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

中国大学MOOC,为你提供一流的大学教育

认证学习
为你提供认证成绩和证书,以及AI高效学习服务
查看详情
大学

国家精品

认证学习

智慧课程

理学工学农学

计算机

经济管理

外语

音乐与艺术

心理学

文史哲法

医学与保健

教育教学

大学生竞赛

软件实训

人工智能

升学/择业

考研

期末突击

专升本

四六级

保研及论文

求职就业

专四专八

大学应试英语

期末资料

终身学习

有声课堂

兴趣技能

hi,小mooc
26考研数学通关实战
SPOC学校专有课程
水文地质学
第1次开课
开课时间: 2020年02月16日 ~ 2020年06月30日
学时安排: 3-5小时每周
当前开课已结束 已有 42 人参加
老师已关闭该学期,无法查看
spContent=《水文地质学》是地质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现代水文地质学的基本理论与概念,并具有正确应用基本概念与原理进行水文地质分析的能力。
《水文地质学》是地质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现代水文地质学的基本理论与概念,并具有正确应用基本概念与原理进行水文地质分析的能力。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水文地质学”课程主要讲授地下水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课程内容是构建学生专业知识体系的基础框架。通过“水文地质学”的学习,学生能深入理解地下水赋存空间的特征,地下水的形成与分布,地下水的埋藏条件,运动机制与规律,地下水物理化学成分及地下水化学形成作用,地下水流系统的基本概念,地下水补给、径流与排泄,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以及地下水资源与环境等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初步掌握分析与解决水文地质问题的方法与思路,并为后续的专业课奠定基础。

授课目标

1、课程的教育目标

《水文地质学》是地质工程专业必修的重要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基本知识也是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环境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资源勘察、土木工程和建筑工程(岩土工程方向)等地下水有关专业的必修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获得水文地质学的基本知识和地下水的形成、分布、运动的基本理论;初步掌握运用所学知识对与地下水有关问题进行水文地质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重点掌握以下几方面的知识:

★ 了解课程的性质、任务、研究对象以及在所学专业的地位,对水文地质学有一个整体认识。

★ 重点掌握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研究方法。

★ 掌握地下水的形成、分布、运移特征和规律,学会运用水文地质学原理,科学分析和解决相关水文地质问题的思维方法。


成绩 要求

1. 采用百分制计分,分章“单元测验”40%,单元作业(实习+实验报告)15%,讨论(回复信息不少于5条)5%,期末考试40%。60分及以上为“合格”,85分及以上为“优秀”。

2. 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课程作业和实验作业。




课程大纲

第一周

第1-2章 水循环与地下水

第3章 岩石中的空隙和水

实验-孔隙与水

自选实验-土柱给水度实验

第1-2章 测验题

第3章 测验题

孔隙与水 实验报告

第二周

第4章 地下水的赋存

实习-潜水等水位线图绘制

第4章 测验题

潜水等水位线图绘制 实习报告

第三周

第5章 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

实验-达西渗流实验

第6章 包气带水

自选实验-变径达西实验

自选实验-砂土中水的毛细运动

第5章 测验题

第6章 测验题

达西渗流实验报告

第四周

第7章 地下水的化学组分及其演变

第7章 测验题

第7章 水化学作业

第五周

第8章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实验-潜水模拟演示

实验-承压水模拟演示

第8章 测验题

潜水模拟演示作业

承压水模拟演示作业

第六周

第9章 地下水流系统

自选实验-多源汇地下水流系统实验

第9章 测验题

第七周

第10章 地下水动态与均衡

第11章 孔隙水

第12章 裂隙水

第10章 测验题

第11章 测验题

第12章 测验题

第八周

第13章 岩溶水

第14章 地下水资源

第15章 地下水与环境

第13章 测验题

第14章 测验题

第15章 测验题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水力学、构造地质学、地质学基础、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

参考资料

[1] 张人权,梁杏,靳孟贵等. 水文地质学基础. 地质出版社,2018年

[2] 梁杏,张人权,靳孟贵. 地下水流系统—理论、应用、调查. 地质出版社,2015年

[3] 林学钰等,现代水文地质学,地质出版社,2005年

[4] 章至洁,韩宝平,张回华,水文地质学基础,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5年

[5] 区永和,陈爱光,王恒纯. 水文地质学概论.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8年

[6] 弗里泽,彻里著. 地下水(中英文版). 地震出版社,1987年

[7] 加弗里连科.E.C.(孙彬译).构造圈水文地质学. 地质出版社, 1981年

[8] J. Bear著,李竞生、陈崇希译,多孔介质流体力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3年

[9] Franklin W, Hubao Zhang, Fundamentals of Ground Water, John wiley & Sons, Inc, 2003

[10] Todd D K, Mays L W. 2005. Groundwater Hydrology, 3rd Edi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11] 中国地下水科学战略研究小组. 中国地下水科学的机遇与挑战. 科学出版社,2009年

[12] Weight,W.D., and J. L.Sonderegger, Manual of Applied Field Hydrogeology, McGraw-Hill, New York, 2001

[13] Tóth J.2009. Gravitational system of groundwater: theory, evaluation, utilizati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97

[14] T. N. Narasimhan, Hydrogeology in North America: past and future. Hydrogeology Journal, 2005, 13 (1)

[15] 杨建锋, 万书勤. 美国水文地质调查发展历程及启示. 资源与产业,2007, 9(1): 22-26

[16] 张人权,梁杏,靳孟贵等. 当代水文地质学发展趋势与对策.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5,32(1):51-56

[17] Voss Clifford I. The future of hydrogeology. Hydrogeological Journal, 2005,13:1-6

[18] Alley,W.M., R.W.Healy, J.W.LaBaugh, and T.E.Reilly. Flow and storage in groundwater systems. Science, 2002, 206:14

[19] 陈梦熊. 现代水文地质学的演变与发展.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1993, 3:1-7

[20] 汪民, 吴永锋. 1995.地下水环境工程—水文地质学发展的一个新动向. 地球科学, 20(4):465-468

[21] 沈照理, 王焰新. 水—岩相互作用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地球科学, 2002, 27(2): 127-133


源课程

该SPOC课程部分内容来自以上源课程,在源基础上老师进一步增加了新的课程内容

福州大学
2 位授课老师
樊秀峰d

樊秀峰d

副教授

吴振祥

吴振祥

讲师

下载
下载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