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

中国大学MOOC,为你提供一流的大学教育

认证学习
为你提供认证成绩和证书,以及AI高效学习服务
查看详情
hi,小mooc
考研全科400分攻略
SPOC学校专有课程
人文基础
第1次开课
开课时间: 2017年09月05日 ~ 2017年12月28日
学时安排: 1.5-2小时每周
当前开课已结束 已有 1641 人参加
立即自学
往期不提供结课证书,想参加下学期课程, 点击这里预约>>
spContent=《人文基础》力求切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要求,提供给学生较为系统的人文基础知识。塑造高职生一种绵延不绝的人文精神,为生涯发展的弹性化选择提供可能,为个体承担社会角色奠定重要基础。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人文基础》力求切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要求,提供给学生较为系统的人文基础知识。塑造高职生一种绵延不绝的人文精神,为生涯发展的弹性化选择提供可能,为个体承担社会角色奠定重要基础。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人文基础作为一门综合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在考虑到人文基础知识所包含的文、史、哲之外,进一步认识到现代社会,科技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考虑到对“人”的一个终极的关怀,把“科技与社会”作为一个部分组成。鉴于高职院校有专门的教学部门教学中涉及哲学部分,我们课程不再重复,由此在内容安排上选取了导论、科技与社会、文学与艺术、历史与文化。

    通过学习,认识到科技对生活、经济、伦理的影响,领悟科技与人文的辨证关系,树立科技时代的正确生活观;了解中国文学史常识,掌握各大文体基本常识与欣赏方法,提高文学艺术欣赏能力;了解历史与区域文化的内涵、意义以及江苏区域文化的空间分布特点,树立正确的现代文明意识。


授课目标
1.通过科技与社会的教学,认识到科技对社会的影响,养成个体生存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科技精神。 2.通过文学与艺术的教学,了解中国文学史常识,掌握各大文体常识与欣赏方法,提高文学艺术欣赏能力。 3.通过历史与文化的教学,启发学生寻找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成绩 要求

1.成绩为四级计分制:分别为优秀、良、合格、不合格。总评成绩60分至69分为合

  格,70分至84分为良好,85分至100分为优秀,合格以上可获得2个学分。

2.成绩构成:平时视频学习、讨论占20%,三大模块(科技与社会、文学与艺 

  术、历史与文化)的测试占50%(含朗诵作品上传),期末考核30%

3.三大模块()的测试50%,题型以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等客观题型为主,文

  学与艺术部分含朗诵作品,需要完成上传,并完 成规定的互评。

4.期末考试题型以问答题或小论文形式为主。根据本课程教学大纲和讲授内容来确定

  考试范围和考试要求。小论文选题范围应与本课程教学内容直接相关。


课程大纲

          《人文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              适用专业:各专业

课程学时: 24学时                 课程学分:2

本课程立足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借鉴“全人教育”思想,以学生非专业能力培养为改革切入点,主要是解决当前高职教育中存在的公共课内容形式泛化与学生实际需求相脱节、与职业发展需求相脱节等问题,切实促进高职学生全面与可持续发展。

一、课程定位

人文基础力求切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的实际要求,提供给学生较为系统的人文基础知识。渴求塑造职业院校大学生一种绵延不绝的人文精神,为高职院校学生生涯发展的弹性化选择提供可能,也为个体从事社会工作、承担社会角色特别是职业角色奠定重要的基础。旨在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了解并掌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的人文基础的相关知识。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能用人文基础知识实现人与人之间的良好沟通,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环境适应能力。

3.素质目标 

(1)领悟科技与人文、生活的辨证关系,树立科技时代的正确生活观;

(2)理解和把握大学生技术责任的内涵与要求,树立正确得价值观;

(3)理解文学与生活的辩证关系;了解中国文学史各时代重要作家、作品、文体等常识;

(4)掌握主要文学题材与艺术的基本常识与欣赏方法;

(5)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现代文明意识,了解文化的内涵、传承,提高学生文明素养;

(6)理解中国区域文化以及江苏区域文化的空间分布特点,了解淮安地域文化。

三、课程设计

由文学、历史等专业的老师组成教学团队,采用团队授课的方式进行模块教学,通过构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拓宽学生知识面,养成个体生存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科技精神、历史意识、哲学思维与文化自觉,达到提高职业素养的目的

课程内容设计是了解课程概述(导论),学习科技与社会、文学与艺术、历史与文化等相关人文基础知识。

四、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序号

内  容  名  称

    学 时

1

导论  科技与人文、生活

2

2

科技与经济

2

3

科技与伦理

2

4

文学与生活  文学史常识

2

5

诗歌常识及诗歌欣赏

2

6

散文常识及散文欣赏

2

7

小说、戏剧常识及其欣赏

2

8

艺术鉴赏

2

9

历史的解读

2

10

文明的传承

2

11

文化的溯源

2

12

区域文化及淮安地域文化赏析

2

  

24

五、教学设计

项目一

内容名称     导论 科技与人文、生活                    学时: 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何为人文,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内涵与关系;了解生活品质与科技发展,科技时代的消费主义。2.能力目标:会分析科技与人文的内在联系;能够意识到消费主义的危害,有能力把握科技时代的自我消费。3.素质目标:树立正确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教学重点

何为人文?课程学习的意义;科技与人文的关系;了解生活品质与科技发展;科技时代的消费主义。

学习难点

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科技如何提升或贬抑人文;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项目单元名称

主要教学内容

导论

何为人文?课程学习的意义。

科技与人文

科技发展的简要历程,科技时代的重要特征;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内涵与关系。

科技与生活

生活品质与科技发展;科技进步引发的消费革命;科技时代的消费主义。

教学方法建议

讲授法、案例法

备注

第一次与学生的沟通很重要




项目二

内容名称          科技与经济             学时: 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科技进步对经济的决定性作用,各国经济与科技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重要战略。 2.能力目标:学会分析科技与经济的有机联系;3.素质目标:创新型人才的心理素质培养。

教学重点

科技进步对经济的决定性作用;美国、日本、中国经济与科技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重要战略。

学习难点

创新型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

项目单元名称

主要教学内容

科技进步对经济的作用

科技发展历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科技对生产力诸要素的渗透以及现代科技的发展趋势,对经济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各国经济与科技发展

美国、日本、中国经济与科技发展

建设创新型国家

创新型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

教学方法建议

案例教学法、视频教学

备注

 





项目三

内容名称  科技与伦理                         学时: 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科技与伦理冲突的历史、现状;科技与伦理冲突成因与表现。 2.能力目标:学会分析科技与伦理有机联系;3.素质目标:树立正确的技术价值观。

教学重点

科技与伦理的冲突历史、现状;科技与伦理冲突成因与表现;大学生技术伦理教育。

学习难点

科技与伦理冲突成因;技术伦理教育

项目单元名称

主要教学内容

科技与伦理冲突历史与现状

历史上科技与伦理冲突案例、相关法典;冲突类型

科技与伦理冲突成因与表现

冲突表现:科技的强势力量、科技的负面效应、科技社会化趋势与专家角色的多样化

科技与伦理的良性互动

科学发展观、科学技术观、科技人员责任、伦理道德控御科技活动和科技成果的应用、创新机制促进科技与伦理良性互动

高职大学生技术伦理教育

当代技术责任伦理的兴起;技术伦理知识架构

教学方法建议

案例教学;讨论法

备注

 





项目四

内容名称    文学与生活  文学史常识                     学时: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够理解文学的本质;了解中国文学史常识。 2.能力目标:阐述文学与生活的辩证关系,诠释文学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内涵。具备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的能力。3.素质目标:具备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的意识。

教学重点

文学的本质;文学与生活的辩证关系;各个时代的文体、作家、代表作品

学习难点

如何理解文学的本质;如何增强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项目单元名称

主要教学内容

文学的本质

文学的本质

文学与生活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精神建构;文学依赖于社会生活;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文学真实与生活真实

文学史概述

各个时代的文体、作家、代表作品。

教学方法建议

启发法、讲授法

备注

 




项目五

内容名称    诗歌常识及其作品欣赏                      学时: 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诗歌的基本常识与欣赏方法;了解屈原及其作品;掌握诗歌朗诵技巧。2.能力目标:能够理解“楚辞”;能够分析《国殇》的场景描写及表现手法;能够运用朗诵技巧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提高诗歌欣赏能力。3.情感目标:能够感受诗歌之美,热爱诗歌。

教学重点

诗歌主要特点、欣赏方法;屈原;《国殇》字义疏通、内容理解;朗诵技巧。

学习难点

《国殇》的理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项目单元名称

主要教学内容

1. 走近诗歌

诗歌基本常识:概念、分类、特点;欣赏方法。

2.屈原《国殇》

诗人屈原;《国殇》赏析。

3.诗歌朗诵技巧

语音的轻重;语调的抑扬;语速的快慢;停顿;范文诵读

教学方法建议

诵读法、讲授法、作品赏析

备注

 





项目六

内容名称    散文常识及其作品欣赏                      学时: 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散文的基本常识与欣赏方法;了解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史。2.能力目标:能够分析《游黄山记》、《故都的秋》、《匆匆》写作特点及创作手法,提高散文鉴赏能力。3.素质目标:能够体味散文的笔调,把握散文的线索。

教学重点

散文创作手法与欣赏方法;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史;作品赏析

学习难点

把握散文线索及创作手法,提高散文鉴赏能力

项目单元名称

主要教学内容

1. 散文常识

散文基本常识:概念、分类、特点;赏析方法。

2.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史

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史。

3.散文作品欣赏

《游黄山记》、《故都的秋》、《匆匆》赏析。

教学方法建议

启发式、作品赏析

备注

 





项目七

内容名称   小说、戏剧常识及其欣赏                      学时: 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小说、戏剧的基本常识与欣赏方法;了解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简史。2.能力目标:掌握小说、戏剧的分析方法。3.素质目标:具备欣赏小说、戏剧的一般素养。

教学重点

小说三要素;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简史;戏剧基本常识与欣赏方法;作品赏析

学习难点

掌握小说三要素和戏剧创作方法,提高小说戏剧鉴赏能力

项目单元名称

主要教学内容

1. 小说常识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2.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简史

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简史

3.戏剧常识

戏剧基本常识

4. 作品欣赏

《雷雨》赏析

教学方法建议

启发式、作品赏析

备注

 





项目八

内容名称   艺术鉴赏                      学时: 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艺术的基本常识与鉴赏方法。2.能力目标:提高艺术鉴赏能力,能够欣赏主要艺术形式。3.素质目标:提升对音乐、舞蹈、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的审美素养。

教学重点

艺术的起源、发展、本质、特征及生产过程;绘画艺术鉴赏《清明上河图》

学习难点

消化所学知识,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项目单元名称

主要教学内容

艺术的基本常识

起源、发展、本质、特征及生产过程

艺术作品鉴赏

《清明上河图》赏析

教学方法建议

启发式、作品赏析

备注

 





项目九

   内容名称     历史的解读                       学时: 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历史的演进。2.能力目标:掌握历史记载的四种方法。3.素质目标: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提高高职学生历史素养。

教学重点

历史记载中的文字方法;历史记载中的图像方法

学习难点

如何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项目单元名称

主要教学内容

中国历史的演进

中国历史简述(上),中国历史简述(下)

历史记载的四种方法

历史记载的四种方法

教学方法建议

讲授法,引导启发法

备注

 





项目十

    内容名称    文明的传承                      学时: 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人类多元文明的历史。2.能力目标:理解文明的传承与发展。3.素质目标:提高学生现代文明意识。

教学重点

古希腊文明;郑和下西洋;新航路的开辟

学习难点

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项目单元名称

主要教学内容

多元文明的历史

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古印度文明

文明之间的交流

拜占庭帝国;十字军东征;郑和下西洋;新航路的开辟

教学方法建议

讨论法、讲授法

备注

 





项目十一

内容名称   文化的溯源                     学时: 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汉字的演变以及汉唐明清服饰的演变。2.能力目标:   理解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与趋势。3.素质目标: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

汉字的发展简史 ;汉唐明清服饰的演变;赏析北京四合院

学习难点

掌握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与趋势

项目单元名称

主要教学内容

文化发展

汉字的发展简史 ;汉唐明清服饰的演变

文化赏析

世界三大宗教简介;中秋节;北京四合院

教学方法建议

启发式,案例分析法

备注

 





项目十二

内容名称    区域文化及淮安地域文化赏析           学时: 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中国七大区域文化的分布,江苏区域文化的空间分布,淮安地域文化的特点。2.能力目标:学会分析中国、江苏、淮安区域文化的内在联系。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区域文化观。

教学重点

中国区域文化的分布;江苏区域文化的特点

学习难点

理解中国、江苏、淮安区域文化的内在联系

项目单元名称

主要教学内容

中国区域文化

中国区域文化(上),中国区域文化(下)

江苏区域文化

江苏区域文化特征,江苏区域文化的空间分布格局

淮安地域文化

淮安人文景观,淮安历史名人

教学方法建议

讲授法、启发式

备注

 





六、考核评价

成绩评定:平时视频学习、课堂讨论占20%,三大模块的测试(含朗诵作品上传)占50%、期末考核占30%。

七、教学基本条件

教学资源  选用教材:职业人文素养综合教程(安宇 南京大学出版社)上册《人文基础》

参考教材:文学类、历史类、科技类等书籍,如《大学语文》(伊漪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134月第1版)《大学语文》(王步高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9月第一版)《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游国恩等主编)《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国戏剧出版社  曹余章)《世界上下五千年》(华文出版社  翟文明)

八、其他说明

该课程从新的设计理念出发,使用视频、多媒体课件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制定日期:2016年9月       修订日期:2017年3月

执笔人:  胡方红          审核人:  胡方红       批准人:朱剑莉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有一定文学、历史、哲学知识,了解当今科技时代的社会常识。

参考资料

《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游国恩等主编)

《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国戏剧出版社  曹余章) 

《世界上下五千年》(华文出版社  翟文明)


常见问题

“人文基础”课程的内容极为广博,根据课时我们只讲授大纲中选定的模块内容,所以希望选课同学除了掌握教学大纲中规定内容外,最好能够做到:

    1.通读我们的“人文基础”教材。

    2.了解生活中最新的科技发展给当今社会带来的影响深入思考一至两个有意义的科技与人文的问题。

    3.联系教学内容,阅读的老师推荐的书籍或者文学作品。


源课程

该SPOC课程部分内容来自以上源课程,在源基础上老师进一步增加了新的课程内容

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
1 位授课老师
胡方红

胡方红

副教授

下载
下载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