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小慕
中国哲学史
第5次开课
开课时间: 2024年09月02日 ~ 2025年01月13日
学时安排: 3小时每周
当前开课已结束 已有 938 人参加
老师已关闭该学期,无法查看
课程详情
课程评价(39)
spContent=本课程以中国哲学概念范畴的发展线索为基本依据,以不同时期哲学思想、各哲学流派的演变为主线,从社会历史背景中探析中国哲学发生之根源,从思想与语言、文化的关系中䌷绎中国哲学发生之轨迹,通过溯源、梳理中国哲学核心概念范畴体系的形成与历史演变脉络,实现哲学史发展进程讲授与哲学概念、范畴变迁历程分析相结合,将《中国哲学史》课程教学框架重构为作为“史”的“中国哲学史”、作为“中国哲学”的“中国哲学史”以及作为“概念范畴史”的“中国哲学史”三部分。
本课程以中国哲学概念范畴的发展线索为基本依据,以不同时期哲学思想、各哲学流派的演变为主线,从社会历史背景中探析中国哲学发生之根源,从思想与语言、文化的关系中䌷绎中国哲学发生之轨迹,通过溯源、梳理中国哲学核心概念范畴体系的形成与历史演变脉络,实现哲学史发展进程讲授与哲学概念、范畴变迁历程分析相结合,将《中国哲学史》课程教学框架重构为作为“史”的“中国哲学史”、作为“中国哲学”的“中国哲学史”以及作为“概念范畴史”的“中国哲学史”三部分。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一、课程内容:

 中国哲学是人类哲学思维发展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理论形态之一,已有数千年历史。《中国哲学史》是研究中国哲学思维发展历程、学派思潮、理论特征、演化规律、时代价值的一门课程,也是全日制高等院校本科哲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改变以往以历史分期与人物思想介绍为主的单一编排模式,以中国哲学概念范畴本身的发展作为主线,重点阐述中国哲学核心概念的演变,融社会史、学派史与概念范畴本身的发展史为一体。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做了系统的创新:在贯穿整个《中国哲学史》教材大纲内容的基础上,以哲学概念作为逻辑开展线索,以中国哲学概念为单元编排,课程团队在课程讲解中,以8个中国哲学重要概念范畴为核心建构8个教学单元,围绕核心概念范畴,以概念在中国哲学史背景下的展开、广延为线索,每一单元设置10节左右课程分别解说,使学生对以中国哲学概念范畴为核心线索的中国哲学史话语体系有一定的认识。


课程着重从中国概念范畴系统构建与发展方面评述中国各个历史时期著名哲学家、哲学流派的哲学思想,在传统的社会史、思想史背景讲述之外,提供解读中国哲学史的全新视角,将哲学家、哲学流派的思想分析置于概念范畴系统自身形成、衍变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使学生从概念范畴的解析中了解中国哲学思想,掌握中国哲学的基本知识和历史发展线索,培养和提高哲学思辨能力,把握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培养创新能力,实现文化继承与传统哲学话语的现代转换。


二、课程团队:

1.课程负责人

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叶平教授,为哲学专业本科生讲授《中国哲学史》、《中国美学史》、《道家哲学原著选读》等课程。

2.团队成员

主讲教师赵炎峰,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等课程。

主讲教师臧要科,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讲授《儒家哲学原著选读》等课程。

主讲教师冯鹏,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哲学博士,讲授《宋明理学》等课程。

授课目标

课程旨在使学生从概念范畴的解析中了解中国哲学思想与中国哲学史话语体系,引导学生从哲学的角度深刻认识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本质特点,领悟中国哲学基本精神,培养和提高哲学思辨能力,将中国哲学的方法论应用到专业学习、学术科研、社会问题分析等实践活动的结合中去。

课程大纲
导论 中国哲学概念与中国哲学精神的形成
课时目标:介绍《中国哲学史》课程,通过宏观整体的论述,使学生理解中国哲学概念与中国哲学精神的关系。
1.《中国哲学史课程介绍》2.中国哲学概念与中国哲学精神
天道单元
课时目标:讲解传统天道观的起源、形态及其发展历程;分别介绍儒、道、墨、阴阳家的天道观,进一步拓展至中国传统天人关系理论问题。
2.1天道释义
2.2孔子 天与天命
2.3老子 道与德
2.4庄子 天之道与人之道
2.5墨子 天志
2.6荀子 天人之分
2.7董仲舒 天人相与
2.8刘禹锡 天人交相胜
气象单元
课时目标:介绍“气”“象”概念的基本内涵、阴阳观念、《周易》中言、象、意三者的关系、孟子关于气的论述,东汉王充的自然观念,张载的气论思想,戴震血气心知的认识论意义等内容。
3.1气象释义
3.2阴阳
3.3取象比类
3.4意象言
3.5孟子 养气
3.6王充 元气自然
3.7张载 太虚即气
3.8王夫之 乾坤并建
3.9戴震 血气心知
仁义单元
课时目标:讲解“仁”“义”概念的语义起源、孔子创立的仁学思想、孟子的“四端之心”说与义利之辨观、墨家的兼爱思想、思孟学派的“五行”理论、张载的民胞物与说,程颢的仁说等内容。
4.1仁义释义
4.2孔子 仁学
4.3墨子 兼爱
4.4孟子 四端
4.5孟子 义利之辨
4.6思孟学派《五行》
4.7张载 民胞物与
4.8程颢 识仁与体仁
礼法单元
课时目标:讲解“礼”的起源、变化,价值内涵,作为制度的“周礼”的基本构成与文化意义,孔子的复礼主张;讨论“法”观念的提出与内涵,由礼制到法治的过渡,传统法家的治国理念,君主专制制度下的礼法并用等问题。使学生理解礼法产生的社会根源以及礼法之间的关系。
5.1礼法释义
5.2礼的起源与功用
5.3周礼与宗法
5.4礼崩乐坏
5.5孔子 复礼
5.6由礼而法
5.7韩非 法术势
5.8礼法并用
有无单元
课时目标:讲解道家的“有”“无”观念,及其在先秦以至魏晋时期的发展变化,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哲学问题,使学生能够辨别老子的有无、庄子的有无、黄老的有无以及玄学的有无问题之间的异同,清晰了解有无问题的发展线索。
6.1有无释义
6.2有无与清谈
6.3老子之道: 有、无(上)
6.4老子之道: 有、无(下)
6.5庄子的道通为一(上)
6.6庄子的道通为一(下)
6.7何晏、王弼的贵无论
6.8名教与自然
6.9崇有论
6.10 郭象 独化论
6.11无与空
性理单元
课时目标:讲解“性”、“理”的字源与内涵演变、《中庸》的“天命之谓性”与“尽性”说、荀子的人性理论与“化性起伪”说,唐代李翱的“复性”论,宋明理学中的性、理思想等,为学生揭示出“性”、“理”概念在中国哲学史上的演化之迹,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7.1性、理释义
7.2思孟学派 性善与尽性
7.3荀子 性恶与化性起伪
7.4李翱 复性
7.5张载 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7.6二程 性即理
7.7朱熹 理一分殊
7.8陆九渊 心即理
7.9王阳明 心外无理
7.10王阳明 致良知
名辩单元
课时目标:讲解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名实”论及论辩逻辑思想,墨家、名家为代表的名辨思想、逻辑理论,及儒家的名实关系理论及其在社会层面的落实等,加深学生对中国哲学名实问题的认识。
8.1名辩释义
8.2墨家 以名举实
8.3老庄 无名
8.4惠施 合同异
8.5公孙龙 离坚白
8.6 荀子 制名指实
8.7 经学 名教
会通单元
课时目标:讲解中国哲学史上不同思想学派以及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交流、对抗与融会,使学生了解中国哲学史上的诸子百家思想交融、儒释道思想的交融、借鉴与会通、近代中外思想的交流融合。
9.1自我与他者
9.2华夏文化的会通
9.3孔孟与汉儒
9.4东方文化的会通
9.5大小传统与儒释道对话(上)
9.6大小传统与儒释道对话(下)
9.7世界文化的会通
9.8天主教与儒学的互动
9.9十九世纪耶稣会士对儒释道的解释
9.10晚清新教传教士与儒释道(上)
9.11晚清新教传教士与儒释道(下)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有中国古代哲学经典阅读的经历,具备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基本常识。

参考资料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

《中国哲学史》编写组编:《中国哲学史》上下册,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张岱年:《张岱年全集 •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中华书局,2017年。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北京联合出版,2018年。

成中英:《中国哲学范畴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

葛荣晋:《中国哲学范畴通论》,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三联书店,2015年。

河南大学
4 位授课老师
叶平

叶平

教授

赵炎峰

赵炎峰

副教授

臧要科

臧要科

副教授

推荐课程

彭凯平教积极心理学

大渔大师课

267人参加

彭凯平教情绪心理学

大渔大师课

78人参加
下载
下载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