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

中国大学MOOC,为你提供一流的大学教育

hi,小mooc
SPOC学校专有课程
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
第5次开课
开课时间: 2025年02月14日 ~ 2025年06月30日
学时安排: 10-15小时每周
进行至第12周,共20周 已有 423 人参加
立即参加
spContent=《临床免疫学与检验》是研究免疫学技术及其在医学领域中应用的一门学科,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以李金明,刘辉主编的《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教材基本内容为蓝本,主要介绍免疫学基础理论与免疫学技术,并用于研究疾病的免疫病理机制、诊断与鉴别诊断,评价治疗效果和判断预后。
《临床免疫学与检验》是研究免疫学技术及其在医学领域中应用的一门学科,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以李金明,刘辉主编的《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教材基本内容为蓝本,主要介绍免疫学基础理论与免疫学技术,并用于研究疾病的免疫病理机制、诊断与鉴别诊断,评价治疗效果和判断预后。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是研究免疫学技术及其在医学领域中应用的一门学科,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本课程主要介绍免疫学基础理论与免疫学技术,并用于研究疾病的免疫病理机制、诊断与鉴别诊断,评价治疗效果和判断预后。基本内容包括:抗原抗体反应、免疫凝集试验、免疫沉淀试验、免疫电泳技术、抗血清的制备技术、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免疫荧光技术、酶标记免疫技术、免疫组化技术、放射免疫技术、生物素—亲合素系统在免疫标记技术中的应用、化学发光免疫技术、金标记技术、免疫细胞标志和功能检测技术,同时本课程还将介绍临床重要的与免疫异常相关的疾病如超敏反应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增殖性疾病及免疫缺陷病、肿瘤及移植排斥反应发生的免疫学原理、免疫诊断及防治的基本原则。

授课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一般免疫学研究及检验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和进展,并在此基础上熟悉临床免疫检验方法的设计、应用和实践。将免疫学基础理论与免疫学技术相结合,用于研究临床疾病的免疫病理机制、诊断、评估疗效和判断预后。并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以及开展科学研究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教学要求分为掌握内容、熟悉内容和了解内容。掌握内容是指学生必须掌握的有关知识,同时会联系实际加以灵活运用。熟悉内容要求学生对其内容清楚明确。了解内容要求学生有一般性认识,供有余力的学生深入学习参考。

成绩 要求
  1. 学生须完成课程教学单元内容学习(包括视频和每周测验),其中每周测验和视频各占总评成绩的20%;
  2. 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60%;
  3. 积极参与讨论的学员视发帖质量给与加分。
课程大纲
概论
课时目标:1.目的要求: 掌握免疫学、临床免疫学的概念,免疫应答的类型与免疫系统的功能;熟悉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学的分支和免疫学检验的内容;了解免疫学技术发展简史,免疫学检验发展的现状。 2.学时分配:讲授1学时,自学1学时。3.教学重点: 免疫应答的类型、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细胞与免疫分子的类型及功能。4.教学难点:免疫细胞、免疫球蛋白、CD抗原的类型及功能
5.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免疫学基础简介
一、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
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和免疫辅助细胞
三、免疫分子:免疫球蛋白、补体系统、细胞因子、细胞黏附分子和人类白细胞分化抗原
四、免疫与免疫应答: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斥抗原型异物的一种生理功能。免疫应答分为识别阶段、活化阶段和效应阶段
第二节 临床免疫学简介
一、免疫病理与免疫性疾病
二、感染免疫
三、移植免疫
四、肿瘤免疫
第三节 免疫学技术的发展与临床免疫检验
一、免疫学技术的发展历程
二、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与临床免疫检验
抗原和抗体及其结合反应
课时目标:1.目的要求: 掌握抗原抗体反应原理与特点,抗原抗体反应的带现象、前带、后带概念;熟悉抗原抗体反应的影响因素和基本类型;了解亲和力、亲和性的概念。2.学时分配:讲授2学时,自学2学时。3.教学重点: 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4.教学难点:抗原抗体反应的比例性
5.教学内容:
第一节 抗原
一、抗原的特性: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
二、用于免疫测定的抗原分类:天然抗原、合成多肽抗原和基因重组抗原
第二节 抗体
一、抗体的特性:特异性、多样性和免疫原性
二、用于免疫测定的抗体分类: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和基因工程抗体
三、抗体产生的规律: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
第三节 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的原理
一、抗原抗体结合力:静电引力、范德华引力、氢键和疏水作用力
二、抗原抗体结合的亲和力和亲合力
三、液相中抗原抗体的结合反应
四、固相表面抗原抗体的结合反应:抗原抗体接合反应时间、反应体积、解离速度、固相化抗原或抗体的构象
第四节 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的特点
一、特异性
二、可逆性
三、比例性
四、阶段性
第五节 影响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的因素
一、抗原抗体本身因素:抗原因素、抗体因素及抗原抗体的比例
二、反应基质因素
三、实验环境因素:电解质、酸碱度及温度
抗体制备
课时目标:1.目的要求: 掌握免疫原、抗血清、多克隆抗体的概念,掌握动物选择、免疫方法、动物采血、抗血清的纯化和鉴定及保存方法,掌握单克隆抗体及基因工程抗体的概念;熟悉免疫佐剂的概念、种类和作用机制,熟悉细胞破碎、可溶性抗原的提取、纯化及鉴定方法,熟悉杂交瘤技术的基本原理及HAT培养基的筛选机制,熟悉单克隆抗体在医学中的应用;了解人工结合抗原、人工合成抗原的制备,常用载体的类型、半抗原与载体的连接方法、半抗原性免疫原的鉴定,了解基因工程抗体的类型。2.学时分配:讲授3学时,自学2学时。3.教学重点: 免疫原、抗血清、多克隆抗体的概念,动物免疫方法、抗血清的纯化和鉴定。4.教学难点:半抗原与载体的连接方法、半抗原性免疫原的鉴定,杂交瘤技术基本原理及HAT培养基的筛选机制,基因工程抗体的类型及制备技术。
5.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免疫原的制备
一、颗粒性抗原:人和各种动物细胞抗原、细菌抗原和寄生虫抗原等
二、可溶性抗原:组织和细胞可溶性抗原的粗提、可溶性抗原的纯化、免疫球蛋白片段的制备
三、半抗原:载体的选择、半抗原-载体的连接方法
第二节 免疫佐剂
一、佐剂的种类
二、佐剂的生物学作用
三、佐剂的作用机制
第三节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作用
一、免疫动物的选择:抗原与动物种属之间的关系、动物的个体因素、抗原的性质与动物种类、抗体的用量和要求
二、抗原剂量的选择
三、免疫程序
四、采血方法:颈动脉放血法、静脉采血法、心脏采血法
五、抗血清鉴定及保存:抗体效价和纯度的测定、抗体特异性的鉴定、抗体亲和力的鉴定及抗血清的保存
六、抗体的纯化:IgG类抗体的纯化、特异性抗体的纯化
七、多克隆抗体的特性和应用
第四节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应用
一、杂交瘤技术的基本原理
二、杂交瘤细胞的制备过程:亲本细胞的选择和融合、选择培养基的应用、抗原特异性杂交瘤细胞的筛选
三、单克隆抗体的生产:动物体内诱生法、体外细胞培养法、兔单克隆抗体
四、单克隆抗体纯化
五、单克隆抗体鉴定:抗体效价测定、抗体特异性鉴定、Ig类型鉴定;
六、单克隆抗体的特性:高度特异性、高度均一性、弱凝集反应和不呈现沉淀反应、细胞毒作用较弱、对环境敏感性
七、单克隆抗体的应用:临床检验诊断试剂、蛋白质的纯化、肿瘤的导向治疗、放射免疫现象技术
第五节 基因工程抗体及应用
一、人源化抗体:人-鼠嵌合抗体、CDR植入抗体
二、小分子抗体:抗原结合片段、可变区片段和单链抗体、重链抗体
三、双特异抗体:双特意抗体分子的构建、双特异抗体的应用
四、抗体融合蛋白:含Fab段或Fv的抗体融合蛋白、含Fc的抗体融合蛋白
五、噬菌体抗体库技术:天然抗体库、免疫抗体库、合成抗体库
六、重组多克隆抗体:人抗体库的构建与筛选、位点特异性整合技术、制备流程
七、基因工程抗体的应用:用于肿瘤的治疗、肿瘤的影像分析、抗感染作用、细胞内抗体、用于临床诊断
标记物及其与抗原抗体的结合物制备
课时目标:1.目的要求: 掌握免疫学检验技术临床常用的标记物种类及其特性;熟悉临床常用的标记物与抗原或抗体结合物的制备方法;了解免疫学检验技术常用的交联剂及特性。2.学时分配:穿插于荧光免疫试验、酶免疫试验、化学发光免疫试验相应章节中讲授。3.教学重点: 免疫学检验技术临床常用的标记物种类及其特性。4.教学难点:临床常用的标记物与抗原或抗体结合物的制备方法。
5.教学内容:
第一节 标记物的种类及特性
一、放射性核素
二、荧光物质
三、酶和酶作用底物
四、化学发光剂
五、量子点
六、胶体金
第二节 常用的交联剂及特性
一、均一的双功能交联剂
二、非均一的双功能交联剂
第三节 放射性核素与抗原抗体的结合物制备
一、基本方法
二、放射性核素标记结合物的纯化
三、放射性核素标记结合物的鉴定
四、放射性核素标记结合物的保存
第四节 荧光素与抗原抗体的结合物制备
一、基本方法
二、荧光素标记结合物的纯化
三、荧光素标记结合物的鉴定
四、荧光素标记结合物的保存
第五节 酶与抗原抗体的结合物制备
一、基本方法
二、酶标记结合物的纯化
三、酶标记结合物的鉴定
四、酶标记结合物的保存
第六节 化学发光剂与抗原抗体的结合物制备
一、基本方法
二、酶标记结合物的纯化
三、酶标记结合物的鉴定
四、酶标记结合物的保存
第七节 稀土离子与抗原抗体的结合物制备
一、基本方法
二、稀土离子标记结合物的纯化、鉴定及保存
第八节 量子点与抗原抗体的结合物制备
一、基本方法
二、量子点标记结合物的纯化
三、量子点标记结合物的鉴定
四、量子点标记结合物的保存
第九节 胶体金与抗原抗体的结合物制备
一、基本方法
二、胶体金标记结合物的纯化
三、胶体金标记结合物的鉴定
四、胶体金标记结合物的保存
免疫凝集试验
课时目标:1.目的要求: 掌握凝集反应原理;熟悉凝集反应的类型;了解凝集反应的影响因素。2.学时分配:讲授1学时,自学1学时。3.教学重点: 间接凝集反应。4.教学难点:间接免疫凝集抑制试验。
5.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免疫凝集试验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直接免疫凝集试验
一、玻片凝集试验
二、试管凝集试验
第三节 间接免疫凝集试验
一、间接免疫凝集试验的类型:正向间接免疫凝集试验、反向间接免疫凝集试验、间接免疫凝集抑制试验、协同免疫凝集试验
二、间接免疫血凝试验
三、颗粒免疫凝集试验:胶乳颗粒凝集试验、明胶颗粒凝集试验、炭颗粒凝集试验、甲苯胺红颗粒凝集试验
第四节 抗球蛋白红细胞免疫凝集试验
一、直接Coombs试验
二、间接Coombs试验
第五节 自身红细胞凝集试验
第六节 免疫凝集试验的临床应用
一、直接免疫凝集试验的临床应用
二、间接免疫凝集试验的临床应用
第七节 临床常用免疫凝集试验试剂方法特点
一、诊断菌液
二、载体颗粒:红细胞、胶乳、炭粉粒子
三、其他
第八节 影响免疫凝集试验的主要因素
一、抗原因素
二、抗血清因素
三、致敏颗粒试剂
四、血清标本
五、试验条件
免疫沉淀试验
课时目标:1.目的要求: 掌握凝胶内沉淀试验、免疫浊度分析、免疫电泳法的原理;熟悉凝胶内沉淀试验、免疫浊度分析、免疫电泳法的影响因素;了解液相沉淀试验的原理,各种沉淀反应方法的技术要点。2.学时分配:讲授2学时,自学2学时。3.教学重点:免疫浊度测定、免疫电泳、免疫固定电泳。4.教学难点:免疫浊度测定、免疫固定电泳的原理与结果判断。
5.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免疫沉淀试验的基本原理
一、基本原理
二、免疫沉淀试验的分类
三、免疫沉淀试验的特点:阶段性、特异性、抗原性质、抗体的选择
第二节 液相免疫沉淀试验
一、絮状免疫沉淀试验:抗原稀释法、抗体稀释法、方阵滴定法
二、免疫浊度测定:透射免疫比浊试验、散射免疫比浊试验、胶乳增强免疫浊度测定
第三节 凝胶内免疫沉淀试验
一、单向免疫扩散试验:Mancini曲线、Fahey曲线
二、双向免疫扩散试验
三、免疫电泳技术:对流免疫电泳、火箭免疫电泳、免疫电泳、免疫固定电泳、交叉免疫电泳、自动化免疫电泳
第四节 免疫沉淀试验的临床应用
第五节 临床常用免疫沉淀试验试剂方法特点
第六节 影响免疫沉淀试验的主要因素
放射免疫试验
课时目标:1.目的要求: 掌握放射免疫技术基本类型及原理、常用的放射性核素;熟悉放射免疫分析及免疫放射分析的原理;了解放射性核素标记物的制备、纯化及鉴定。2.学时分配:讲授0学时,自学1学时。3.教学重点:放射免疫分析、免疫放射分析的原理。4.教学难点:放射免疫分析、免疫放射分析的分离技术和数据处理。
5.教学内容:
第一节 放射免疫分析方法
一、分析原理
二、抗原-抗体反应
三、分离技术:聚乙二醇法、双抗体法、双抗体-PEG法
四、放射性测量和数据处理
第二节 免疫放射分析方法
一、分析原理
二、固相吸附分离技术
三、数据处理
第三节 放射免疫分析和免疫放射分析的比较
第四节 放射免疫试验的临床应用
第五节 影响放射免疫试验的关键因素
一、检测试剂:标准品、抗体、标记物
二、操作过程
三、测量仪器
四、曲线拟合
荧光免疫试验
课时目标:1.目的要求: 掌握荧光抗体技术的类型和原理;熟悉荧光免疫技术的特点、常用的荧光物质、荧光免疫测定的方法及原理;了解有关荧光的基本知识、荧光抗体的制备方法。2.学时分配:讲授2学时,自学2学时。3.教学重点:荧光显微镜基本原理、荧光抗体染色、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4.教学难点: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荧光偏振免疫测定。
5.教学内容:
第一节 荧光免疫试验的组成要素
一、荧光及荧光物质基础知识:发射广谱、激光光谱、荧光效率、荧光寿命、荧光淬灭、荧光偏振、荧光物质
二、荧光显微镜
三、荧光素-抗体结合物:抗体要求、荧光素要求
第二节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一、基本原理
二、实验方法
三、注意事项
第三节 流式荧光免疫试验
一、基本原理
二、实验方法
三、方法学评价
第四节 其他与荧光检测相关的免疫试验
一、时间分辨荧光免疫试验:时间分辨、Stokes位移、发射光谱和激发光谱、荧光标记物的相对比活性、信号增强;标记物和标记方法;方法类型
二、荧光偏振免疫试验
第五节 荧光免疫试验的临床应用
一、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二、其他荧光免疫试验
第六节 影响荧光免疫试验的主要因素
一、荧光素-抗体结合物:抗体纯度、抗体特异性、抗体效价、荧光素-抗体结合物的结合比率
二、待检标本:组织标本的制备、细胞标本的制备、细菌标本的制备
三、其他:反应时间和温度、荧光抗体的保存
酶免疫试验
课时目标:1.目的要求: 掌握酶免疫技术的分类,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方法类型和原理;熟悉酶免疫技术中常用的酶及其底物的种类、特性,均相酶免疫分析与异相酶免疫分析的类型;了解酶标记抗原或抗体方法,酶标记物的纯化、鉴定及保存、固相载体的要求与种类。2.学时分配:讲授3学时,自学3学时。3.教学重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类型及反应原理。4.教学难点:均相酶免疫分析反应原理。
5.教学内容:
第一节 酶免疫试验的组成要素
一、固相载体
二、包被抗原或抗体
三、酶结合物
四、酶的显色底物与酶促发光底物
第二节 酶免疫试验的分类
一、均相酶免疫试验:酶放大免疫试验技术、克隆酶供体免疫试验;
二、异相酶免疫试验
第三节 酶免疫吸附试验
一、ELISA的基本原理
二、ELISA的方法建立的基本步骤
三、ELISA的方法类型及反应原理:夹心法、间接法、竞争法和捕获法
第四节 酶联免疫斑点试验
一、基本原理
二、数据处理及结果报告
第五节 发光酶免疫试验
一、基本原理
二、化学发光酶免疫试验:HRP标记的酶促发光反应、ALP标记的酶促发光反应
三、荧光酶免疫试验
第六节 酶免疫试验的临床应用及常用商品试剂的方法特点
一、均相酶免疫试验
二、异相酶免疫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酶联免疫斑点试验、发光酶免疫试验
第七节 影响酶免疫试验的主要因素
一、试剂盒原材料因素:抗原或抗体选择、固相载体及酶结合物;
二、标本因素
三、实验室环境因素
四、操作因素:试剂准备、加标本及反应试剂、温育、洗涤、显色、比色、结果判断
化学发光免疫试验
课时目标:1.目的要求: 掌握发光免疫分析的概念,化学发光免疫技术的类型;熟悉发光的分类,直接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原理和特点;了解化学发光剂的概念、常用标记方法和影响因素。2.学时分配:讲授1学时,自学1学时。3.教学重点:HLA分型方法与应用。4.教学难点:HLA分型方法、排斥反应的发生机制。
5.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发光的分类:光照发光、生物发光、化学发光
二、化学发光产生的条件:直接化学发光、间接化学发光
三、化学发光效率
四、化学发光免疫试验的分类
五、化学发光免疫试验的非均相分离方式:固相分离、过滤分离、珠式分离、磁颗粒分离
第二节 化学发光剂的特性
一、直接化学发光剂
二、电化学发光剂
第三节 化学发光剂免疫试验的类型
一、直接化学发光免疫试验
二、电化学发光免疫试验
三、发光氧通道免疫试验
第四节 化学发光免疫试验的临床应用
第五节 临床常用化学发光免疫试验试剂特点
一、直接化学发光试剂
二、酶促化学发光试剂
三、电化学发光试剂
四、LOCI试剂
第六节 影响化学发光免疫试验的主要因素
一、标本的影响
二、试剂影响
三、其他:温度、pH、金属离子、标本中的防腐剂和抗凝剂等
固相膜免疫分析技术
课时目标:1.目的要求: 掌握固相膜免疫分析技术概念和类型,胶体金免疫技术、胶体金、免疫金的概念;熟悉胶体金免疫技术的主要类型、原理和临床应用,免疫印迹试验的原理和方法学性能评价;了解胶体金特性、胶体金与免疫金制备原理、注意事项以及鉴定和保存。2.学时分配:讲授1学时,自学1学时。3.教学重点:胶体金免疫技术的类型、原理。4.教学难点:免疫印迹试验的原理和方法学性能评价。
5.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常用的固相膜和标记物
二、固相膜的技术要求:孔径、流速、蛋白质结合力、均一性
第二节 免疫层析试验
一、原理
二、测定模式
三、技术要点
第三节 免疫渗滤试验
一、原理
二、测定模式:双抗体夹心法测抗原、间接法测特异性抗体
三、试剂盒组成和技术要点
第四节 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一、原理
二、技术要点:抗原包被、抗原-抗体反应、确定酶结合物最佳稀释度、显色反应
三、方法学评价:吸附蛋白能力强、可同时检测多种抗体等
第五节 免疫印迹试验
一、原理:蛋白免疫印迹试验、重组免疫印迹试验
二、技术要点:抗原印迹与包被、抗原-抗体反应、检测
三、方法学评价:特异性强、吸附蛋白能力强、可同时检测多种抗体、膜条的重复检测应用
第六节 影响固相膜免疫试验的主要因素
一、试剂方面:试剂的选择、试剂的准备
二、标本方面:标本处理、标本保存
三、实验过程:试剂条平衡、温度及反应时间的影响、结果判定
第七节 固相膜免疫分析技术的临床应用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课时目标:1.目的要求: 掌握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定义、种类及技术要点,直接法和间接法酶标记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基本原理;熟悉非标记抗体免疫酶组化染色常见类型及其原理,酶免疫组化染色中的常用的酶及显色底物;了解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中标本的类型及保存。2.学时分配:讲授1学时,自学1学时。3.教学重点: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定义、种类及技术要点。4.教学难点:非标记抗体免疫酶组化染色、免疫标记电镜技术的原理。
5.教学内容:
第一节 酶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一、组织处理
二、酶标记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直接法、间接法
三、非标记抗体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酶桥法、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法、双桥PAP法、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法
四、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中的常用酶及显色底物
第二节 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一、组织处理
二、荧光抗体的标记及染色
第三节 亲和组织化学技术
一、生物素-亲合素法:亲合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技术、桥联亲合素-生物素技术、标记亲合素-生物素技术
二、葡萄球菌蛋白A法
三、凝集素法
四、生物素-链霉素亲合素法:敏感性高、低背景着色、一抗工作浓度低、操作简便
第四节 免疫标记电镜技术
一、免疫标记电镜技术的原理
二、免疫标记电镜技术标本的制备要求
三、常用的免疫标记电镜技术:免疫胶体金染色法、免疫胶体铁细胞化学染色法、酶免疫电镜技术
第五节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临床应用
一、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应用: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细菌和病毒的快速鉴定、寄生虫的检测与研究
二、酶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应用:提高病理诊断的准确性、癌基因蛋白的临床应用、对肿瘤细胞增生程度的评价、发现微小转移灶、在肿瘤分期上的意义、指导肿瘤的治疗
三、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拓展
第六节 影响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主要因素
一、标本的处理
二、抗原的保存与修复:酶消化法、盐酸水解法、微波法、高压锅法、煮沸法
三、抗体的处理与保存
四、免疫组化的结果判断
五、质量控制
流式细胞分析技术
课时目标:1.目的要求: 熟悉流式细胞仪的工作原理及其技术要点;了解流式细胞术在免疫学检查中的应用。2.学时分配:讲授1学时,自学2学时。3.教学重点:流式细胞仪的分析原理。4.教学难点:流式细胞仪的数据显示与分析。
5.教学内容:
第一节 流式细胞仪的分析及分选原理
一、经典流式细胞仪
二、量化成像分析流式细胞仪
三、质谱流式细胞仪
第二节 数据的显示与分析
一、参数
二、散射光的测定:前向散射光、侧向散射光
三、荧光测量:荧光信号测量与放大器、荧光补偿
四、数据显示方式
第三节 流式细胞仪免疫分析的技术要求
一、单细胞免疫标本的制备
二、常用的荧光染料与标记染色
三、基于免疫微球技术的应用
第四节 流式细胞分析的临床应用
一、机体免疫状态的检测: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分析、淋巴细胞功能分析
二、淋巴造血系统分化抗原及白血病免疫分型
三、肿瘤耐药相关蛋白分析
四、艾滋病检测中的应用
五、自身免疫病中的应用
六、移植免疫中的应用:移植前的配型和其他检测、移植后的实验室监测
第五节 影响流式细胞分析的主要因素
一、标本采集和单细胞悬液制备的质量控制
二、荧光染色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三、仪器的质量控制:调整仪器状态至最佳、控制变异系数、正确使用补偿
四、数据采集和分析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临床免疫检验自动化分析
课时目标:1.目的要求: 掌握临床免疫检验自动化分析的概念;熟悉自动化免疫浊度分析系统的方法学类型、原理、检测结果影响因素和临床应用;发光酶免疫分析仪、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仪的检测原理和技术要点;了解免疫检验自动化仪器的方法学评价和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2.学时分配:讲授1学时,自学1学时。3.教学重点:免疫检验自动化免疫散射比浊法。4.教学难点:速率散射比浊法、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检测原理。
5.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免疫浊度测定的自动化分析
一、免疫散射比浊测定的自动化分析:原理、定时散射比浊试验、速率散射比浊试验、方法评价;
二、自动化免疫散射比浊测定的影响因素:抗原抗体比例、抗体的质量、增浊计的使用、伪浊度、入射光光源和波长、校准曲线制备与质量控制
第二节 发光免疫测定的自动化分析
一、吖啶酯标记化学发光测定的自动化分析:抗原抗体结合、洗涤和分离、加入氧化剂、信号检测
二、酶联发光免疫测定的自动化分析: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发光免疫测定、碱性磷酸酶标记发光免疫测定、碱性磷酸酶标记荧光免疫测定的自动化分析
三、电化学发光免疫测定的自动化分析:抗原抗体结合、电化学发光反应、光信号检测、检测完毕
四、发光氧通道免疫测定的自动化分析:分析原理、技术要点
第三节 荧光免疫测定的自动化分析
一、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的自动化分析
二、荧光偏振免疫测定的自动化分析
第四节 酶联免疫测定的自动化分析
第五节 临床免疫检验自动化分析的选择与应用
一、临床免疫检验自动化分析的选择原则:资质要求、性能要求、仪器放置地的设施和环境要求和设备配置、信息要求、实验室检测项目的经济效益因素;
二、临床免疫检验自动化分析的临床应用
免疫细胞标志和功能检测技术
课时目标:1.目的要求: 掌握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概念及其分离方法,T细胞亚群表面标志及功能检测方法;熟悉淋巴细胞的分离、T细胞与B细胞、T细胞亚群的分离,B细胞、NK细胞表面标志的检测,B细胞功能检测;了解抗原提呈细胞表面标志的检测,其他免疫细胞功能检测技术。2.学时分配:讲授4学时,自学2学时。3.教学重点:T细胞表面标志亚群及功能检测方法。4.教学难点:淋巴细胞的分离、T细胞表面标志亚群及功能检测方法。
5.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免疫细胞的分离
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离
二、淋巴细胞的分离
三、T、B细胞和T细胞亚群的分离:磁性微球分离法、荧光激活细胞分选仪分离法
四、不同细胞分离方法的综合评价
第二节 淋巴细胞标志及亚群分类
一、T细胞表面标志及亚群:辅助性T细胞、调节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
二、B细胞表面标志
三、NK细胞表面标志
第三节 抗原提呈细胞的表面标志
一、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二、树突状细胞
第四节 淋巴细胞的功能检测
一、T细胞功能检测:T细胞增殖试验、抗原特异性T细胞增殖试验、MHC-肽四聚体技术、T细胞分泌功能测定、T细胞介导的细胞毒试验、体内试验
二、B细胞功能检测
三、NK细胞活性测定
第五节 其他免疫细胞功能检测技术
一、中性粒细胞功能检测:趋化功能检测、吞噬和杀菌功能测定
二、巨噬细胞功能检测
第六节 免疫细胞表面标志和功能检测的临床应用
一、免疫细胞表面标志检测
二、免疫细胞功能的检测
细胞因子与细胞粘附分子检测
课时目标:1.目的要求: 熟悉细胞因子与细胞粘附分子免疫学检测方法和原理;了解细胞因子与细胞粘附分子检测的临床应用。2.学时分配:讲授0学时,自学0学时 。3.教学重点:细胞因子与细胞粘附分子免疫学检测方法和原理。4.教学难点: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因子的方法和原理
5.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1)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特性与功能
(2)黏附分子的特性与功能
第二节 临床常用的测定方法
(1)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基本方法、方法学评价、注意事项
(2)化学发光酶免疫试验:基本方法、方法学评价、注意事项
(3)流式细胞术:基本方法、方法学评价、注意事项
(4)酶联免疫斑点试验:基本方法、方法学评价、注意事项
(5)免疫学测定方法学评价:优点、缺点
第三节 细胞因子与黏附分子测定的临床应用
(1)临床应用原则:标本的适当选取、方法的联合应用、项目的联合检测
(2)特定疾病的辅助诊断:细胞因子与疾病、黏附分子与疾病
(3)评估机体的免疫状态
(4)疾病疗效检测及指导用药
免疫球蛋白检测
课时目标:1.目的要求: 熟悉血清IgG、IgA、IgM、IgE、M蛋白的检测方法和临床意义;了解尿液、脑脊液免疫球蛋白测定及临床意义。2.学时分配:讲授0学时,自学1学时 。3.教学重点:M蛋白的检测方法。4.教学难点:M蛋白的检测方法。
5.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1)免疫球蛋白的异质性
(2)免疫球蛋白的功能
第二节 IgG、IgM、IgA测定方法及临床意义
(1)血液IgG、IgM、IgA测定方法及临床意义
(2)血液IgG亚类测定方法及临床意义
(3)尿液免疫球蛋白测定方法及临床意义
(4)脑脊液免疫球蛋白测定方法及临床意义
第三节 血液IgE、IgD测定方法及临床意义
(1)血液IgE测定方法及临床意义
(2)血液IgD测定方法及临床意义
第四节 冷球蛋白测定及临床意义
(1)测定方法
(2)临床意义
补体检测及补体参与的试验
课时目标:1.目的要求: 熟悉补体总活性和补体结合试验的检测原理和方法;了解补体测定的应用。2.学时分配:讲授0学时,自学0学时。3.教学重点:补体总活性和补体结合试验的检测原理。4.教学难点:补体总活性和补体结合试验的检测方法。
5.教学内容:
第一节 补体的理化特性与生物学功能
第二节 血清补体总活性的测定
第三节 单个补体成分测定
第四节 补体参与的试验
第五节 补体测定的临床意义
生物素-亲合素系统及其在免疫检测技术中的应用
课时目标:1.目的要求: 熟悉生物素-亲合素系统的特点、放大作用的原理及其在标记免疫分析中的应用方式;了解生物素和亲合素的基本性质、分子结构特点、标记化合物制备方法。2.学时分配:讲授0学时,自学1学时。3.教学重点:生物素-亲合素系统放大作用的原理及其在标记免疫分析中的应用方式。4.教学难点:生物素-亲合素系统放大作用的原理。
5.教学内容:
第一节 生物素的特性
(1)生物素理化性质
(2)活化生物素
第二节 亲合素和链霉亲合素的特性
(1)亲合素
(2)链霉亲合素
第三节 生物素与亲合素结合反应的特点
(1)特异性
(2)敏感性
(3)稳定性
(4)适用性
第四节 生物素-亲合素系统在免疫检测技术中的应用
(1)固相载体的包被:生物素-链霉亲合素-生物素化抗体(或抗原)包被法、链霉亲合素-生物素化抗体(或抗原)包被法
(2)检测系统的信号放大:生物素-亲合素-生物素模式、生物素-亲合素模式
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保证
课时目标:1.目的要求: 熟悉免疫检验的室内质量控制、室间质量控制规程;了解免疫检验分析前、分析后质量控制的意义。2.学时分配:讲授0学时,自学2学时。3.教学重点:分析中质量控制。4.教学难点:免疫检验质量控制图。
5.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免疫学检验质量控制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免疫学检验的技术特点
第三节 分析前质量保证
第四节 分析中质量保证
第五节 分析后质量保证
感染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课时目标:1.目的要求: 掌握乙肝病毒五项常规检测方法和血清标志物的临床意义,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PPD)和IFN-γ检测在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梅毒螺旋体感染检测方法与应用,TORCH概念、检测方法和应用;熟悉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免疫学检测意义,HIV感染初筛和确证实验方法和意义,急性时相反应蛋白、PCT、CRP概念,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检测,伤寒的早期诊断和带菌者的检测手段,流感病毒感染的抗原抗体检测;了解猪溶血性链球检测,淋病免疫检测、尖锐湿疣免疫检测,真菌的循环抗原、抗体检测以及氏肺孢子虫感染免疫检测。2.学时分配:讲授3学时,自学2学时。3.教学重点:肝炎病毒、结核分枝杆菌、梅毒螺旋体感染。4.教学难点:丙型肝炎病毒感染、HIV感染的免疫学检测。
5.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感染性疾病的免疫学标志物
第二节 细菌感染性疾病:常用检测项目及其检测方法和临床意义
(1)非特异性标志物: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
(2)链球菌感染
(3)沙门菌感染
(4)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5)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6)嗜肺军团菌感染
第三节 真菌感染性疾病:常用检测项目及其检测方法和临床意义
(1)深部真菌感染
(2)类真菌感染
第四节 病毒感染性疾病:常用检测项目及其检测方法和临床意义
(1)肝炎病毒感染
(2)流感病毒感染
(3)副流感病毒感染
(4)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
(5)冠状病毒感染
(6)腺病毒感染
七、轮状病毒感染
八、EB病毒感染
九、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
第五节 TORCH感染:常用检测项目及其检测方法和临床意义
(1)概述
(2)弓形虫感染
(3)风疹病毒感染
(4)巨细胞病毒感染
(5)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第六节 寄生虫感染:常用检测项目及其检测方法和临床意义
(1)疟原虫感染
(2)血吸虫感染
(3)丝虫感染
(4)华支睾吸虫感染
(5)猪囊尾蚴感染
第七节 其他病原体感染:常用检测项目及其检测方法和临床意义
(1)梅毒螺旋体感染
(2)支原体感染
(3)衣原体感染
(4)立克次体感染
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课时目标:1.目的要求: 掌握超敏反应的定义,Ⅰ~Ⅳ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血清总IgE和sIgE测定的基本原理、临床意义及应用评价;熟悉常见Ⅰ~Ⅳ型超敏反应性疾病,Ⅱ~Ⅳ型超敏反应免疫检测的临床意义及其应用评价;了解Ⅰ型、Ⅳ型超敏反应皮肤试验的方法、临床意义及应用评价。2.学时分配:讲授4学时,自学2学时。3.教学重点:Ⅰ~Ⅳ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4.教学难点:Ⅰ~Ⅳ型超敏反应的免疫检测。
5.教学内容: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1)Ⅰ型超敏反应体内检测方法:皮肤试验、激发试验
(2)Ⅰ型超敏反应体外检测项目及检测方法:血清总IgE检测、特异性IgE检测、IgG4检测、细胞脱颗粒测定原理和临床意义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1)Ⅱ型超敏反应常见检验项目及其检测方法:抗血细胞抗体检测、自身抗体检测
(2)Ⅱ型超敏反应抗血细胞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及应用评价
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
(1)Ⅲ型超敏反应常见检验项目及其检测方法
(2)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检测的临床意义及应用评价
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
(1)Ⅳ型超敏反应常见检验项目及其检测方法:Ⅳ型超敏反应皮肤试验原理及方法
(2)Ⅳ型超敏反应皮肤试验的临床意义及应用评价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课时目标:1.目的要求: 掌握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特点,抗核抗体、抗dsDNA抗体、抗ENA抗体谱、ANCA的检测方法和临床意义;熟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念和分类,自身抗体的特点,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自身抗体的检测方法和临床意义;了解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损伤机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相关实验检测。2.学时分配:讲授4学时,自学3学时。3.教学重点:自身抗体的特点,自身抗体检测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4.教学难点:自身抗体检测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
5.教学内容:
第一节 常用自身免疫性疾病简介
(1)自身免疫性疾病分类
(2)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
第二节 常用自身抗体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
(1)抗核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2)抗双链DNA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3)抗核小体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4)抗可提取核抗原抗体谱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5)血管炎相关的自身抗体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6)心磷脂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七、类风湿关节炎相关自身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八、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自身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九、内分泌疾病相关自身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十、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自身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十一、胃肠道疾病相关自身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第三节 自身抗体检测的常用方法及检测流程
(1)常用检测方法及方法选择
(2)检测流程
(3)自身抗体检测结果的解释
第四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其他检验项目及其临床意义
(1)免疫球蛋白、补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2)淋巴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
(3)细胞因子检测的临床意义
(4)循环免疫复合物检测的临床意义
免疫增殖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课时目标:1.目的要求: 掌握免疫增殖病的概念及分类,异常免疫球蛋白分子的特点、检测方法与分析,异常免疫球蛋白检测的实验应用原则;熟悉常见免疫增殖病的鉴别要点,多发性骨髓瘤的实验室检查,血清蛋白免疫电泳异常图谱的临床意义;了解免疫增殖性疾病的免疫损伤特点,异常免疫球蛋白增生的病理作用,意义不明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血症的概念。2.学时分配:讲授2学时,自学2学时。3.教学重点:异常免疫球蛋白分子的特点、检测方法与分析。4.教学难点:血清蛋白免疫电泳异常图谱的临床意义。
5.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1)免疫增殖性疾病的概念及分类
(2)免疫增殖性疾病的免疫损伤机制
(3)常见免疫球蛋白增多病
第二节 免疫增殖性疾病常用检验项目及其临床意义
(1)异常免疫球蛋白分子的特点
(2)M蛋白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3)尿液轻链蛋白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第三节 异常免疫球蛋白的检测方法及应用原则
(1)血清区带电泳
(2)免疫电泳
(3)免疫固定电泳
(4)血清免疫球蛋白定量
(5)异常免疫球蛋白检测的应用原则
免疫缺陷病及其免疫检测
课时目标:1.目的要求: 掌握免疫缺陷病的概念、分类和特征,AIDS的病原学、发病机制、HIV感染的免疫学特征以及实验室检测方法学;熟悉HIV感染的免疫应答和临床特点,免疫缺陷病的免疫学检测方法,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常见种类和相应发病机制;了解继发性免疫缺陷病的常见原因。2.学时分配:讲授2学时,自学2学时。3.教学重点:HIV感染的免疫学特征以及实验室检测方法。4.教学难点: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常见种类和相应发病机制。
5.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1)免疫缺陷病的分类和特点
(2)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3)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第二节 免疫缺陷病常用检验项目
(1)B细胞缺陷病的检测
(2)T细胞缺陷病的检测
(3)吞噬细胞缺陷病的检测
(4)补体系统缺陷病的检测
(5)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的检测
肿瘤免疫及其免疫检测
课时目标:1.目的要求: 掌握肿瘤免疫学的概念,肿瘤抗原与肿瘤标志物的定义,常见恶性肿瘤与相关标志物;熟悉肿瘤抗原的分类及产生机制,理想肿瘤标志物的特点,肿瘤标志物的分类及临床意义,机体抗肿瘤免疫效应的机制,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的原则及意义;了解肿瘤标志物在个体化医疗中的作用,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状态检测。2.学时分配:讲授3学时,自学3学时。3.教学重点:肿瘤抗原的分类,肿瘤标志物的检测与临床应用。4.教学难点:机体抗肿瘤免疫效应的机制。
5.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1)肿瘤抗原分类
(2)机体抗肿瘤免疫效应机制:细胞免疫机制和体液免疫机制
第二节 常用恶性肿瘤疾病与相关肿瘤标志物
(1)肿瘤标志物概述
(2)肿瘤标志物的分类
(3)常见恶性肿瘤与相关肿瘤标志物:肺癌、肝细胞癌、胃癌、结直肠癌、前列腺癌、乳腺癌、卵巢癌
第三节 肿瘤标志物的检测与临床应用
(1)常用肿瘤标志物检测项目
(2)肿瘤标志物的检测方法及影响因素
(3)肿瘤标志物的临床应用原则
第四节 肿瘤患者免疫功能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移植免疫及其免疫检测
课时目标:1.目的要求: 掌握引起排斥反应的靶抗原,排斥反应的类型及其发生机制;熟悉HLA分型方法与应用,排斥反应的免疫监测;了解常用免疫抑制药物。2.学时分配:讲授4学时,自学2学时。3.教学重点:HLA分型方法与应用。4.教学难点:HLA分型方法、排斥反应的发生机制。
5.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1)移植的种类
(2)常见的组织或器官移植
(3)移植免疫特点
第二节 排斥反应的种类及发生机制
(1)超急性排斥反应
(2)急性排斥反应
(3)慢性排斥反应
(4)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第三节 器官移植前的组织配型与应用
(1)HLA分型方法
(2)HLA分型方法的应用
第四节 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免疫监测
(1)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水平检测
(2)尿微量蛋白检测
(3)急性时相反应物质检测
第五节 常用免疫抑制剂及其血液药物浓度监测
(1)常用免疫抑制剂
(2)免疫抑制剂血药浓度监测
心血管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课时目标:1.目的要求: 掌握B型利钠肽的免疫检测方法及其临床意义;熟悉心血管疾病的免疫检测方法;了解心血管疾病类型。2.学时分配:讲授0学时,自学1学时。3.教学重点:肌钙蛋白的检测方法与应用。4.教学难点:肌钙蛋白的检测方法与应。
5.教学内容:
第一节 常见心血管疾病的简介
第二节 心血管疾病免疫检测
第三节 常用心血管疾病血液药物浓度的免疫监测
生殖免疫及其免疫检测
课时目标:1.目的要求: 掌握生殖感染、不孕症的免疫学检测;熟悉生殖系肿瘤的免疫学检测;了解反复流产的免疫学检测。2.学时分配:讲授0学时,自学1学时。3.教学重点:生殖感染、不孕症的免疫学检测。4.教学难点:生殖系内分泌功能的免疫学检测。
5.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常用生殖相关免疫检验项目及其临床意义
(1)不孕症的生殖免疫学检测
(2)反复流产的免疫学检测
(3)生殖感染的免疫学检测
(4)生殖系肿瘤的免疫学检测
(5)生殖系内分泌功能的免疫学检测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医学免疫学》

参考资料
  1. 《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李金明、刘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
  2. 《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案例版),欧启水、关秀茹主编,科学出版社
  3. 《医学免疫学》,曹雪涛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版
福建医科大学
3 位授课老师
陈敏

陈敏

教授

吴娟

吴娟

讲师

潘志鹏

潘志鹏

讲师

下载
下载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