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Content=“中国地理”是地理科学专业基础入门课程之一。依托国家和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地理慕课以中国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为主线,探讨中国以及各分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揭示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互动关系和作用机制。让我们通过中国地理的学习,探索中国、爱上地理。
本课程被认定为上海高校一流本科课程(优质在线课程,2020)和上海高校市级重点课程(线上课程,2020)。
“中国地理”是地理科学专业基础入门课程之一。依托国家和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地理慕课以中国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为主线,探讨中国以及各分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揭示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互动关系和作用机制。让我们通过中国地理的学习,探索中国、爱上地理。
本课程被认定为上海高校一流本科课程(优质在线课程,2020)和上海高校市级重点课程(线上课程,2020)。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中国地理是一门以中国为特定区域,并以这一区域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作为研究对象,是中国自然地理和中国人文地理的有机整合,是一门区域性综合学科,也是地理科学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
中国地理慕课课程的特色:
1、体系科学完整:“一切因为在时间中发生,所以有了历史学,一切因为在空间中存在,所以有了地理学”。在空间尺度上,从全球尺度到国家尺度再到区域尺度,由整体到局部,层层剖析中国地理各组成部分,层次清晰,逻辑严密,在时间尺度上,关注长时段的中国地理演变过程及机制;
2、内容具有时效性:尽可能使用最新的资料和数据,大量引用了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体现最新的研究进展,同时紧跟时代脉搏,如增加全球变化、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
3、充分反映学科特色:体现了中国地理的综合性、区域性、实践性特点,反映了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
4、突出理论性:将地理学的理论与中国地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避免将“中国地理”变成纯粹的知识性资料堆砌。
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通过中国地理的学习,持续关注地球表层的各种特征、空间结构以及人类和环境之间的交互关系,将使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快速变化的这个星球和我们深爱着的这片土地。
授课目标
目标1:在知识层面,理解中国区位及其意义,掌握中国地理环境特征与结构,认识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的基本过程,掌握中国地理的区域差异及形成机制,熟悉中国地理前沿理论问题和学科发展动态、方向;
目标2:在能力层面,具备中国区域综合调研、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中国地理的相关专题地图,培养读图、析图和制图的能力;
目标3:在情感和价值观层面,增进对中国基本国情的认识,加深对中国这一伟大国家的认同和依恋。
课程大纲
世界版图中的中国
2.1 中国的地理区位
2.2 中国的国土疆界及地理基础
2.3 全球变暖对中国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
2.4 全球化、新国际劳动分工与全球城市的崛起
2.5 全球产业转移与中国世界工厂的形成
【专栏】地理学家——竺可桢
第2周测试
中国自然地理(上)
3.1 中国的地貌特征与地貌类型
3.2 中国的地质构造基础
3.3 中国主要的矿产资源
3.4 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及形成因素
3.5 水热结构特征
3.6 几种重要天气
【专栏】地理学家——黄秉维
第3周测试
中国自然地理(下)
4.1 中国水资源的特点及评价
4.2 中国的河流与主要流域
4.3 中国的海洋
4.4 水体、大气、土壤与环境污染
4.5 自然地理区划理论
4.6 传统中国自然区划方案
4.7 生态地理区划研究
【专栏】地理学家——李吉均
第4周测试
中国经济地理(上)
5.1 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经济地理
5.2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地理变迁
5.3 中国第一产业的发展概况
5.4 中国第一产业的空间布局
5.5 农林牧渔业空间布局
5.6 中国第二产业发展概况
【专栏】地理学家——吴传钧
第5单元测试
中国经济地理(下)
6.1 汽车产业空间集聚
6.2 高技术产业空间布局
6.3 高技术服务业发展与布局
6.4 金融业发展与布局
6.5 中国开发区发展与空间布局
6.6 自贸区空间布局
【专栏】地理学家——陆大道
第6单元测试
中国社会文化现象的空间分异(上)
7.1 中国人口的空间分布格局
7.2 中国的人口迁移
7.3 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
7.4 中国的城市群
【专栏】地理学家——胡焕庸
第7单元测试
中国社会文化现象的空间分异(下)
8.1 中国文化地理分区
8.2 中国的方言
8.3 中国的饮食习惯差异
8.4 中国各地民居的差异
【专栏】地理学家——李旭旦
第8单元测试
中国地域结构
9.1 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
9.2 南北经济发展的差异
9.3 一带一路与双向开放
9.4 南北分界线
9.5 农牧交错带
9.6 山川形便与犬牙交错
9.7 河西走廊、辽西走廊与民族迁徙、文化交流
【专栏】地理学家——谭其骧
第9单元测试题
中国区域地理(上)
10.1 中国海洋地带
10.2 中国海洋资源承载力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
10.3 海洋牧场与中国的“蓝色粮仓”
10.4 东北地区各经济地域发展特点及东北振兴战略
10.5 华北地区区位、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
【专栏】地理学家——任美锷
第10单元测试题
中国区域地理(中)
11.1 定都北京的政治地理考量
11.2 京津冀协同发展
11.3 华中地区的地理区位特点
11.4 长江经济带
11.5 华南区的区位优势
11.6 粤港澳大湾区战略
【专栏】地理学家——侯仁之
第11单元测试题
中国区域地理(下)
12.1 西北:荒漠中的江南
12.2 西北水三线的空间格局
12.3 黄土高原与中华文明的诞生、延续
12.4 西南喀斯特地貌与脱贫攻坚战
12.5 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
12.6 从第三极到泛第三极
12.7 西藏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专栏】地理学家——施雅风
第12单元测试题
展开全部
参考资料
1、教材:
王静爱主编:《中国地理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参考书目与文献:
《中国地理》(第二版),吕拉昌主编,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
《中国地理》,赵济, 王静爱, 朱华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
3、其他学习资源:
《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主编,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
《中国自然地理图集》,刘明光主编,中国地图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地理图集》,王静爱、左伟主编,中国地图出版社,2010年版;
《世界地图集》,周敏主编,中国地图出版社,201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