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

中国大学MOOC,为你提供一流的大学教育

hi,小mooc
SPOC学校专有课程
耕作学——农业生态转型的理论与实践
第1次开课
开课时间: 2020年02月16日 ~ 2020年05月30日
学时安排: 3-5小时每周
当前开课已结束 已有 100 人参加
老师已关闭该学期,无法查看
spContent=疫情无情,推迟开学;教学有情,“宅”家学习。春耕农时不等人,助力乡村振兴,从“农”开始、从“耕”开始、从我开始。中国的农业创造了世界奇迹,耕作学埋藏着农业宝库的金钥匙,肩负着如何让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业生态转型的历史使命。让我们一起开启《耕作学—农业生态转型的理论与实践》之旅。
疫情无情,推迟开学;教学有情,“宅”家学习。春耕农时不等人,助力乡村振兴,从“农”开始、从“耕”开始、从我开始。中国的农业创造了世界奇迹,耕作学埋藏着农业宝库的金钥匙,肩负着如何让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业生态转型的历史使命。让我们一起开启《耕作学—农业生态转型的理论与实践》之旅。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本课程入选2018年福建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闽教高【2018】26号)、2019年福建省精品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闽教高【2019】20号) 、2019年全国生态文明信息化教学成果A级成果,通过全国首批FD-QM高等教育在线课程质量标准认证(课程编号:201906011)。

       耕作学是农业科学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耕作学—农业生态转型的理论与实践》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基础理论、技术与管理体系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课程贯穿着用、养结合这根红线,它不仅在微观层面上具有作物生产的综合管理技术指导作用,而且在宏观层面上具备农业生产的布局、规划、调控与决策等功能。新时代,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朝着“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发展目标,让我们一起汲取传统农耕的精华,顺天时、量地利、谋人和,创新耕作制度,开启《耕作学—农业生态转型的理论与实践》之旅。

                                                        

学习单元

 

章 节

名 称

教学内容

线上

备注

1

绪论

短视频1+3个;学习资料

进阶测试;主题讨论  

如有特殊情况或没条件完成学习任务的同学请联系教学团队,我们一起寻求解决方案。

1.   各学习单元的学习内容包括视频学习、学习资料、进阶测试、研讨交流;

2.   课程学习以视频为主,每单元有3~6个短视频依次放在每个单元中,每个视频均可独立打开,并可自由选择播放速度;

3.   学习资料,包括课程相关的PPT以及其他拓展学习资料;

4.   每个学习单元一次进阶测评,均为客观题,可重复做3次,计最高成绩;

5.   课程设有专门的讨论区,欢迎并希望大家踊跃交流探讨提问,我们会安排老师和助教与大家互动。对于积极参与的同学,我们也将给予域外加分的奖励

6.   按计划开展课程学习,我们发公告及单元任务清单以提醒和鼓励。

2

作物布局   上

短视频5个;学习资料

进阶测试;主题讨论

3

作物布局   下

短视频5个;学习资料

进阶测试;主题讨论

4

种植熟制

短视频6个;学习资料

进阶测试;主题讨论

5

间混套作

短视频6个;学习资料

进阶测试;主题讨论

6

连作与轮作   上

短视频6个;学习资料

进阶测试;主题讨论

7

连作与轮作   下

短视频5个;学习资料

进阶测试;主题讨论

8

土壤耕作

短视频5个;学习资料

进阶测试;主题讨论

9

耕地培肥与保护

短视频3个;学习资料

进阶测试;主题讨论

10

专题与拓展

短视频5个;学习资料

进阶测试;主题讨论

 

复习

考试

结课   【寄语】

配合完成问卷和评价;

完成成绩审核评估、提交。

集中答疑:课程讨论区、课程QQ群、教学班QQ群

时      间:周一下午14:30~16:00,周三晚上19:30~21:00


显示全部
授课目标

课程融知识学习、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于一体,按照“筑牢基础、提高技能、拓展视野、关注前沿”的原则组织课程内容,通过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达成如下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耕作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叙述耕作制度的基本内容与技术体系,因地制宜地灵活运用耕作制度各单项技术及合理的配套组合技术;关注国内外耕作学研究最新成果,评析研究成果的科学性与创新性。

       能力目标:探究各项技术体系的效益原理、总结其技术要点、分析其应用条件,归纳组织农业生产、制定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统筹兼顾、综合协调地制定包括作物结构调整、高效种植方式、农田培肥、保护性耕作等的区域耕作制度的设计与优化方案,培养分析和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服务新时代背景下的农业生态转型,服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目标。

      素质目标:建立农业生产的整体性、全局性和持续性理念,培育“爱农知农为农”的综合素养,树立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的三农情怀,践行生态文明建设,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

课程学习目标由各课程单元、课程活动支撑,详见课件1.1学习导航

成绩 要求

1、完成10个单元测试(占20%),最多可测试3次,取最高分;

2、积极参与课程讨论(占20%),备注计分讨论,另不得复制粘贴他人的回复,积极回应其他学习者,您将能获得特别加分鼓励;

3、完成1次课程作业(占10%),需要进行同伴互评;

4、完成线上期末测试(占50%),只可做1次;

总分在85分以上(含85分)可获得“优秀”,总分在60-84分可获得“合格”。

成绩合格及优秀者可根据实际需要申请认证证书,认证证书收费:100元/人。

课程大纲

第一周 绪论

1.4 从梁家河村口知青井的第一块展板谈起,您是如何理解“耕”在农业上的重要意义?(计分讨论)

1.5 单元导图与学习目标对标

单元测试1

1.1 课程学习导航

1.2 耕作学概述

1.3 耕作制度概述

第二周 作物布局(上)

2.1 作物布局的含义

2.2 作物布局的原则

2.3 作物的生态适应性

2.4 光照因子与作物布局

2.5 温度因子与作物布局

2.6 晒出您家乡的田野(计分讨论)

2.7 单元导图与学习目标对标

单元测试2

第三周 作物布局(下)

3.1 水分因子与作物布局

3.2 土壤条件与作物布局

3.3 地貌条件与作物布局

3.4 作物布局的设计

3.5 案例:源凤农场—选择南瓜品种 找到精准定位

3.6 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您对作物布局有何见解(计分讨论)

3.7 单元导图与学习目标对标

单元测试3

第四周 种植熟制

4.1 复种的相关概念

4.2 复种的作用与效益原理

4.3 复种的条件

4.4 复种的技术

4.5 休耕的内涵与意义

4.6 轮作休耕的实践

4.7 确保粮食安全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如何理解粮食安全的内涵?(计分讨论)

4.8 单元导图与学习目标对标

单元测试4

第五周 间混套作

5.1 间混套作的相关概念

5.2 间混套作的意义与发展

5.3 间混套作的效益原理1

5.4 间混套作的效益原理2

5.5 间混套作的技术

5.6 间混套作的主要类型

5.7 如何进行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重建?(计分讨论)

5.8 单元导图与学习目标对标

单元测试5

第六周 连作与轮作(上)

6.1 连作轮作相关概念

6.2 作物的连作响应1

6.3 案例:作物的连作响应2

6.4 连作障碍的成因与危害

6.5 连作的应用与连作障碍的消减技术1

6.6 连作障碍的消减技术2

6.7 交流分享学习心得(计分讨论)

6.8 单元导图与学习目标对标

单元测试6

第七周 连作与轮作(下)

7.1 轮作的作用

7.2 轮作的类型

7.3 作物的茬口特性及其评价

7.4 作物的茬口特性在轮作中的应用

7.5 生产上如何合理应用连作与轮作?(计分讨论)

7.6 单元导图与学习目标对标

单元测试7

第八周 土壤耕作

8.1 土壤耕作的技术原则

8.2 土壤耕作措施——基本耕作措施

8.3 土壤耕作措施——表土耕作措施

8.4 保护性耕作

8.5 如何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防治荒漠化?(计分讨论)

8.6 案例-菌草生绿又生金

8.7 单元导图与学习目标对标

单元测试8

第九周 耕地培肥与保护

9.1 农田培肥

9.2 农田灌溉

9.3 农田保护

9.4 土壤在粮食安全和基本生态系统功能方面起了什么作用?(计分讨论)

9.5 “Beat Plastic Pollution(塑战速决)”,在农业生产上我们如何保护农田,对抗塑料污染问题?(计分讨论)

9.6 单元导图与学习目标对标

单元测试9

第十周 专题与拓展

10.1 甘蔗布局及糖业发展概况1

10.2 甘蔗布局及糖业发展概况2

10.3 主要麻类作物布局

10.4 农业生态转型背景下中国耕作制度的思考

10.5 拓展《精密耕耘》

10.6 耕作学对推动农业生态转型起哪些作用?(计分讨论)

10.7 单元导图与学习目标对标

实践花絮

课程寄语

单元测试10

单元作业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1. 面向所有对本课程感兴趣,具有中学生物学基础的学习者。不需要您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只需要您有一颗爱农、知农、为农的心!

2. 相关课程学习链接

农业气象学: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FAFU-1003458003

生态学: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FAFU-1002041002

土壤学: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HZAU-1003257004

作物栽培学: 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YZU-1001755365

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NWSUAF-1003594006                    

3. 为保证课程学习,您需要保证顺畅的网络连接,掌握基本的办公软件应用能力(比如视频播放和下载、文档下载、使用电子邮件、创建和提交文档、下载和安装软件等),平台的功能设置非常人性化,相信您一定能很快熟悉这些应用。

参考资料

耕作学(第二版),曹敏建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农作学(第二版),李军主编,科学出版社,2016

高级耕作学,王建林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3

耕作学,龚振平,马春梅主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3

农作学,刘巽浩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

耕作学,刘巽浩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间套作体系豆科作物固氮生态学原理与应用,李隆编著,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3

农业生物多样性利用的原理与技术,骆世明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中国保护性耕作制,高旺盛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

中国耕作制度70年,王宏广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各课程单元拓展学习资料目录详见课件1.1学习导航中的学习资料。

常见问题

Q:本课程是否提供课程讲义?

A:为便于同学们更好地学习,我们向大家提供完整的课程讲义(每单元与视频同时发布,且可下载)。也请同学们尊重本课程团队的知识版权,讲义不得用于学习以外的其他目的。


Q:本课程教学团队联系方式?

A:在课程讨论区留言,教学团队成员会及时给您回复;课程学习交流QQ群:234332704;课程负责人邮箱:dongmeifj@163.com。

 

Q:如何才能获得本课程的证书?

A:学习在线视频,积极参与课程讨论,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自测及期末考核;综合成绩达到60分至84分者可申请获得合格证书,达到85分及以上者可申请获得优秀证书。如需获得认证证书,请在课程结束后的按平台规定提出申请。

源课程

该SPOC课程部分内容来自以上源课程,在源基础上老师进一步增加了新的课程内容

福建农林大学
4 位授课老师
陈冬梅

陈冬梅

教授

何水林

何水林

教授

高三基

高三基

研究员

下载
下载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