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学》是中医学的临床专业课之一,主要是运用中医理论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临床学科,课程教学内容以中医妇科理论为基础,以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知识为重点。我们的教材采用的是国家十三五规划中医教材,由谈勇教授主编,教材共分为三个部分:理论篇、临床篇和附篇,其中理论篇主要对中医妇科基础理论的讲解,掌握了这部分的内容,对临床妇科疾病才更容易理解,从而更好地进行中医的辨证和治疗;临床篇分别对经、带、胎、产、杂等各常见病进行阐述,这部分和临床结合比较紧密,在课程的讲解过程中,我们会接触到很多临床的真实病例,有利于同学们的理解,同学们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到我们学校的附属医院提前见习,见识相关的疾病,将更容易掌握教材内容;附篇为补充的现代妇产科学知识,如女性生殖器官的解剖、生理特点、妊娠和分娩相关知识等,掌握这部分内容,可以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中医妇科知识,促进中西医理论的结合。
掌握中医妇科学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基础知识和临床诊疗思路。
第一章
1 中医妇科学的定义与范围
3.1 萌芽时期-夏商周
3.2 奠基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3.3 雏形时期和发展时期
3.4 隋唐五代时期及宋代
3.5 金元时期及明代
3.6 专科理论完善时期
3.7 中西医汇通时期及医教研体系形成时期
2 中医妇科学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第一章 单元测试
第二章 女性生殖器官解剖与生理
2.1 女性一生各期的生理特点
2.2.1 月经的生理现象
2.2.2 月经产生的机理(一)
2.2.3 月经产生的机理(二)
2.2.4 月经产周期的调节
2.2.5 带下生理
2.2.6 妊娠生理
第二章测试
第三章 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与诊断概要
3.1.1 淫邪因素
3,1.2 情志因素
3.1.3 生活因素
3.1.4 环境因素、病理产物因素、体质因素
3.2.1 脏腑功能失调1
3.2.1 脏腑功能失调2
3.2.3 脏腑功能失调3
3.2.4经络、胞宫损伤、生殖轴失调
3.2.5气血失常-气的病机
3.2.6气血失常-血的病机
3.3.1问诊
3.3.2望诊
3.3.3闻诊、切诊
3.4.1妇科疾病的辨证方法:脏腑辨证要点
3.4.2脏腑辨证要点-心肺
3.4.3脏腑辨证要点——气血
3.4.4 脏腑辨证要点-经、带、胎、产病
3.4.5 妇科疾病临床思维(1)
3.4.6 妇科疾病临床思维(2)
第三章测试
第四章 妇科疾病的治法概要
第一节 常用内治法
第二节 常用外治法
第三节 急证治疗
第四章测试
第五章 预防与保健
5.1 预防与保健
5.2 预防与保健
第五章测试
第六章 月经病
6.1.1 月经先期定义与病因病机
6.1.2 月经后期定义与病因病机
6.1.3 月经先后不定期定义与病因病机
6.1.4 月经过多定义与病因病机
6.1.5 月经过少定义与病因病机
6.1.6 经期延长定义与病因病机
6.2 经间期出血定义与病因病机
6.3 崩漏的定义与历史沿革
6.4 闭经
6.5 痛经定义与病因病机
6.7 绝经前后诸证定义与历史沿革
第六章 测试
第七章 带下病
7.1 带下过多
第七章 测试
第八章 妊娠病
8.3 胎漏、胎动不安
8.10 胎水肿满
第八章 测试
第九章 产后病
9.6 产后身痛
9.5 产后恶露不绝
9.1 产后血晕
9.10 缺乳
第九章 测试
第十章 妇科杂病
10.1 不孕症
10.8 多囊卵巢综合征
第十章 测试
中医妇科学是一门临床基础课程,学生需具备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西医诊断学科的基础知识,对中医药治疗人体疾病有了初步的认识。
《中医妇科学》主编:谈勇,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
《中医妇科学》主编:马宝璋,齐聪,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九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
《妇产科学》谢幸、苟文丽主编,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卫生部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本书供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类专业用)。
傅山著,欧阳兵整理,傅青主女科,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