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博大精深,融几千年先哲之智慧与实践,《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入门之阶梯,中医之印象,中医之奥妙,中医之厚重,中医之体系,皆可从中而展现。“将升岱岳,非径奚为”,《中医基础理论》是打开中医奥秘之门的一把钥匙。
本课程是高等中医药院校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学生入学后学习中医的第一门主干课程。《中医基础理论》是以《内经》理论为基础,融合后世历代著名医家的学术观点和临床实践而形成的一门课程,集中体现了中医学的基本学术思想和理论体系,以研究和阐释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思维方法为核心内容和主要目标。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绪论: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概况及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气一元论、阴阳五行;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经络和体质;中医对疾病的认识:病因与病机;养生与防治原则。
课程体现出自然科学知识与人文社科知识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特点。是学习中医的人员必须牢固掌握的一门课程,也是后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和临床各门课程的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是所有中医课程的基石。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中医学形成发展过程,理解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内容,重点掌握藏象、精气血津液神和病因的有关内容,了解中医学的养生思想和防治疾病的原则,并能运用于今后中医相关课程的学习,为继续学习中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医学是以以自然科学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相交融的综合性医学科学知识体系。前期具备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有利于对本课程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一.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1)课程使用教材
郑洪新.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2)参考用书
1. 印会河.中医基础理论.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4
2. 吴敦序.中医基础理论.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5
3. 匡调元.中医体质病理学.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6
4. 王琦等.中医脏象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5. 童瑶等.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中医理论基础.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6. 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
7.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8. 崔姗姗等.中医理论基础知识点表解及学习指导.北京:学苑出版社,2013
9. 崔姗姗等.中医理论基础学用速记.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
10. 崔应珉等.脏象理论临证指南.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
11. 陶汉华等.中医病因病机学.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12. 匡调元.人体体质学:中医学个性化诊疗原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13. 王琦.中医体质学(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14. 陈明.黄帝内经临证指要(藏象篇).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
15. 王琦.中医治未病解读.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16. 周超凡.历代中医治则治法精粹.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
17. 王洪图等. 中医药高级丛书·内经(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18. 王洪图.黄帝内经灵枢白话解(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19. 周发祥.难经答问.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20. 陈潮祖. 中医治法与方剂(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
21. 周凤梧等.名老中医之路.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二、主要参考古籍书目
1. 黄帝内经素问
2. 灵枢经
3. 难经
4. 神农本草经
5. 伤寒论(东汉•张机)
6. 金匮要略(东汉•张机)
7. 脉经(晋·王叔和)
8. 针灸甲乙经(晋·皇甫谧)
9. 肘后备急方(晋•葛洪)
10. 诸病源候论(隋•巢元方)
11. 千金要方(唐•孙思邈)
12. 太平圣惠方(宋•王怀隐等敕编)
13. 圣济总录(宋•赵佶敕编)
14. 济生方(宋•严用和)
15.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陈言)
16. 小儿药证直诀(宋•钱乙)
17. 扁鹊心书(宋•窦材)
18. 素问玄机原病式(金•刘完素)
19. 儒门事亲(金•张从正)
20. 脾胃论(元•李杲)
21. 格致余论(元•朱震亨)
22. 医学正传(明•虞抟)
23. 慎斋遗书(明•周之干)
24. 图书编(明•章潢)
25. 医学入门(明•李梃)
26. 薛氏医案(明•薛己)
27. 证治准绳(明•王肯堂)
28. 类经(明•张介宾)
29. 景岳全书(明•张介宾)
30. 医贯(明•赵献可)
31. 理虚元鉴(明•汪绮石)
32. 寿世保元(明•龚廷贤)
33. 医旨绪余(明•孙一奎)
34. 温疫论(明•吴有性)
35. 医宗金鉴(清•吴谦等编)
36. 医门法律(清•喻昌)
37. 寓意草(清•喻昌)
38. 张氏医通(清•张璐)
39. 证治汇补(清•李用粹)
40. 锦囊秘录(清•冯兆张)
41. 临证指南医案(清·叶桂)
42. 温热论(清•叶桂)
43. 温病条辨(清•吴瑭)
44. 医学源流论(清•徐大椿)
45. 医学真传(清•高士宗)
46. 医碥(清•何梦瑶)
47. 杂病源流犀烛(清•沈金鳌)
48. 医林改错(清•王清任)
49. 类证治裁(清•林珮琴)
50. 吴医汇讲(清•唐大烈辑)
51. 医醇勝义(清•费伯雄)
52. 医原(清·石寿棠)
53. 读医随笔(清•周学海)
54. 血证论(清•唐宗海)
55.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清·唐宗海)
56. 医学求是(清•吴达)
57. 医学衷中参西录(张锡纯)
58.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秦伯未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