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茶学》是茶学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培养学生茶叶生产加工和品质调控技能的主要课程,在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本课程主要讲授鲜叶性状的内在根据和制茶技术的外在条件与产品质量的转化规律,讲授主要茶类的加工原理、加工工艺、加工方法及相关技术等,茶叶深加工原理及技术,讲授工艺技术在茶叶加工中应用的综合与分析,研究环境因子和技术手段对茶叶品质形成之间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规律,以充分发挥茶叶原料的经济价值为目的,促进现代工程技术的应用。通过本课程各教学环节,要求学生掌握从事茶叶生产与加工等 职业岗位群工作所必须具备或掌握制茶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能合理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提高制茶品质,降低茶叶加工成本;使学生在茶叶加工实践中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主要茶类制造,能独立指导和组织茶叶加工生产,能总结和推广先进制茶技术,指导茶叶的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无公害生产,为实现茶业高产、优质、高效服务,承担着培养园艺专业复合型人才和提高茶叶生产技术的双重任务。
本课程主要针对茶学本科专业学生,也可面向本校及外校其他专业学生及社会上茶叶从业者及爱好者。
线上单元测验、课堂讨论及期末测试
具备茶叶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学、机械工程学、食品加工学等相关知识。
[1] 施兆鹏. 1997. 茶叶加工学[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 宛晓春. 2003. 茶叶生物化学[M]. 3版.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3] 陈习村, 石琳, 方世辉, 等. 2011. 鲜叶摊放程度对绿茶品质及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J]. 茶业通报, 33(2): 80-84.
[4] 陈玲, 周跃斌, 王准. 2012. 闷黄对黄茶品质形成的影响研究[J]. 茶叶通讯, 39(2):8-11.
[5] 龚永新, 蔡烈伟, 蔡世文, 等. 2000. 闷黄对黄茶滋味影响的研究[J]. 茶叶科学, 20(2): 110-113.
[6] 王增盛, 施兆鹏, 刘仲华, 等. 1991. 论茯砖茶品质风味形成机理[J]. 茶叶科学(S1): 49-55.
[7] 黄浩, 刘仲华, 黄建安, 等. 2010. “发花”散茶中“金花”菌的分离鉴定[J]. 茶叶科学, 30(5): 350-354.
[8] 刘德荣, 叶常春. 2010. 正山小种“金骏眉”的制造技术[J]. 中国茶叶加工(1): 28-29.
[9] 王振康, 邬龄盛, 郭少平, 等. 2010. 高香型工夫红茶初制加工技术[J]. 福建茶叶(10): 50-53.
[10] 郭雅玲, 赖凌凌. 2012. 闽南乌龙茶加工工艺研究进展[J]. 热带作物学报(6): 1142-1147.
[11] 郑乃辉, 叶乃兴, 王振康, 等. 2006. 増湿连窨工艺对茉莉花茶品质的影响[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4): 372-376.
[12] 林金科. 2012. 茶叶深加工学[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简述六大茶类品质特征及加工技术特点?
2、简述六大茶类关键工艺目的及技术要点?
3、简述六大茶类品质形成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