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Content=亲爱的朋友:
您想知道传说中的年兽到底为何物吗?你想知道春联的前世今生吗?您想了解我们华夏儿女共同的生日吗?您想感受古代中国人的狂欢节吗?……神秘的起源,美妙的传说,独特的习俗……中国传统节日古老神秘的面纱,将在这里被一一揭开,让我们共同开启一段难忘的学习之旅。
——课程团队
亲爱的朋友:
您想知道传说中的年兽到底为何物吗?你想知道春联的前世今生吗?您想了解我们华夏儿女共同的生日吗?您想感受古代中国人的狂欢节吗?……神秘的起源,美妙的传说,独特的习俗……中国传统节日古老神秘的面纱,将在这里被一一揭开,让我们共同开启一段难忘的学习之旅。
——课程团队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中国传统节日以其庞大的数量、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感情,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本课程以独特的视角和精美丰富的视图,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神秘起源、历史演变、美妙传说、独特习俗、文化内涵、文化价值等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生动的讲解,旨在通过这个窗口让学习者感受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博大与深邃,并激发起对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文化的认同感,使民族自信力得到提升。
本课程选取14个中国传统节日,按春、夏、秋、冬四季分为四个模块,每个模块再按照节日所在月份和日期的顺序进行讲授。
第一个模块为“一年之计在于春”。由于春季的节日数量最多,所以又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依次讲授了春节、人日节、元宵节、中和节、春社、龙抬头节、寒食节和清明节等8个节日。
第二个模块为“昼永说夏日”。夏季的传统节日数量相对较少,故而只讲授了端午节。
第三个模块为“秋来风景异”。讲授了秋季大节七夕节。
第四个模块为“飞雪话隆冬”。分上、下两个部分,依次讲授了腊日节、腊八节、祭灶节和除夕节。
本学期是本课程的第6次运行,授课时间为15周,每周二推出新课。授课结束后的第2周为复习考试周。
授课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历史演变、传统习俗、宗教信仰等,理解其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2.情感态度目标
对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文化产生认同感和热爱之情,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力得到提升。
3.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历史视野和人类文化学的相关知识,解析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文化现象,具备较为丰富深厚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素养。
课程大纲
第一讲 导论:中国传统节日概说
第一周测试题
1.1 中国传统节日释名
1.2 数量庞大种类多
1.3源起复杂有纵深
1.4先秦孕育汉成型 唐宋高峰清稳定
第一周作业题
第二讲 春节
第二周测试题
2.1名称纷繁历史远
2.2 “元旦”之名寓意深
2.3 起源三说各有据
2.4 贴画鸡图纳五福
2.5 接神踩祟迎新春
2.6 名帖贺岁有讲究
第二周作业题
第三讲 人日节
第三周测试题
3.1 女娲造人说缘起
3.2 占卜戴胜祈人丰
3.3 菜羹煎饼泥泥狗
第三周作业题
第四讲 元宵节
第四周测试题
4.1 先秦庭燎说渊源
4.2 千门灯火祈丰年
4.3 正月十五闹元宵
第四周作业题
第五讲 中和节
第五周测试题
5.1 德宗赐宴生子献
5.2 祭祀句芒与羲和
第五周作业题
第六讲 春社
第六周测试题
6.1 社日里来社神祭
6.2 先秦大节祀典列
6.3 家家扶得醉人归
第六周作业题
第七讲 龙抬头节
第七周测试题
7.1 苍龙抬头春雨降
7.2 金豆开花龙神救
7.3 引龙祭龙五谷丰
7.4 剃得龙头龙子做
第七周作业题
第八讲 寒食节
第八周测试题
8.1 禁火寒食念贤臣
8.2 上古改火渊源深
第八周作业题
第九讲 清明节
第九周测试题
9.1“节”与“节气”区别大
9.2 扫墓祭祖民德厚
9.3 插柳戴柳由来多
9.4 清明食蛋秋千荡
第九周作业题
第十讲 端午节
第十周测试题
10.1 别名最多涵义幽
10.2上古辟邪本源说
10.3“邪毒”来自阴阳失
10.4 五彩香囊邪毒避
第十周作业题
第十一讲 七夕节
第十一周测试题
11.1 牛郎织女鹊桥会
11.2 闺中女子乞巧忙
11.3 牛女本为两星座
11.4 节物凸显生殖观
第十一周作业题
第十二讲 腊日节
第十二周测试题
12.1 蜡腊二祭说腊日
12.2 祭祀百神又驱傩
第十二周作业题
第十三讲 腊八节
第十三周测试题
13.1腊八道是何所来
13.2 避邪逐疫腊八粥
第十三周作业题
第十四讲 祭灶节
第十四周测试题
14.1 糖瓜黏黏祭灶王
14.2 灶神信仰火崇拜
第十四周作业题
第十五讲 除夕节
第十五周测试题
15.1怪兽闹“年”除夕夜
15.2 寓意多多年夜饭
15.3 除旧布新扫尘忙
15.4爆竹声中邪祟除
15.5 新桃旧符春联化
15.6 门神威武家宅护
15.7 熬年守岁光阴惜
15.8 灯火岁岁家兴旺
第十五周作业题
展开全部
证书要求
参考资料
1.陈久金、卢莲蓉:《中国节庆及其起源》,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89年。
2.乔继堂:《细说中国节》,北京:九洲出版社,2006年。
3.张海英:《中国传统节日与文化》,太原:书海出版社,2006年。
常见问题
中国传统节日数量庞大,历史渊源深厚,文化内涵丰富深刻,各地民俗事象丰富多彩,要在几周时间内完成这门课程的教学,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尝试用以下三种方法来解决学分和短学期之间的矛盾:
1.通过强化教学和训练过程以增加容量,做到线上线下教高度融合。
2.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策划以老师教为引导、学生学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完成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教学方式除了视频展示以外,还有情境对话式、场景呈现式、师生讨论式、助教答疑式,由以前的单一的教师教和学生学转变为团队互助型的讨论式学习。
3.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提升学习效果。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悦中享受学习的快乐,从而领悟我们节日文化的真正魅力。
平均每周坚持3-4小时的固定时间学习本课时间,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按本课程时间表进行,在7周内就可保质保量地完成本课学习,在第8周参加课程考试并取得良好成绩。必须避免那种10天不学习本课,一学习本课就学10个小时的事倍而功半的徒劳无益的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