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C学校专有课程
人文地理学(华东师大人文地理班)
分享
spContent=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表人文事象空间分布、空间过程的科学。适应全球化和人地关系的挑战,其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价值,日益受到关注。依托国家和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慕课以“一横一纵”为主线,重点讲授学科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并积极培养修读者的学习研究兴趣。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课程名称(中文):人文地理学

课程名称(英文):Human Geography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

学分:3

授课对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本科生

授课语言:中文

开课院系:地理科学学院

内容简介:

      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为基础,研究地表人文事象空间分布、空间过程,并预测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其主要研究内容被约翰斯顿概括为“一横一纵”,即在横向上重点研究不同地方之间的关系,纵向上重点研究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本课程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人地关系基本理论以及人类文化、经济、社会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涵盖人文地理学的概念框架、发展历程、研究方法论以及文化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口地理学、聚落地理学、政治地理学、行为地理等相关分支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研究方法和前沿研究问题。由于本课程是学科基础课,没有对已修读课程的要求。

课程设计:

     课程的混合式教学,要求学生主要通过SPOC平台的慕课课程视频完成基本知识点的学习,通过“翻转课堂”的线下教学深化对经典和前沿研究的认识,结合实习教学环节和第二课堂的小组研究性课题,至少获得一次较完整的研究体验,并在社会实践问题的研究中增进对学科价值的认识和家国情怀。本课程对学科经典和前沿理论的教学有助于增进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而实习教学和研究性课题任务则有助于增进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并服务于“五育并举”的育人目标。

授课目标

课程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经典、前沿理论和基本方法

熟悉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景观、文化源地等人文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以及人口转变、胡焕庸线、人口迁移、聚落体系、陆心说、海权论、陆缘说、多极世界模型、心理地图、行为空间、空间行为等人文地理学分支学科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常用研究方法;正确理解环境决定论、或然论、文化决定论、挑战-应战理论、年鉴学派等人地关系理论和文化生态学等其它人文地理学的经典、前沿理论,熟悉学科发展进程;能结合实例,阐释“一横一纵”的学科研究框架,学会发现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人文地理问题,深刻体悟人文地理学作为研究人类家园学问的知识应用前景;熟悉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等我国人文地理学的学术成就及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方面的突出贡献。

能力目标:学会利用相关理论、方法分析人文地理现实问题

掌握文化景观承载的人地关系解析、文化景观的意义解读等人文地理研究的基本方法;学会借助外语和计算机技术,完成案例研讨、野外实习和小组课题研究的文献资料检索和文本分析任务,能模仿他人的研究成果设计研究方案,并进行人文地理现象的统计数据分析;通过参与小组课题研究,学会获取人文地理问题研究的一手信息,能根据现实情况及时优化研究方案;能结合调研成果和各类技术平台,较好地展示研究成果,并能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的研究成果;基于野外实习和课题研究,接受较系统的科学思维和科研方法训练,提升地理实践力和区域认知力。

价值观(情感)目标:提升对人地关系和地方发展问题研究的兴趣和认识水平

结合对学科经典和前沿理论的学习,加深对人地关系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等的认识水平;通过参与课堂研讨、野外实习和实践课题研究,产生对人文地理学问题的研究兴趣和探索精神,增强对新知识、新事物的好奇心和学习能力;结合对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等相关问题的研讨,初步形成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初步具备参与地方发展重大现实问题研究的意识和能力;结合对学科经典和前沿理论的学习,增进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通过参与实习教学和研究性课题,增进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并在此过程中熟悉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等相关理论创新成果和政策,提升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审美情趣和综合价值观,增进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课程目标、专业培养方案与学习任务的关系:

毕业要求

指标点

课程目标

学习任务

知识要求

系统掌握人文地理学和城乡规划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能够利用原理性知识分析、思考城市与区域发展中面临的相关科学问题;了解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相关学科的前沿理论问题、知识应用前景及最新技术手段,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和方向。

系统掌握人文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能够利用人文地理学的原理性知识分析、思考日常生活中的人文地理现象和人文地理学问题;了解人文地理学科的前沿理论问题和学科发展动向;结合我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了解知识应用前景及最新技术手段,了解。

观看SPOC慕课视频

完成SPOC单元测验题

 

熟悉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相关知识以及城乡规划领域的法规、政策及技术规程要求。

熟悉全球和我国的人文地理基础知识,能结合家乡或上海的地理知识,分析相关人文地理现象或问题。

阅读SPOC延伸阅读内容

参与SPOC主题讨论

具备从事本专业领域所需的自然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尤其是地理学、经济学、城乡规划学、资源环境科学以及管理科学等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结合学科发展史和方法论的教学,讲授部分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结合各分支学科教学,引导学生学习文化研究、社会学、经济学等的基础知识。

观看SPOC慕课视频

完成SPOC课后思考题

阅读SPOC延伸阅读内容

技能要求

掌握文献资料整理和数据挖掘的传统与现代技术方法,熟悉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应用、空间计量分析等的基本方法,具备一定的空间数据模拟分析专业技能。

熟悉和掌握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了解学科研究的最新技术手段,能结合课程研究任务,设计调研方案并获取一手信息和文献资料检索信息;能围绕相关研究目标,使用遥感信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学会获取主体的意象地图、时空棱柱体等主观信息,学会编制和评价人文地理学专题地图。

参与实体课堂讨论

完成过程性考核作业

完成小组研究性课题

掌握人文地理学实践问题研究和城乡规划编制等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具备参与地方发展决策咨询与城乡规划编制相关工作的基本技能。

结合课程实习和研究任务,至少获得一次较完整的研究体验,掌握人文地理学实践问题研究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参与野外实习

完成过程性考核作业

完成小组研究性课题

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软件应用和程序开发能力,具有良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备进行国际交流和外文文献阅读的能力。

能借助外语和计算机技术,完成小组课题研究的文献资料检索、整理和文本分析;能结合调研成果和各类技术平台,较好地展示课题研究成果。

参与实体课堂讨论

完成过程性考核作业

完成小组研究性课题

能力要求

接受系统的科学思维和科研方法训练,具备参与人文地理学理论问题创新研究的能力。   

结合第二课堂研究课题,至少获得一次较完整的研究体验,并从中接受较系统的科学思维和科研方法训练。

完成小组研究性课题

具有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具备在全球化背景下参与研究地方发展重大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在政治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等的相关案例研讨中,培养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初步具备参与地方发展重大现实问题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参与SPOC主题讨论

参与实体课堂讨论

完成小组研究性课题

具有较强的地理实践力和区域认知力,具备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解决城乡发展现实问题的能力。

通过野外实习和课题研究,培养地理实践力和区域认知力,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解决地方发展中的地理问题。

参与野外实习

完成过程性考核作业

完成小组研究性课题

素质要求

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身心健康,具有全球视野和家国情怀,政治觉悟高、思想道德品质过硬、心理素质好、团队合作意识强。

结合实习教学和研究性课题,增强学生对相关理论创新成果的认识水平,增进其责任担当和家国情怀,提升其人地和谐相处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

参与野外实习

完成小组研究性课题

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辩证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具备良好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审美情趣,热爱劳动,创新创业意识强,综合素质过硬。

结合对学科经典和前沿理论的教学增进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以实习教学和研究性课题任务为载体,增进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并在此过程中增进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审美情趣和综合素质。

参与SPOC主题讨论

参与实体课堂讨论

阅读SPOC延伸阅读内容

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较强的探索精神,有自觉学习新知识、新事物的意识和能力。 

培养学生对人文地理学问题的研究兴趣和探索精神,增强对新知识、新事物的好奇心和学习能力。

阅读SPOC延伸阅读内容

参与SPOC主题讨论

参与实体课堂讨论

 


各单元教学目标:


章节

学习目标

第一单元

知识层面:掌握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概念,深刻理解“一横一纵”的内涵与分析框架;熟悉人文地理学的总体发展历程及各主要流派的研究特点,由此增进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能力层面:深刻领会方法论的内涵和价值,了解人文地理学主要的方法论并能以之为指导,阅读人文地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

素质层面:熟悉新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和实践价值,增进学生对人文地理学科的总体认知和情感。

第二单元

知识层面:掌握人地关系的概念内涵及代表性的人地关系理论;深刻理解人地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独特价值,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念;

能力层面:结合案例研讨,培养人地关系研究中的批判性思维;

素质层面: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相关重要论述,理解人地关系研究的时代价值。

第三单元

知识层面:理解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景观、文化生态学等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深刻认识文化研究和地域文化综合体研究的内涵与价值;结合语言、民俗等重点文化特质的相关知识,理解文化区、文化扩散的机理及实践价值;深刻理解文化景观学派的基本观点。

技能层面:在都市空间实习活动中开展相关调研,完成实习任务。

能力层面:能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人文地理现象,分析地域文化的特点认知及形成机理,由此增进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熟悉新文化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特点,能借鉴新文化地理学理论阅读城市研究的相关文献。

第四单元

知识层面:深刻认识作物驯化的机理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理解农业发展对人类社会进步和地域差异的影响;掌握工业革命所需的基本条件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认知工业革命扩散的空间过程及其对当代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理解技术进步和制度环境变化对当代经济活动空间格局形成和演变的影响;

能力层面:科学解读全球化时代经济活动空间格局的特征及演变趋势。

第五单元

知识层面:了解相关核心概念及理论,理解人口转变模式、人口空间分布规律以及人口迁移的机理;理解聚落形成的条件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掌握乡村聚落的特点以及聚落选址、扩张和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性问题;了解城市化的内涵以及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化空间格局;理解世界城市、全球城市的特点及价值;了解政治地理学的研究主题,理解地理环境对全球政治格局的可能影响,掌握经典的地缘政治理论。

第六单元

知识层面:掌握地理物象、行为空间、时间地理学等行为地理学的基本概念;深刻理解行为地理研究的特色价值;理解人类空间行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技能层面:学会采集、分析心理地图、时空棱柱体,能就不同主体之间的空间行为进行比较分析;

能力层面:能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人文地理问题,基于行为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框架设计并实施课题研究方案。



学习目标与课程活动、学业评价之间的关系

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观看微课视频

参与线上讨论

SPOC在线测试

实体课堂参与

过程性作业

小组研讨任务

研究性课题

期末

考试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课程目标4

 

 


显示全部
成绩 要求

载体

学习要求

考核方式

占比

线上

1. SPOC慕课知识点学习

观看视频时长、“慕课堂”随堂测验情况

6%

线上

2. 参与线上主题讨论

SPOC“课堂讨论区”回复的数量和质量

6%

线上

3.完成在线单元测试题

SPOC各单元测验题得分(11次单元测验+期末考试)

6%

线上线下

4.线上提问+线下答疑(在老师答疑区上进行提问,便于老师提前备课)

根据SPOC“教师答疑区”的提问情况和实体课堂的提问与回答情况考核

4%

线上

5.完成过程性考核作业

SPOC平台提交过程性考核作业,考核方式为教师评分或同学互评

20%

线上线下

6.完成小组任务

根据小组课堂交流表现和在SPOC“综合讨论区”推进小组研究性课题情况(如分享文献阅读心得、调研收获和研究结果等进行评价)进行考核。

10%

线下

7.研究性课题汇报

期末进行小组研究性课题成果汇报,根据汇报情况进行考核。

8%

线下

8.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得分

40%

 

课程大纲
预备知识

本课程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基础课程,没有对先修课程或已有知识技能基础的要求。

参考资料

1.本课程使用教材:

《人文地理学及野外实习教程》(第一版),孔翔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



2.其他参考资料:

《Human Geography: Places and Regions in Global Context》(第七版),Paul L. Knox 和Sallie A. Marston编著,Pearson,2014年。

《人文地理学方法》(第一版),斯图尔特·艾肯特,吉尔·瓦伦丁编著,商务印书馆,2016年。

《The Wiley-Blackwell Companion to Human Geography》(第一版),John A. Agnew & James S. Duncan编著,The Wiley-Blackwell,2011年。

《人文地理概论》(第一版),金其铭、张小林、董新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人文地理:文化,社会与空间》(第一版),H.J.德伯里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

《地理学与地理学家》(第一版),约翰斯顿编著(唐晓峰等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

《地方特性发掘方法》(第一版),周尚意,孔翔等编著,科学出版社,2016年。

《地方认同、文化传承与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孔翔编著,科学出版社,2016年。


以上教材和参考资料均可在正版书店中购买得到。


常见问题

学习者需要遵守以下学习规则:

(1)在规定时间内认真完成线上和线下的学习任务,积极参与线上和线下的课堂讨论,主动提出对课程学习的疑问和建议;

(2)不得在线上讨论区发布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违背党中央精神和道德伦理的言论;

(3)未经教师同意不得通过非法途径下载、盗录、转发课程视频和讲义等资料,不得将学习账号出售他人,不得通过非法手段进入课程后台修改成绩,一经发现按作弊论处;


课程设计的科学依据与特色:

《人文地理学》课程设计注重思维与前沿导向,体现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前沿,结合思政元素和科研研究案例素材开展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研究兴趣,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课题研讨和第二课堂的研究性课题,获得完整的研究体验;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课程设计上积极探索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利用课程所学探索现实问题的能力,提升课程的“两性一度”,鼓励学生在校园周边进行实地调研并自主开展研究性课题的经验,还建立了系统的、完善的课程野外实践教学基地和实习路线等;通过沉浸式直播平台,促进东西部学生的朋辈交流,在“合作学习”中共同进步,让学生能够关注到西部地理环境中呈现的人地关系现象,扩大学生视野,提升人文地理知识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