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

中国大学MOOC,为你提供一流的大学教育

hi,小mooc
SPOC学校专有课程
秦汉考古
第1次开课
开课时间: 2020年02月16日 ~ 2020年04月26日
学时安排: 4小时每周
当前开课已结束 已有 46 人参加
老师已关闭该学期,无法查看
spContent=《秦汉考古》将带你穿越时空隧道,去触摸秦汉帝国的历史与文化。 《秦汉考古》将带你感受当时一般人的物质生活,去品味一个远逝时代的氛围和心情。 《秦汉考古》课程欢迎你的加入! 我们期待在这里与你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愿秦月汉关在历史的长河中灿烂依然,愿辉煌的人文之光永不泯灭。
《秦汉考古》将带你穿越时空隧道,去触摸秦汉帝国的历史与文化。 《秦汉考古》将带你感受当时一般人的物质生活,去品味一个远逝时代的氛围和心情。 《秦汉考古》课程欢迎你的加入! 我们期待在这里与你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愿秦月汉关在历史的长河中灿烂依然,愿辉煌的人文之光永不泯灭。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秦汉考古》这门课程,将从秦汉城址考古、墓葬考古、工商业考古和其他专题考古四个方面出发,全面系统地讲授秦汉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并组织相关学术问题讨论。

这门课程将为你呈现秦汉帝国的历史与文化。

这门课程将带你体验一个远逝王朝的风土民情。

《秦汉考古》课程欢迎你的到来!

我们期待在这里与你笑谈古今,纵论兴亡。


授课目标

本课程以讲授为主,兼及课堂讨论。由于时间上的限制,将采取选讲精华的方式,以便同学依类追寻,自行研究。本课程重心在于讲授秦汉考古领域的发现与研究成果及前沿学术问题讨论。

成绩 要求

本课程考核采取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评价包含对单元测验的完成情况、讨论参与情况、单元作业完成情况等;终结性评价为期末考试。各环节权重如下:

1、单元测验权重:20%,学生接收到的所有测验任务点平均分配,未做测验按“零”分计算。

2、讨论权重:20%,学生在“讨论区-课堂交流区”版块中回复2次得满分。

3、单元作业权重:10%,作业得分。布置单元作业一次,题目发布后答题期限为1个月,1个月后作业过期则无法提交。

4、期末考试权重:50%,期末考试得分。

   总分=单元测验完成得分*20%+讨论参与得分*20%+单元作业完成得分10%+期末考试得分*50%。

   为了保障证书权威性,平台不再支持免费电子证书,只提供认证证书。成绩合格的学生不再自动获得证书,但可以申请收费的认证证书,在形式上有电子版证书和纸质版证书。

课程大纲
第1周第一次课 绪论 第一章 秦汉城址考古(一)
课时目标:掌握秦汉考古的主要特点,熟悉秦汉时期的时代背景,了解秦汉考古方面学术界前沿问题。掌握秦都咸阳的重要发现,熟悉秦都咸阳的研究成果,了解相关历史背景。
绪.1 秦汉考古概述
1.1第一节 秦都咸阳 1.1.1秦都咸阳城址沿革
1.1第一节 秦都咸阳 1.1.2秦都咸阳重要考古发现(上) 1.1.3秦都咸阳重要考古发现(下)
第1周第2次课 第一章 秦汉城址考古(二)
课时目标:掌握西汉长安城的重要发现,熟悉西汉长安城的研究成果,了解相关历史背景。
1.2第二节 西汉长安 1.2.1西汉长安城址沿革
1.2第二节 西汉长安 1.2.2西汉长安平面布局复原(上) 1.2.3西汉长安平面布局复原(下)
第2周第1次课 第一章 秦汉城址考古(三)
课时目标:掌握东汉洛阳城的重要发现,熟悉东汉洛阳城的研究成果,了解相关历史背景。
1.3第三节 东汉洛阳 1.3.1东汉洛阳城址沿革
1.3第三节 东汉洛阳 1.3.2东汉洛阳平面布局复原(上) 1.3.3东汉洛阳平面布局复原(下)
第2周第2次课 第一章 秦汉城址考古(四)
课时目标:掌握其他城址的重要发现,熟悉其他郡县城址的研究成果,了解相关历史背景。
1.4第四节 郡县城址 1.4.1地方郡县城址概述 1.4.2黄河中下游山东章丘东平陵故城
1.4第四节 郡县城址 1.4.3黄河中下游河南洛阳汉河南县城 1.4.4长江中下游湖北云梦楚王城
1.4第四节 郡县城址 1.4.5长江中下游湖南龙山里耶古城 1.4.6北方长城沿线地带内蒙古包头麻池古城
1.4第四节 郡县城址 1.4.7北方长城沿线地带陕西神木大保当古城 1.4.8边远地区内蒙古额济纳旗汉居延县城
第3周第1次课 第二章 秦汉墓葬考古(一)
课时目标:掌握秦始皇陵的重要发现,熟悉秦始皇陵的已有研究成果,了解相关历史背景。
2.1第一节 秦代墓葬 2.1.1秦始皇陵 2.1.1.1秦始皇陵考古发现简史
2.1第一节 秦代墓葬 2.1.1秦始皇陵 2.1.1.2秦始皇陵陵园遗址(上) 2.1.1.3秦始皇陵陵园遗址(下)
第3周第2次课 第二章 秦汉墓葬考古(二)
课时目标:掌握秦始皇陵的重要发现,熟悉秦始皇陵的已有研究成果,了解相关历史背景。
2.1第一节 秦代墓葬 2.1.1秦始皇陵 2.1.1.4秦始皇陵陵邑和陵区其他建筑遗址
2.1第一节 秦代墓葬 2.1.1秦始皇陵 2.1.1.5秦始皇陵陪葬坑与陪葬墓(上) 2.1.1.6秦始皇陵陪葬坑与陪葬墓(下)
第4周第1次课 第二章 秦汉墓葬考古(三)
课时目标:掌握秦代墓葬的重要发现,熟悉秦代墓葬的研究成果,了解相关历史背景。
2.1第一节 秦代墓葬 2.1.2秦代官吏与平民墓葬 2.1.2.1秦代官吏和平民墓葬概述
2.1第一节 秦代墓葬 2.1.2秦代官吏与平民墓葬 2.1.2.2关中地区秦代墓葬(上) 2.1.2.3关中地区秦代墓葬(下)
2.1第一节 秦代墓葬 2.1.2秦代官吏与平民墓葬 2.1.2.4关东地区秦代墓葬
第4周第2次课 第二章 秦汉墓葬考古(四)
课时目标:掌握两汉帝陵的重要发现,熟悉已有研究成果,了解相关历史背景。
2.2第二节 两汉墓葬 2.2.1汉代帝陵的调查、发掘与研究 2.2.1.1西汉帝陵概况 2.2.1.2西汉帝陵考古成果
2.2第二节 两汉墓葬 2.2.1汉代帝陵的调查、发掘与研究 2.2.1.3东汉帝陵概况 2.2.1.4东汉帝陵考古成果
第5周第1次课 第二章 秦汉墓葬考古(五)
课时目标:掌握诸侯王与列侯墓葬的重要发现,熟悉已有研究成果,了解相关历史背景。
2.2第二节 两汉墓葬 2.2.2汉代诸侯王与列侯墓葬的发掘与研究 2.2.2.1西汉诸侯王墓与列侯墓概况
2.2第二节 两汉墓葬 2.2.2汉代诸侯王与列侯墓葬的发掘与研究 2.2.2.2山东长清双乳山一号墓
2.2第二节 两汉墓葬 2.2.2汉代诸侯王与列侯墓葬的发掘与研究 2.2.2.3北京大葆台一号墓
2.2第二节 两汉墓葬 2.2.2 汉代诸侯王与列侯墓葬的发掘与研究 2.2.2.4江苏盱眙大云山一号墓
第5周第2次课 第二章 秦汉墓葬考古(六)
课时目标:掌握诸侯王与列侯墓葬的重要发现,熟悉已有研究成果,了解相关历史背景。
2.2第二节 两汉墓葬 2.2.2汉代诸侯王与列侯墓葬的发掘与研究 2.2.2.5广东广州南越王墓
2.2第二节 两汉墓葬 2.2.2汉代诸侯王与列侯墓葬的发掘与研究 2.2.2.6江苏徐州狮子山汉墓(上) 2.2.2.7江苏徐州狮子山汉墓(下)
2.2第二节 两汉墓葬 2.2.2汉代诸侯王与列侯墓葬的发掘与研究 2.2.2.8河北保定满城汉墓
第6周第1次课 第二章 秦汉墓葬考古(七)
课时目标:掌握诸侯王与列侯墓葬的重要发现,熟悉已有研究成果,了解相关历史背景。
2.2第二节 两汉墓葬 2.2.2汉代诸侯王与列侯墓葬的发掘与研究 2.2.2.9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上) 2.2.2.10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下)
2.2第二节 两汉墓葬 2.2.2汉代诸侯王与列侯墓葬的发掘与研究 2.2.2.11河北邢台南郊汉墓
2.2第二节 两汉墓葬 2.2.2汉代诸侯王与列侯墓葬的发掘与研究 2.2.2.12西汉诸侯王墓与列侯墓丧葬制度综论
第6周第2次课 第二章 秦汉墓葬考古(八)
课时目标:掌握诸侯王与列侯墓葬的重要发现,熟悉已有研究成果,了解相关历史背景。
2.2第二节 两汉墓葬 2.2.2汉代诸侯王与列侯墓葬的发掘与研究 2.2.2.13东汉诸侯王墓与列侯墓概况
2.2第二节 两汉墓葬 2.2.2汉代诸侯王与列侯墓葬的发掘与研究 2.2.2.14江苏邗江甘泉二号墓
2.2第二节 两汉墓葬 2.2.2汉代诸侯王与列侯墓葬的发掘与研究 2.2.2.15河南淮阳北关一号墓
2.2第二节 两汉墓葬 2.2.2汉代诸侯王与列侯墓葬的发掘与研究 2.2.2.16河北定县北庄四十三号墓
2.2第二节 两汉墓葬 2.2.2汉代诸侯王与列侯墓葬的发掘与研究 2.2.2.17安徽亳县董园村一号、二号墓
2.2第二节 两汉墓葬 2.2.2汉代诸侯王与列侯墓葬的发掘与研究 2.2.2.18东汉诸侯王墓与列侯墓丧葬制度综论
第7周第1次课 第二章 秦汉墓葬考古(九)
课时目标:掌握一般官吏与平民墓葬的重要发现,熟悉已有研究成果,了解相关历史背景。
2.2第二节 两汉墓葬 2.2.3汉代官吏与平民墓葬 2.2.3.1汉代官吏与平民墓葬关中地区汉墓(上) 2.2.3.2汉代官吏与平民墓葬关中地区汉墓(下)
2.2第二节 两汉墓葬 2.2.3汉代官吏与平民墓葬 2.2.3.3汉代官吏与平民墓葬中原地区汉墓
第7周第2次课 第二章 秦汉墓葬考古(十)
课时目标:掌握壁画、画像石和画像砖墓的重要发现,熟悉已有研究成果,了解相关历史背景。
2.2第二节 两汉墓葬 2.2.4汉代壁画、画像石和画像砖墓 2.2.4.1汉代壁画墓
2.2第二节 两汉墓葬 2.2.4汉代壁画、画像石和画像砖墓 2.2.4.2汉代画像石墓
2.2第二节 两汉墓葬 2.2.4汉代壁画、画像石和画像砖墓 2.2.4.3汉代画像砖墓
第8周第1次课 第三章 秦汉工商业考古(一)
课时目标:掌握秦汉工商业的重要发现,熟悉秦汉工商业的研究成果,了解相关历史背景。
第三章 秦汉工商业考古 单元测验
3.1第一节 秦汉铁器与铁器制造业 3.1.1秦汉铁器的类型及其特点 3.1.2秦汉铁工场址与铁器的生产
3.2第二节 秦汉铜器与铜器制造业 3.2.1秦汉铜器 3.2.2 秦汉铜镜的类型及其演变
3.3第三节 秦汉陶瓷器
第8周第2次课 第三章 秦汉工商业考古(二)
课时目标:掌握秦汉工商业的重要发现,熟悉秦汉工商业的研究成果,了解相关历史背景。
第三章 秦汉工商业考古
3.4第四节 秦汉漆器
3.5第五节 秦汉纺织品与纺织业
3.6第六节 秦汉货币演变及特点
第9周第1次课 第四章 其他专题考古
课时目标:掌握汉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发现,熟悉汉代丝绸之路的研究成果,了解相关历史背景。
4.1第一节 秦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4.1.1汉代丝绸之路的主要干线
4.1第一节 秦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4.1.2 汉代丝绸之路相关遗存
4.1第一节 秦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4.1.3 周边地区发现的汉文化遗存
第9周第2次课 辅导答疑
课时目标:系统梳理本课程所讲内容,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清晰的脉络。使学生掌握中国考古学所见的秦汉时期城址、墓葬、工商业发展演变简单序列,熟悉相关问题研究成果,了解相关时代背景。
1.考古所见秦汉城址发展演变序列
2.考古所见秦汉墓葬发展演变序列
3.考古所见秦汉工商业发展演变序列
4.汉代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内涵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修习本课程的同学,需为考古学专业本科生:

一、对考古学有基本的尊重态度;

二、对秦汉时期的文化有兴趣,并希望了解学习考古与历史的功用;

三、先修课程为夏商考古和两周考古。


参考资料

教材: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秦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赵化成 高崇文:《秦汉考古》,文物出版社,2002年

参考文献:

安家瑶:《中国的早期玻璃器皿》,《考古学报》1984年第4期。 

安金槐主编:《中国考古》,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中国古代建筑辞典》,中国书店,1992年。 

文物出版社:《新中国考古五十年》,文物出版社,1999年。

冯先铭主编:《中国古陶瓷图典》,文物出版社,1998年。  

傅熹年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 

郭黛姮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三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  

韩伟:《磨砚书稿——韩伟考古文集》,科学出版社,2001年。  

黄文弼:《塔里木盆地考古记》,科学出版社,1958年。  

黄文弼:《新疆考古发掘报告(1957~1958年)》,文物出版社,1983年。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上、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孔翔星、刘一曼:《中国古代铜镜》,文物出版社,1984年。  

李如森:《汉代丧葬制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5年。

李裕群:《古代石窟》,文物出版社,2003年。  

梁思成:《中国雕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年。  

刘敦桢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年。

刘庆柱、李毓芳:《汉长安城》 文物出版社,2003年。

刘运勇:《西汉长安》,中华书局,1982年。  

潘吉星:《中国造纸技术发展史稿》,文物出版社,1979年。

曲英杰:《古代城市》,文物出版社,2003年。  

宋治民:《战国秦汉考古》,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

宿白:《中国石窟寺研究》,文物出版社,1996年。

唐石父主编:《中国古钱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王仲殊:《汉代考古学概说》,中华书局,1984年。  

文物编辑委员会:《文物考古工在十年(1979~1989)》,文物出版社,1991年。  

文物编辑委员会:《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1949~1979)》,文物出版社,1979年。  

夏鼐:《夏鼐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肖清:《中国古代货币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  

萧默主编:《中国建筑艺术史》,文物出版社,1999年。 

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考古三十年》,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  

新疆自治区博物馆等:《丝绸之路——汉唐织物》,文物出版社,1972年。

杨鸿勋:《宫殿考古通论》,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  

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杨宽:《中国古代陵寝制度试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杨育彬、袁广阔主编:《20世纪河南考古发现与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  

俞伟超:《先秦两汉考古学论集》,文物出版社,1985年。  

张之恒主编:《中国考古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齐东方:《隋唐考古》,文物出版社,2002年。  

赵力光:《中国古代瓦当图典》,文物出版社,1998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等:《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  

中国硅酸盐学会主编:《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烧沟汉墓》,科学出版社,1959年。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收获》,文物出版社,1961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未央宫》(上、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

邹厚本主编:《江苏考古五十年》,南京出版社,2000年。  

以上部分书籍、论文,当有其它版本,不限于此处所列者。

以上参考数据,仅供各位同学课余阅读。


显示全部
常见问题

本课程“讨论”部分得分,必须是参与“讨论区-课堂交流区”版块中置顶的、主讲教师随讲授内容发布的2个主帖,分别回答其中提出的问题,累计2次方可得到期末综合成绩中的20分。

欢迎大家在讨论区自行发布主帖或者跟帖交流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但是这部分帖子不计分,请各位同学不要恶意灌水,否则可能会被禁言。

源课程

该SPOC课程部分内容来自以上源课程,在源基础上老师进一步增加了新的课程内容

河南大学
4 位授课老师
张玲

张玲

博士,副教授。

刘春迎

刘春迎

教授

滕亚秋

滕亚秋

职称:讲师;职务:教务办主任。

下载
下载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