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C学校专有课程
河流动力学
分享
spContent=《河流动力学》为高等学校水利学科“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规范核心课程。其主要内容是介绍河道水流和泥沙运动的基本规律及计算方法、河床演变的基本原理和发展规律,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知识处理水流泥沙问题,掌握河流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分析方法,初步掌握泥沙特性、泥沙起动、推移质运动、悬移质运动、河床演变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沉速、起动流速、含沙量、输沙率的计算方法,掌握异重流、潮汐河口的水流泥沙特征。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奔涌的河流是生命的摇篮,也是人类文明的起源。人类离不开河流,就像生命离不开水一样。中华文明也是起源于被誉为“母亲河”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人类在河流两岸繁衍、生息,既依赖于河流、得益于河流,也受制于河流。这种关系从古至今,从未改变,所以,为了更好的与河流和平共处,就需要科学的认识河流、了解河流。

本课程将系统地阐述泥沙运动力学和河道演变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工程实际介绍了一些新的研究进展,内容包括:水流的紊动、泥沙特性、推移质运动、悬移质运动、异重流、河床演变、潮汐河口演变。

本课程将系统地阐述泥沙运动力学和河道演变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工程实际介绍了一些新的研究进展,内容包括:水流的紊动、泥沙特性、推移质运动、悬移质运动、异重流、河床演变、潮汐河口演变。


授课目标

(1)了解水流、泥沙运动方面的基础理论,掌握泥沙的几何特性及水力特性,熟悉泥沙在各种绕流状态下的多种沉速计算公式。

(2)掌握推移质泥沙的起动形式、沙波运动、动床阻力、推移质输沙率等基本概念,熟悉、运用泥沙起动流速、止动流速、动床阻力以及推移质输沙率计算公式。

(3)掌握床沙质、冲泻质的基本概念,熟练掌握含沙量沿水深分布规律以及水流挟沙力、悬移质输沙率、含沙量沿程分布规律的计算问题等。

(4)掌握异重流的特性、河渠异重流的基本概念,掌握河床演变基本原理及类型、平原河流及山区河流河床演变基本规律,掌握河相关系等基本概念,掌握潮汐河口水流、潮波运动特性、河口区盐淡水混合以及潮汐河口泥沙运动的特征,对河床演变问题具备初步的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规划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5)以工程实际案例为背景,开展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与交流能力等。


成绩 要求

总成绩:“60≤得分<85”的学员可申请合格证书,“85≤得分”的学员可申请优秀学员证书。



课程大纲
预备知识

水力学、流体力学、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

参考资料

教材:

河流动力学(第三版),人民交通出版社,吴玲莉,张玮,2020.

购买链接:https://item.jd.com/72256546838.html


参考文献:

[1]  沙玉清. 泥沙运动的基本规律[J]. 泥沙研究,1956,1(2)

[2]  Blench T. Regime behaviour of canals and rivers[M].London: Butterworths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1957.

[3]  钱宁,范家骅著.异重流[M].北京:水利出版社,1958.

[4]  范家骅,异重流的研究和应用[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59.

[5]  窦国仁.明渠和管道紊流结构[J] 中国科学,1980(11):1115-1124.

[6]  陈国祥主编.河流动力学[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1.

[7]  钱宁,万兆惠.泥沙运动力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8]  Yang C T, Song C C S, Theory of minimum energy and energy dissipation rate[M].Encyclopedia of Fluid Mechanics, Vol.1, Chapter II, Gulf Publishing Company. 1986, 353-399

[9]  钱宁, 张仁.周志德, 河床演变学[M].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7.

[10]      张书农,华国祥.河流动力学[M] 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8.

[11]      中国水利学会泥沙专业委员会. 泥沙手册[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9.

[12]      张海燕. 河流演变工程学[M]. 北京:科学出版色,1990.

[13]      王运辉,潮汐河ロ[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2.

[14]      赵今声,赵子丹,秦崇川,等,海岸河口动力学[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3.

[15]      黄胜,卢启苗,河口动力学[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5.

[16]      谢鉴衡.河床演变及整治(第二版) [M].北京: 水利电力出版社, 1997.

[17]      张瑞瑾. 河流泥沙动力学[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8.

[18]      倪晋仁, 马蔼乃 著, 河流动力地貌学[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19]      杨志达,李文学,姜乃迁,张翠萍,译. 泥沙输送理论与实践[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0.

[20]      陈立,明宗富. 河流动力学[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21]      沈焕庭,潘定安.长江河口最大混浊带[M]. 北京:海洋出版社,2001.

[22]      Julien P Y, River Mechanic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23]      黄才安著. 水流泥沙运动基本规律[M]. 海洋出版社, 2004.

[24]      吴宋仁,海岸动力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25]      邵学军,王兴奎. 河流动力学概论[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6]      Grade R J, River morphology[M].New Delhi: New Age International, 2006.

[27]      张瑞瑾,谢鉴衡,陈文彪. 河流动力学[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28]      杨明远,严以新,孔俊,等,珠江口水流泥沙运动模拟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8.

[29]      熊绍隆,潮沙河口河床演变与治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

[30]      中国人民共和国水利部.中国河流泥沙公报[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7.

[31]      匡翠萍,刘曙光,潘存鸿. 河口治理工程[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7.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