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Content=本课程为北京市高校“优质本科课程”、北京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课程由首都体育学院周志雄教授和尹军教授共同授课。本课程介绍体能训练的内容、基本方法和实践策略,帮助学习者学会运用体能训练方法独立开展体能训练的实践。本课程内容前沿、特色鲜明,助力竞技体育体能训练师和科学健身的健康体能训练人才培养。
本课程作为北京体能训练协会体能训练师和健康体能师认证培训课程。
本课程为北京市高校“优质本科课程”、北京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课程由首都体育学院周志雄教授和尹军教授共同授课。本课程介绍体能训练的内容、基本方法和实践策略,帮助学习者学会运用体能训练方法独立开展体能训练的实践。本课程内容前沿、特色鲜明,助力竞技体育体能训练师和科学健身的健康体能训练人才培养。
本课程作为北京体能训练协会体能训练师和健康体能师认证培训课程。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体能是指人体在身体机能保障下表现出来的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能训练是提高运动素质和身体机能水平的实践活动,是通过合理训练计划来提高体能的运动科学实践应用过程。通过科学的体能训练,提高运动素质和运动表现,预防运动损伤,促进身体和心理健康,增强骨骼。
《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是一门体能训练专业和体育教育专业必修的专业课程之一。本课程讲述体能训练的理论与训练实践操作的方法,主要内容包括体能训练的需求分析、准备活动、影响各项运动素质的因素和训练计划设计、体能测试与评估,以及力量、爆发力、速度、灵敏、平衡、有氧耐力等运动素质的训练方法和手段。
通过本课程学习,初步了解和掌握影响运动素质的因素、体能训练计划制订与实施、体能测试与评估方法等理论知识;通过体能训练实践学习,初步掌握发展体能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初步具备从事体能训练的基本技能。
本课程适合从事体能训练、体育教育、康复训练和科学健身等人群选修学习。
本门课教师团队曾多次服务国家队运动员备战奥运会训练实践,课程的理论和方法来源于训练实践,并在实践中广泛地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授课目标
1.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者理解体能训练的相关理论
2. 掌握发展体能的基本原理、方法及应用;
3. 培养和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从事体能训练工作奠定基础。
课程大纲
体能训练概述
课时目标:理解体能训练的概念,掌握体能训练的发展趋势,掌握体能训练的生物学基础,。
1.1体能的概念和内涵
1.2体能训练概述
1.3体能训练发展概况及趋势
1.4 体能训练的运动解剖学基础
1.5体能训练的生理学基础
1.6体能训练的生物力学机制
第一单元测验
体能训练的需求分析
课时目标:理解运动员需求分析的内容,掌握需求分析中的能量代谢特征、运动项目的生物力学、运动项目中损伤风险分析的方法。
2.1运动员需要分析的内容和能量代谢特征分析
2.2运动项目的生物力学分析
2.3运动项目中损伤风险分析
第二单元测验题
准备活动
课时目标:理解准备活动的作用和常见的错误,掌握科学合理的准备活动设计的方法和练习方法。
3.1 准备活动的作用和常见的错误
3.2 科学合理的准备活动的设计
3.3 准备活动的练习方法
第三单元测验
力量训练
课时目标:理解力量训练的适应性,理解力量训练负荷安排和设计的要素,掌握力量训练手段的选择和设计的方法及训练方法和手段。
4.1力量训练的适应
4.2 制订力量训练计划的要点
4.3力量训练手段的选择和设计
4.4力量训练负荷安排和设计的要素
4.5 力量训练方法和手段
第四单元测验
爆发力训练
课时目标:理解影响爆发力的因素、训练计划的设计,掌握爆发力训练方法和手段。
5.1 影响爆发力的因素
5.2 爆发力训练方法
5.3 爆发力训练计划设计
5.4 爆发力训练方法和手段
速度素质训练
课时目标:理解影响速度的因素和短跑技术分析的方法,掌握 速度训练方法和手段。
6.1 影响速度的因素
6.2 短跑技术分析
6.3 速度训练方法和手段
灵敏素质训练
课时目标:理解灵敏素质训练的基本理论,掌握灵敏训练方法和手段,以及多方向移动和灵敏素质的教学方法。
7.1 灵敏素质训练
7.2 灵敏训练方法和手段
7.3 多方向移动和灵敏素质的教学
无氧能力训练
课时目标:掌握无氧训练的生理适应性理论,掌握无氧能力训练方法及 无氧的练习手段。
8.1 无氧训练的生理适应
8.2无氧能力训练方法
8.3 无氧的练习手段(学习资料)
有氧耐力训练
课时目标:理解有氧耐力训练的生理学反应与影响有氧能力的训练学因素,掌握有氧耐力训练的方法和手段。
9.1有氧耐力训练的生理学反应
9.2影响有氧能力的训练学因素
9.3有氧耐力训练的方法
9.4 有氧耐力的练习
平衡与稳定性训练
课时目标:掌握制定平衡与稳定性训练计划,掌握躯干与核心部位的稳定性训练、膝关节的稳定性训练、踝关节的稳定性训练方法。
10.1平衡与稳定性训练计划的制订
10.2躯干与核心部位的稳定性训练
10.3膝关节的稳定性训练
10.4踝关节的稳定性训练
10.5 平衡训练手段
体能训练计划制订与实施
课时目标:理解和掌握训练分期的基本理论、体能训练计划的类型、训练过程的排序与整合等理论。
11.1训练分期的基本理论
11.2体能训练计划的类型
11.3训练过程的排序与整合
体能测试与评估
课时目标:理解体能测试与评估的意义,掌握体能测试工作的准备和实施方法,以及无氧功测试、有氧能力测试、速度与灵敏测试等方法。
12.1体能测试与评估概述
12.2体能测试工作的准备和实施
12.3体能测试的指标与方法——无氧功测试
12.4体能测试的指标与方法——有氧能力测试
12.5体能测试的指标与方法——速度与灵敏测试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等人体科学的基础理论;
具有一定的运动能力。
参考资料
1. 尹军,袁守龙.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15
2.Jay R.Hoffman 著,周志雄 译. 体能训练设计指南.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6
3.美国国家体能协会,王雄 译.美国国家体能协会力量训练指南(第2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9
4.李丹阳,李春雷,王雄. ACSM体能训练概论.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