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程为暑期CAP(大学先修课)慕课课程,主要面向人群为学有余力、希望拓展知识领域的高中生。课程由国内一流高校名师团队精心打造,分门别类汇聚学科精华内容,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探索自我知识建构的深度和广度,提前适应大学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顺利过渡。同时也欢迎广大社会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兴趣选课学习。
《论语》是中华经典的代表,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伟大的中华文明。要知道什么是中国,谁是中国人,我们必须读《论语》;要知道我们从哪里来,将走向何处去,就必须读《论语》;要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也必须读《论语》。
那么,孔子的思想在何种程度上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何《论语》历经千载仍旧有不竭的生命力?《论语》为什么能够成为古代士人安身立命之本,造次颠沛必于是?面对巨大的古今差异,《论语》在哪些方面仍旧对当今社会有着现实意义?通过阅读《论语》,我们将获得哪些启发,以助于我们思考与追问生命的意义,回应现时代的问题?这门课程将带领学生深入思考这些问题。
本课程将逐字逐句分析阐发《论语》各章各节的内容,并辅之以其他古代典籍上的有关材料,向学生介绍孔子和原始儒家的基本思想和伟大理想,以及中国人特有的看待世界与人生的方式,结合当今世界的种种问题,揭示孔子思想不朽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现代意义。
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本课程选取了《论语》中最切近人伦日用的主题,带领学生进入孔子的精神世界,随处体认孔门之道,同时将进一步引导学生扎实、深入地阅读原典,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为深入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形成更深层次的文化关怀与使命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力求做到知行合一,别是非、知善恶,在日用践履中行出儒者之道。
1.本课程以《论语》为基本文本,通过对它的疏理讲解不但帮助学生读懂这部经典,更使他们通过阅读这部经典了解中国人传统的智慧及其对当今世界的意义,研修立身行事的准则义理。
2.本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与研读《论语》文本,能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其中的主要思想,以理解之同情体会孔子的苦心孤诣和他言行的非凡之处,了解孔子的思想方法,思考孔子思想在历史上的意义和现实意义,同时能反躬自省,如何将圣人的德行要求来检讨、规范自己的言行。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修身及己,改变气质,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第一课 为什么要读《论语》
1.1《论语》是属于全人类的经典
1.2 研读《论语》的现实意义
第一课 单元作业
第一课 单元测验
第二课 孔子的生平与志业
2.7 奠定文明,教化苍生
2.6 周代的社会制度
2.4 孔子周游列国
2.5 孔子的历史地位
2.1 孔子的生平
2.2 孔子治学
2.3 孔子从政
第二课 单元测试
第二课 单元作业
第三课 孔子论学
3.5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3.8得道成仁,非学不可
3.3学是生命之学、为己之学
3.1 孔子重视学的原因
3.4 何为学
3.2 六言六蔽说
3.6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7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第三课 单元作业
第三课 单元测试
第四课 孔子论君子
4.1 学的目的是成己成物
4.10 君子绝不是独善其身的人
4.8 君子是自觉身体力行的人
4.9 君子是特立独行的人
4.2 什么是君子
4.5 君子不器
4.7 君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4.4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4.3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4.6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第四课 单元测验
第四课 单元作业
诸生欲治国学,有几点先须辨明,方能有入:
一、此学不是零碎断片的知识,是有体系的,不可当成杂货;
二、此学不是陈旧呆板的物事,是活泼泼的,不可目为骨董;
三、此学不是勉强安排出来的道理,是自然流出的,不可同於机械;
四、此学不是凭藉外缘的產物,是自心本具的,不可视为分外。
由明於第一点,应知道本一贯,故当见其全体,不可守於一曲;
由明於第二点,应知妙用无方,故当温故知新,不可食古不化;
由明於第三点,应知法象本然,故当如量而说,不可私意造作。穿凿附会;
由明於第四点,应知性德具足,故当内向体究,不可徇物忘己,向外驰求。
测验(20%):每次测验包括选择题和判断题,每次测验需要在60分钟内完成,允许尝试2次,有效得分为最高分。
作业(30%):要求学生在观看教学视频和阅读延伸文献的基础上,经过调研和分析,撰写书面作业。具体要求见每次作业说明。家庭作业采取学生互评的方式评分,作业互评最少个数为5个。互评完成度的奖惩计分规则为,未参与互评的学生将获所得分数的50%,未完成互评的学生将给与所得分数的80%,全部完成互评的学生将给与所得分数的100%。系统默认互评下的学生作业成绩,每个得分项去掉最低最高分取平均分,然后相加。本课程一共有3次家庭作业。
期末考试(50%):包括选择题和判断题,需要在60分钟内完成,只允许尝试1次。
电子版的课程结业证书免费。纸质版认证证书收费:100/人。
1.书名:《四书章句集注》
作者:朱熹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年份:2010年
2.书名:《论语集释》
作者:程树德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年份:2010年
3.书名:《论语新解》
作者:钱穆
出版社:三联书店
出版年份:2010年
4.书名:《孔子传》
作者:钱穆
出版社:三联书店
出版年份:2010年
5.书名:《史记》(孔子世家部分)
作者:司马迁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年份:2010年
Q : 您好!因为我学习理工科类一直以来在文史方面的知识都严重欠缺且基础不扎实,但我对文史国学又很感兴趣。请问有没有相关书籍值得推荐的,国学入门且又易懂。谢谢!
A : 不妨读读梁启超的《要籍解题及其读法》、钱穆的《国史新论》、《孔子传》、《论语新解》、《中国史学名著》、马一浮的《马一浮卷》、刘师培的《经学教科书》、刘起纡的《经学历史》、熊十力的《读经示要》等。
Q : 老师,您好。我对人文学科很感兴趣,请问您有什么推荐阅读的书目么?谢谢您。
A : 从小喜欢看书,而且书看得很杂,因而喜欢的书也不少。从来也没有想给喜欢的书排座次,所以这里写的10本书是从喜欢读的书里随便挑出来的。叙述的先后并不表示它们的高下有别;并且,我喜欢的书还有许多没有在这里提及,它们在我心目中的地位与这里提到的书一样高,这是需要先声明的。我喜欢的书一般要符合如下几个条件:首先是要内容比较深刻,不太容易读。但一旦读懂后,获益匪浅。其次是可以有不同的读法,可以一读再读,乃至终生读。三是格调脱俗。四是语言有特点。五是有内在的激情。我在这里提到的10本书大概都有这样的特点。
一、《论语》。这是一部很容易被人认为是卑之无甚高论的书。像黑格尔就认为里面除了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教训外,学不到什么特殊的东西。这部书吸引我的地方,就在于它表面看上去容易,真能消受它不容易。一旦领悟后,会觉得夫子为人为学的境界的确非常人所及。这部书对人的启发是无尽的。
二、《老子》。这部书至少在文字形式上与《论语》刚好相反。《论语》比较平易,而《老子》深奥难懂。《老子》的语言凝练警策、无比简洁,却时时在提醒你它内容的复杂和丰富。无论何时读都会产生一种难言的快感。无论读懂读不懂,《老子》都能让你感到它的非凡。
三、《庄子》。其语言的魅力就无须说了。它是一部典型的可以有截然不同读法的书。并且每一种读法可能都会让你有不同的收获。然而,如果因袭传统对《庄子》的种种说法,那就不必去读,只要把那个流行的庄子形象记住就行了。
四、《柏拉图对话集》。初读柏拉图对话时,简直不知道他要讲什么。后来才知道柏拉图对话有特殊的读法,即读者必须进入他的对话,跟着对话前进,而不是在对话之外,方能领会其魅力。我最感兴趣的是在柏拉图对话中会遇到不同的苏格拉底和不同的柏拉图。他们体现了柏拉图思想的无限丰富。
五、《精神现象学》。这也许是哲学史上最难读的一部著作,但也是最天才、最值得读的一部著作。考虑到黑格尔在写它时的处境,真让人觉得它的完成不可思议。它对刚出现不久的现代性和现代世界的深刻揭示与预见,都是前无古人的,令人叹为观止。然而,这部书由于语言、概念和结构上的问题,非常容易遭到误解。哲学史上很难找到一部著作像它那样几乎一直被误解。当然,这部著作也许是永远无法彻底理解的。这也许就是海德格尔为什么居然有两部著作是关于它的。但任何一个想对当今世界有比较深刻认识的人,都必须读这部书。
六、《共产党宣言》。历史上几乎找不到第二部书像马克思的这部书那样,以如此热情、如此精练、如此深刻而有力的语言揭示了资本主义时代的根本秘密与特征。岁月的流逝只排除了它的个别结论,它对现代社会的基本分析,至今仍然有效,而且无人能及。它那史诗般的语言所表现出来的热情和正义感,在当今时代已不多见了。
七、《杜诗详注》。子曰:不学诗无以为言。在中国诗人中,老杜一直是我最喜爱的。他的诗歌让你觉得汉语是那样的优美丰富和复杂。而似乎只有他才能如神一般地驾驭这种语言,创造出那么多不朽的诗篇。老杜可以说是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集大成者,你在他的诗集中几乎可以找到一切风格的诗篇。这一点其他诗人无法做到。杜诗常被人称为“诗史”。我对“诗史”的理解不是杜诗记录或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而是它就是我们诗的历史。
八、《饮冰室全集》。初读梁任公这部全集时,甚至产生了时代错位感,以为自己还处在梁任公的时代,面临同样的历史任务。至今吸引我的,是他老人家笔下那种喷薄欲出的青春朝气,那种对新事物无与伦比的热情,和那种面对一个全新的世界急切而焦灼的心情。这一切都是今天的中国人缺乏的。每次读梁启超的文字,都会觉得自己还很年轻。
九、《爱弥尔》。这是一部奇书,好读也不好读,体现了卢梭的复杂性。要真正了解卢梭,这部书不能不读。卢梭是第一个对现代性进行深刻反思的人。这部书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卢梭对现代性的看法和批判。康德一生作息如钟表般规则和准时,惟独为了读这部书一个星期未出门散步。可见此书的魅力。我读此书也有相见恨晚之感。文字再浅显不过,却十分耐读,且值得一读再读。掩卷之余,益觉对卢梭其他著作都当如是观。这实在是一个罕见的伟大思想家。
十、《鲁迅全集》。这部书喜欢的人一定不少。我从青少年时代开始就读鲁迅的书,一直到现在,每年都要读,但感受是不一样的。鲁迅之吸引我,不是因为人们给他通常的定位,也不是一些流行的说法,而是他自身的复杂性,复杂到了可以在他身上找出截然不同的倾向。鲁迅语言的风格,其实也是多样的,并非只是冷峻这一路,这在中国现代作家中不作第二人想,这也是我喜欢他的原因之一。
Q:学国学是否具有现实意义?
A:今天提倡国学和研究国学,决不是什么文化保守主义,因为它并不是要回到不可能回到的过去,也不是像文化投机商收集文物那样把传统智慧作为古董加以炫耀和奇货可居。它也不是像一百年前一样是一种文化民族主义,而是一种文化天下主义:中国人要承担自己对于地球和人类的责任。国学能否在现代世 界起到它独特的作用,中国人能否在当前全球危机的情况下给人类贡献自己的智慧,取决于国学能否浴火重生。因此,今天的国学决不是仿古,更不是复古,而是要开新。
其实,上个世纪中国各高校的国学研究所和国学院就是开放而不是封闭的。“其建制按照近代西学分类设科,其研究方法与课程遵循国际学术范式。”“各国学 院校系所的课程均增设西学,即使传统科目,也依据现代学术规范重新编排。”今天的国学教育同样应该是开放的,尽管对西方的学术建制和范式要有所保留和 批判,但国学与西学并行不悖却是应该遵循的方针。“我们现在治国学,必须要 打破闭关孤立的态度,要存比较研究的虚心。”(胡适)“一种学术,必有他种学术与之接触,始能发生新学术之途径。”
多年前,我们的前人已经有这样的卓识,今天我们只有在这正确的方向上更进一步,断无保守封闭之理。治国学不但要学西学,而且也要借鉴外国人研究国学的方法与成果。
今天的国学教学与研究,不是,也不可能是“修旧如旧”,而应该是孔夫子讲的温故而知新。我们要像我们的前人一样,立足自己的视域,在古代的经典中看出新的东西。研习国学既是在抢救濒临灭绝的文化“珍稀物种”,又是在更新它。任何传统,如果不能不断注入新的内容的话,就会失去生命。要恢复国学的活力,必须给它注入新的生命,这就是今天人们的思考与阐释。宋儒在佛学的刺激下,借鉴了佛学的一些因素更新了儒学。今天的我们也未尝不能在西学的刺激下,借 鉴西学和其他外来学术,更新国学。中国文化未来的方向,不正在于此?
总之,今天的国学不是为了过去,而是为了未来。一百多年前,我们的先人提倡国学,是因为他们已经认识到,国无学不立。“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 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者也。”(邓实)马一浮云:“国家生命所系,实系于文化,而文化根本则在思想。从闻见得来的是知识,由自己体究,能将各 种知识融会贯通,成立一个体系,名为思想。”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国学是一个民族通过自己的体究,融贯各种知识形成的思想。这个思想不是固定的,而是生长着的。研究它,不是为了博古炫耀,也不仅仅是为了存亡继绝,而是为了我们能以自己的思想自立于天地之间。人无思想则无魂,国无思想亦然。国学是学术,是思想,与汉服、祭拜、造假古董之类的“热”没有关系。国学不是既成的答案,而是通往现代中国思想的途径。拘牵、颟顸、自封、自隘是它的大敌,包容与开放才是它的品格。它不但是有待发现和恢复者,而且也是有待发明和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