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Content=本课程是长期以来总结中国工程地质发展成就和国外先进理念下的智慧结晶,深入贯穿“地质过程机制分析-定量评价”学术思想体系。课程采用模块化教学,强调工程实践案例分析,素材资源丰富,辅以案例化教学,特色鲜明。
本课程是长期以来总结中国工程地质发展成就和国外先进理念下的智慧结晶,深入贯穿“地质过程机制分析-定量评价”学术思想体系。课程采用模块化教学,强调工程实践案例分析,素材资源丰富,辅以案例化教学,特色鲜明。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是研究人类的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研究如何认识、评价、改造和保护地质环境的科学。本课程系统论述了如何分析与评价人类工程活动中经常遇到的一些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主要包括五大部分:工程地质基本理论、区域稳定性有关的工程地质问题、与岩土体稳定性有关的工程地质问题、地下水渗流有关的工程地质问题、侵蚀淤积有关的工程地质问题,基本涉及了目前我国工程地质领域关键研究方向。
本课程特色及支持平台:
(1)本课程是教学团体长期以来总结中国工程地质发展成就和国外先进理念下的智慧结晶;
(2)本课程深入贯穿由成都理工大学为主体开创和建立的“地质过程机制分析-定量评价”学术思想体系;
(3)教学内容强调工程实践案例分析教学;
(4)国家级支持平台: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地质工程国家特色专业、地质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地质与岩土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授课目标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充分了解和认识工程建设中常见的工程地质问题及相关的分析方法,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工程地质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工程地质分析的核心思想,最终达到能够通过工程地质条件对可能产生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初步的工程地质分析的教学目标。
成绩 要求
课程大纲
1、绪论
课时目标:一、掌握1、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地质问题 3、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分科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4、发展史, 二、课程思政:重点引入张咸恭、戴广秀、姜达权、谷德振等这些工程地质界先驱的光荣事迹,他们在建国初期为修建铁路和水利水电工程承担地质勘察,凝练成“以献身地质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三光荣 ”精神,适当引入 《年轻的一代》《生死罗布泊》《大地之光》等影像资料,李四光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提出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建立了新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概念,建立了“构造体系”的概念,创建了地质力学学派;这些地质前辈们以启山林的毅力,用科学的精神,为中国地质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透过这些珍贵的报告史料,让同学们学习了地质先辈们为开创中国地质事业奋斗的足迹,更深刻感受到地质先辈们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缜密的科学态度。
一、工程地质学研究对象和任务
二、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地质问题
三、研究内容、分科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活断层和地震工程地质研究
课时目标:一、掌握活断层的概念,活断层的基本特征,活断层参数的定量研究,活断层的鉴别,活断层区的建筑原则,地震地质及地震波基础,地震的震级和烈度,地震效应,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对震害的影响,地震区抗震设计原则和建筑物防震、抗震措施,诱发地震。二、重点:活断层的概念,活断层的基本特征,地震的震级和烈度,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对震害的影响。三、难点:活断层参数的定量研究,活断层的鉴别,地震区抗震设计原则和建筑物防震、抗震措施。四、课程思政:1.地震中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多数情况下是由于建筑物倒塌造成。由汶川地震的教训引出地质工程师的责任。2.1976年唐山大地震,全国笼罩在地震的阴影下。1980年意大利地震引发金融政治危机,迫使内政部长下台。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使关西地区经济起飞化为泡影。3. 通过地震荷载的计算,学习分析问题的思路,蕴含着《大学》中“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智慧。以汶川地震为例,在专业知识之外加入地震抢险救援和灾后重建的内容,强调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及中华儿女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与力量。
一、活断层的概念及研究意义 二、活断层的基本特征 三、活断层参数的定量研究
四、活断层的鉴别
五、活断层区的建筑原则 六、地震地质及地震波基础 七、地震的震级和烈度 八、我国地震的分布及地震地质的基本特征 九、地震效应
十、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对震害的影响 十一、地震区抗震设计原则和建筑的防震、抗震措施
十二、诱发地震
3、斜坡变形破坏工程地质研究
课时目标:一、学生应掌握斜坡中的应力分布特征,斜坡变形破坏的类型,崩塌的形成条件,崩塌的运动学特征,滑坡的形态要素,滑坡的识别,滑坡活动的阶段性,滑坡的分类,影响斜坡稳定性的因素,斜坡稳定性评价方法,滑坡的预测预报,斜坡变形破坏的防治。二、重点:崩塌的形成条件,滑坡的形态要素,滑坡活动的阶段性,滑坡的分类,影响斜坡稳定性的因素,滑坡的预测预报。三、难点:斜坡中的应力分布特征,滑坡的识别,斜坡稳定性评价方法,斜坡变形破坏的防治。四、课程思政:1.了解斜坡地质灾害及灾害类型。2.熟练掌握滑坡、崩塌成因及其防治。3、人为因素诱发地质灾害→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土木工程设计合理(减少水泥、钢筋等用量)→减少环境污染。4、.危岩治理的样板工程——三峡链子崖防崩塌治理。5、“堰塞湖”效应——量变到质变。大学学习 “竹子效应”,基础扎实,一定会厚积薄发。
一、概述
二、斜坡中的应力分布特征
三、斜坡变形破坏的类型
四、崩塌
五、滑坡
六、影响斜坡稳定性的因素
七、斜坡稳定性评价方法
八、滑坡的预测预报
九、斜坡变形破坏的防治
4、岩溶工程地质研究
课时目标:一、学生应掌握碳酸岩溶的溶蚀机理,影响岩溶发育的因素,岩溶区水库渗漏问题,岩溶地基稳定问题。二、重点:影响岩溶发育的因素,岩溶地基稳定问题。三、难点:岩溶区水库渗漏问题。四、课程思政:分析岩溶地质灾害对百姓房子的危害,水库渗漏问题,岩溶地基稳定问题,水库渗漏影响百姓用水安全,影响青山绿水工程,岩溶塌陷危害百姓生命安全,影响社会稳定。强化工程设计、施工的科学性、严谨性及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一、概述
二、碳酸岩盐的溶蚀机理
三、影响岩溶发育的因素
四、岩溶区水库渗漏问题
五、岩溶地基稳定问题
5、渗透变形工程地质研究
课时目标:一、学生应掌握渗透变形的类型(潜蚀,流土)与特点,渗透变形产生的条件,渗透变形的预测。二、重点:渗透变形产生的条件,渗透变形的防治。三、难点:渗透变形的预测。四、课程思政:引入一些渗透变形工程事故案例,如上海地铁交通4号线,杭州风情大道地铁事故等,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强化工程设计、施工的科学性、严谨性及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在实践环节中,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土工实验方法,深刻地理解实验的教学原理和实验目的,严格地遵循实验章程进行各项实验,遵从客观规律,认真观察试验现象,分析整理数据,学会独立思考和团结合作;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潜移默化地树立起学生正确的个人操守和职业操守。
一、概述
二、渗透变形的类型与特点
三、渗透变形产生的条件(影响因素)
四、渗透变形的预测
五、渗透变形的防治
6、泥石流工程地质研究
课时目标:一、学生应掌握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泥石流特征(泥石流的密度、结构、流态、直进性、脉动性),泥石流分类,泥石流的防治措施。二、重点: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泥石流特征(泥石流的密度、结构、流态、直进性、脉动性)。三、难点:泥石流治理三、课程思政:以舟曲泥石流为例,讲解人类工程开发、砍伐树木、乱堆渣:土造成的地质灾害,引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让学生更好地认知环境问题、了 解环境现状、思考环境与发展关系,培养学生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一、概述
二、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三、泥石流特征
四、泥石流分类
五、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7、地面沉降问题的工程地质分析
课时目标:第六章 地面沉降问题的工程地质分析 1、概述,地面沉降的原因分析 2、地面沉降的地质环境地面沉降“沉”掉长三角3000亿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有一个“沉降村”。这个名为“因果岸”的小村庄,几年前的地面沉降造成村中路面大片下沉,沉降断面所经的一幢二层民宅,被“劈开”一条可以伸得进手掌的裂缝。由于这场由东向西的不均匀沉降,村民不得不把历来南北走向的水田“改造”为东西走向。几年前惠山地区过度开采地下水的“因”,给居民带去了无奈的苦“果”。 危害远不止这些“看得见”的破坏。地面沉降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还表现在对防洪堤的威胁上。在嘉兴市的沿杭州湾地区,由于地面沉降,按20年一遇洪水位设计的数十公里大河堤岸,已普遍下降到低于10年一遇的防洪水平。让学生体会到国家为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付出的努力,同时也体现了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先进理念以及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坚定信念。习总书记2018年5月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中也曾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 地面沉降的地质环境
第三节 地面沉降机理
第四节 地面沉降预测
第五节 地面沉降的防治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本课程的理论涉及地质学、力学和专业基础课,须在学习地质学和力学的基础上。
参考资料
唐辉明等编著,工程地质学基础,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