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感情,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本课程以独特的视角、生动的语言和精美丰富的视图,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神秘起源、历史演变、美妙传说、奇特习俗、绚烂文化等进行了深入剖析和生动呈现,旨在让学习者感受中华节日文化的无穷魅力,并激发起对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从而使民族文化自信力得到增强。
本课程选取14个中国传统节日,按春、夏、秋、冬四季分为四个模块,每个模块按照节日的时间顺序逐一进行讲授。第一个模块为“一年之计在于春”。因春季的传统节日数量最多,故分上、中、下三个部分,依次讲授了春节、人日节、元宵节、中和节、春社、龙抬头节、寒食节和清明节等8个节日。第二个模块为“昼永说夏日”。夏季的传统节日数量相对较少,重点讲授了端午节。第三个模块为“秋来风景异”。分上、中、下三个部分,依次讲授了秋季的三大传统节日七夕节、中秋节和重阳节。第四个模块为“飞雪话隆冬”。分上、下两个部分,依次讲授了腊日节、腊八节、祭灶节和除夕节。
1.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历史演变、传统习俗,自觉认同、守护和传承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优秀文化。
2.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体悟中国传统节日蕴含的价值观念和丰富审美情趣,夯实人文底蕴,涵养仁爱德行。
3.能将所掌握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知识融入其他课程学习,深刻理解本课程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完善自身知识体系。
4.能运用所学节日文化知识解析节日中的民俗事象和民俗文化现象,自觉弘扬中华优秀的节日文化,在节日文化的学习中增强文化自信。
5.能在课堂互动中积极与他人交流和沟通,以恰当的方式充分表达观点,调控自我情绪,强化小组合作意识。
1.陈久金、卢莲蓉:《中国节庆及其起源》,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89年。
2.乔继堂:《细说中国节》,北京:九洲出版社,2006年。
3.张海英:《中国传统节日与文化》,太原:书海出版社,2006年。
中国传统节日数量庞大,历史渊源深厚,文化内涵丰富深刻,各地民俗事象丰富多彩,要在几周时间内完成这门课程的教学,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尝试用以下三种方法来解决学分和短学期之间的矛盾:
1.通过强化教学和训练过程以增加容量,做到线上线下教高度融合。
2.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策划以老师教为引导、学生学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完成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教学方式除了视频展示以外,还有情境对话式、场景呈现式、师生讨论式、助教答疑式,由以前的单一的教师教和学生学转变为团队互助型的讨论式学习。
3.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提升学习效果。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悦中享受学习的快乐,从而领悟我们节日文化的真正魅力。
平均每周坚持3-4小时的固定时间学习本课时间,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按本课程时间表进行,在7周内就可保质保量地完成本课学习,在第8周参加课程考试并取得良好成绩。必须避免那种10天不学习本课,一学习本课就学10个小时的事倍而功半的徒劳无益的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