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这一文学形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经典地位。姜夔、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是宋代词人中的佼佼者,宋词中不乏《扬州慢》、《青玉案》、《苏幕遮》等思想性艺术性很强的宋词名篇,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坚持把中华民族文化复兴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是本课程的一大宗旨。本课程通过阐扬文学精华,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借此能在中职学子中厚植家国意识和人文情怀,促进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中职宋词赏析之“思”情画“意”》是一门文学文化通识课。不少中职学生对宋词很感兴趣,但却很少系统了解与听赏。该课程面向中职一年级、二年级学生,是基于语文诵读赏析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新课程,细品宋词的各种”思”情——男女相思、家国之思、个人忧思,涉及到的内容有柳永的《凤栖梧》、《雨霖铃》、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苏轼的《江城子》、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姜夔《扬州慢》、晏殊《破阵子》、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李清照《声声慢》,本课程从词人、词派、词法、词情与词意等方面深入宋词经典,注重经典性和知识性、趣味性的结合,兼备理论思考和实践启发。
(1)以讲授与诵读相结合的方式回味经典;
(2)对作品深入分析,提高学生审美、评判能力。
本课程10个章节,每个章节3讲,讲授30讲。每周两讲。每讲由“微课视频”、“讨论对话”、“自主探索”、“练习思考”四个部分构成。微课视频为课程核心部分,讨论对话是课程的多元互动部分,自主探索和练习思考为课程实践部分。
课程视频:每一讲设立一个专题,其课程视频按照知识点拆分为多个相对独立的视频段落,每段视频约10分钟左右。
讨论对话:安排在每一主题的讲授之后,由教师与学生开展对话,重在课程内容的延伸和拓展,帮助学生加深感受,促进独立思考。
自主探索:主要在慕课讨论区进行,鼓励学生们在讨论区展开自己的思辨和对问题的探索,互相帮助,共同提高。教师尽量全面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练习思考:属于过程训练的实践范畴,以在线练习为主,需要学生登录网站选择相应的题目完成作业,目的是对于教学过程的强化与检验,也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练习题完成后,方可进入下一主题的学习。
期末考试通过网站完成,届时会提供多道题目,并要求同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后三周为复习考试周。成绩为三级计分制:优秀(85-100分)、合格(60-84分)、不合格(59分以下)。
对古典诗词诵读与赏析有一定的兴趣。
1、唐圭璋《全宋词》,中华书局。
2、吴熊和《唐宋词通论》,浙江古籍出版社。
3、诸葛忆兵《宋词入门》,凤凰出版社。
4、王兆鹏《宋词研究入门》,凤凰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