的课程学习基础。通过本课程学习,将先修课程的知识储备转化为地史学的学习方法,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地球系统科学视角的思维方式,帮助学习者养成人类社会与地球协同演化、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地史学,又称为“历史地质学”,是介绍地球自46亿年前诞生以来,其内部固体圈层、外部流体圈层以及生物活性圈层(生物圈及土壤圈)各自演变和相互影响、协同演化过程的一门课程。课程以大地构造演化为纲领,从构造演化史、沉积发展史和生物演化史三个方面,着重介绍了我国华北、扬子(华南)和塔里木三个主要板块自结晶基底形成到盖层发育的过程中,在不同构造阶段的演化历史。 地史学课程需要学习者具有普通地质学、地球系统科学、矿物学、岩石学、古生物学和构造地质学的课程学习基础。通过本课程学习,将先修课程的知识储备转化为地史学的学习方法,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地球系统科学视角的思维方式,帮助学习者养成人类社会与地球协同演化、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地史学是研究地球及其生物的形成和演化的地质学分支学科。

课程以大地构造演化为纲领,以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为主线,从地球系统科学的角度全面解读地球的生物进化史、沉积发展史和构造演化史(三史)及其耦合关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全球重大事件及其环境、资源效应是地史学关注的焦点。

地史学是一门内容丰富、涉及广泛和高度综合的地质学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掌握和善用相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础理论(三基),提高学生珍惜生命和保护环境的良好素质,培养学生创造性逻辑思维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整体、全面、系统地球观的形成。

课程大纲
绪论
课时目标:地史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地史学的形成和发展简史;地史学与地质学其他分支学科的关系及其在资源、环境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地史学的特色、课程资源和学习方法
1.1 什么是地史学
1.2 地史学发展简史
1.3 地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4 地史学的特点与学习建议
1.5 地史学的特点(讨论)
沉积古地理学:重建古环境的原理与方法
课时目标:沉积相、沉积环境、古地理、沉积相变和相律、类比分析(现实主义原理)的概念;沉积环境的主要识别标志;主要沉积环境的沉积特征和识别标志;地层的形成作用概述;;海进、海退和沉积旋回
2.1 基本概念和定律
2.2 沉积环境识别标志
2.3 层面沉积构造
2.4 层理构造
2.5 准同生变形构造
2.6 遗迹化石对环境的指示意义
2.7 河流沉积
2.8 三角洲沉积
2.9 重建沉积环境的意义(讨论)
地层学:解读地质时间的原理与方法
课时目标:地层学的基本概念和定律;地层划分和地层对比的概念;地层划分和对比的方法;地层单位和地层系统;层型的概念和类别;地层单位之间的关系;地质年代表
3.1 什么是地层学
3.2 地层学基本定律(一)
3.3 地层学基本定律(二)
3.4 地层接触关系类型
3.5 海进与海退
3.6 地层的形成方式
3.7 地层的划分与对比
3.8 岩石地层单位
3.9 年代地层单位
3.10 生物地层单位
3.11 地层单位之间的关系
3.12 层型与地质年代表
3.13 地层学研究的目的(讨论)
大地构造学:再造地球构造史的原理与方法
课时目标:大地构造学的基本概念及分析方法;地槽和地台的概念,板块构造和热点-地幔柱概要,地槽旋回与威尔逊旋回;古板块重建的方法和识别标志;构造旋回和构造阶段;中国和世界大地构造分区和板块构造格局
4.1 地槽-地台的概念
4.2 板块的概念、动力机制和边界类型
4.3 板块学说的时空模型
4.4 岩石大地构造-蛇绿岩套
4.5 混杂堆积与复理石
4.6 超高压变质带和火成岩组合
4.7 恢复古板块的方法
4.8 大地构造分区和演化阶段
4.9 槽台学说与板块构造理论(讨论)
前寒武纪(冥古宙、太古宙和元古宙)的地史
课时目标:前寒武纪的时限和内部划分,前寒武纪地史特征概述;地球、大气、水和生命的起源,前寒武纪的化石记录与生物界;中国古大陆原型的形成;元古宙后期中国古板块格局和概要特征;埃伊迪卡拉纪/震旦纪的古地理和古构造;前寒武纪Rodinia大陆的形成和分裂;前寒武纪的矿产资源
5.1 地球圈层的起源和演化
5.2 前寒武纪的生物界
5.3 华北前寒武纪地史
5.4 天津蓟县前寒武纪剖面
5.5 华南前寒武纪地史
5.6 我国前寒武纪地史演化的特点(讨论)
早古生代的地史
课时目标:早古生代的内部划分、时限、命名和概要特征;早古生代的化石记录和生物界(海生无脊椎动物大发展),寒武纪生物大爆发和早古生代的重要生物环境事件(O-S事件等)和生物古地理分区;早古生代全球和中国板块构造轮廓;寒武纪、奥陶纪和志留纪扬子板块、华夏板块和华北-塔里木板块及其大陆边缘地层、沉积相和古地理特征;早古生代的矿产资源
6.1 早古生代概况
6.2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及奥陶纪生物大辐射
6.3 早古生代代表性化石
6.4 中国东部的寒武系
6.5 中国东部的奥陶系
6.6 中国东部的志留系
6.7 我国早古生代的地史演化(讨论)
晚古生代的地史
课时目标:晚古生代的内部划分、时限、命名和概要特征;晚古生代的化石记录和生物界,晚古生代的重要生物环境事件,如F-F事件和P-T事件,动、植物的登陆事件,最早森林和昆虫的出现等,晚古生代的生物古地理分区;晚古生代全球和中国板块构造轮廓和联合大陆(Pangea)的形成;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华南板块和华北-塔里木板块及其大陆边缘地层、沉积相和古地理特征;晚古生代的矿产资源
7.1 晚古生代地史概况
7.2 古生代鱼类的演化
7.3 晚古生代两栖动物起源
7.4 晚古生代爬行动物起源和演化
7.5 晚古生代蕨类植物演化
7.6 裸子植物和古植物分区
7.7 节肢动物和古昆虫类的演化
7.8 晚古生代海生无脊椎动物演化特征
7.9 中国东部的泥盆系
7.10 中国东部的石炭系
7.11 中国东部的二叠系
7.12 陆生四足动物演化特点(讨论)
中生代的地史
课时目标:中生代的内部划分、时限、命名和概要特征;中生代的化石记录和生物界,热河生物群与爬行动物向鸟类的演化,中生代的重要生物环境事件,如T-J事件和K-E事件等,中生代的生物古地理分区;联合大陆的分裂和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的形成;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华南板块和华北板块的演化以及欧亚板块的形成;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与中国大型能源盆地和东高西低地貌格局的形成和演化;中生代的气候和矿产资源
8.1 中生代概况
8.2 中生代的植物界
8.3 中生代的无脊椎动物和灭绝事件
8.4 恐龙的命名和分类
8.5 恐龙中的明星——蜥臀类恐龙
8.6 恐龙中的明星——兽脚类恐龙
8.7 恐龙中的明星——鸟臀类恐龙
8.8 恐龙的演化与灭绝
8.9 从恐龙到鸟的演化
8.10 中国的三叠系
8.11 中国的侏罗系-白垩系
8.12 中生代板块构造概要
8.13 恐龙是否灭绝了?(讨论)
8.14 我国东部三叠系与二叠系的比较(讨论)
新生代的地史
课时目标:新生代的内部划分、时限、命名和概要特征;新生代的化石记录和生物界,人类的起源和演化;中生代的重要生物环境事件,如冰川事件等;古近纪、新近纪和第四纪中国古大陆的地层、沉积类型和古地理;新生代板块构造概要,青藏高原隆升及其环境效应
9.1 新生代的特征和划分
9.2 新生代的生物界
9.3 新生代的古地理和古构造
9.4 新生代的地史演化特征(讨论)
结束语
课时目标:生物史、沉积史和构造史发展的特征和规律;解读生物史、沉积史和构造史在资料、技术方法和理论模式上的局限性;地史发展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联
10.1 地史演化的特点和规律
10.2 地史演化的问题与展望
10.3 地史演化的问题(讨论)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普通地质学》、《地球系统科学》、《矿物学》、《岩石学》、《古生物学》和《构造地质学》等

证书要求

为积极响应国家低碳环保政策, 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国大学MOOC平台将取消纸质版的认证证书,仅提供电子版的认证证书服务,证书申请方式和流程不变。

 

电子版认证证书支持查询验证,可通过扫描证书上的二维码进行有效性查询,或者访问 https://www.icourse163.org/verify,通过证书编号进行查询。学生可在“个人中心-证书-查看证书”页面自行下载、打印电子版认证证书。

 

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学习和考核,成绩达到课程考核标准的学生(每门课程的考核标准不同,详见课程内的评分标准),具备申请认证证书资格,可在证书申请开放期间(以申请页面显示的时间为准),完成在线付费申请。

 

认证证书申请注意事项:

1.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证证书申请时要求进行实名认证,请保证所提交的实名认证信息真实完整有效。

2. 完成实名认证并支付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并发送电子版认证证书。电子版认证证书生成后不支持退费。


参考资料

1.     刘本培,全秋琦. 地史学教程. 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1-277.

2.     Gong Yi-Ming(龚一鸣摘编). Historical Geology----Trial teaching material of Chinese-English Course for National Geological Education Base of China (内部胶印100本).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2004,1-207.

3.     杜远生,童金南,何卫红,袁爱华. 古生物地史学概论(第三版).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22,1-395.

4.     龚一鸣,殷鸿福,童金南,谢树成. 地球的过去与未来,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23,1-487.

5.     陈建强,王训练等. 地史学简明教程. 北京:地质出版社. 2018,1-324.

6.     蔡熊飞,陈斌,袁爱华,吴丽云,徐冉. 地史学实习指导书.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4,1-104.

7.     Reed Wicander, James S. Monroe, Historical Geology: Evolution of Earth & Life Through Time, 8th Edition. Cengage Learning, 2016, 1-434.

8.     地史学资源共享课,网址:https://www.icourses.cn/coursestatic/course_3299.html

9.     古生物学资源共享课,网址:https://www.icourses.cn/sCourse/course_3297.html

10.  地球的过去与未来视频公开课,网址: https://www.icourses.cn/web/sword/portal/videoDetail?courseId=ff8080813f69e081013f6a1beb990073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8 位授课老师
龚一鸣

龚一鸣

教授,博士生导师

冯庆来

冯庆来

教授

颜佳新

颜佳新

教授

推荐课程

沟通心理学

裴秋宇

157780人参加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CAP

张帼奋

34569人参加

C语言程序设计

翁恺

892930人参加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Python)

车万翔

129352人参加
下载
下载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