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程以“兴趣”为牵引,向大家传授创意、创新思维、创新精神等基本知识,带你一起探寻创意的起源、生产原则,一起学习如何拥有创意,一起理解思维的基本过程,一同交流掌握创意思维的基本方法,一同体会创新试验场。在不断提升创新能力的同时,重点训练和培养“观察与思考能力”、“发问与质疑能力”、“提出创新设想并探索和解决问题能力”,希望通过课程的学习和训练,每一位同学都能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从思维和行动上做出改变,让我们共同成长,变成一个充满创意、具有创新思维的人,一起成为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人才!
课程架构分为四个篇章:
第一章:认知篇——创盈未来你需要知道的三件事。包含第1-3讲内容,通过讲解使大家充分认识创意、创新、创造的意义及关系。
第二章: 原理方法篇——拥有创意是迈向卓越的必修课。包含第4-5讲,通过课程和练习带你学习、积累、拓展和赋能。有基础的同学可以直接从本章开始学起(第4讲)
第三章:工具训练篇——创意训练开启创新空间的钥匙。包含第6-7讲,通过课程和讨论题与大家一起交流创意学习方法。
第四章:场景实战篇——创意引擎创造行业新价值。包含第8讲。通过讲解创意行业、选取不同行业的创意产业带你不断提升创意思维,练习三个能力。
第一讲:少年,你欠我个创意
1.1创意的重要性
1.2什么是创意
1.3创意的“起源”
1.4想象与想象力
1.5非凡的创意=疯狂的想象
第一章单元测验
第二讲:不想被淘汰,就要懂创新
第二讲讨论题
2.1创新的重要性
2.2什么是创新
2.3创新的误区
2.4创新力
第二章单元测验
第三讲:预测未来的唯一方法是亲手创造它
3.5创意、创新、创造的关系法则
3.1创造的重要性
3.2什么是创造
3.3创造力
3.4创造力框架与创造力测试
第三章单元测验
第四讲:创意的原理与原则
4.1创意的原理
4.2创意的原则
第四章单元测验
第五讲:如何拥有创意
5.4立即行动
5.2拿出勇气
5.5营造环境
5.1保持童真
5.6从创意文化产业中寻找创意
5.3学会幽默
第五章单元测验
第六讲 颠覆未来的创意思维
6.5转换思维法
6.1思维的产生
6.6组合思维法
6.4联想思维法
6.2思维定势
6.3逆向思维法
第六讲单元测验
第七讲:创意创新能力训练
7.5设定挑战并击败他
7.1尝试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7.2正视约束、催生创意
7.6创新试炼场
7.3随时捕捉自己的创意
7.4寻找新的体验
第七讲单元测验
第八讲:创意引擎——创造新行业新价值
8.4共享经济中的创意
8.3自媒体运营中的创意
8.6人工智能中的创意
8.1创意阶层的崛起
8.5互联网+中的创意
8.2从0到1,从创意到创业
第八章单元测验
创意学习从何时开始都不晚,只要每天10分钟即可学完全部课程!
课程设计从易到难,第1-3讲较为容易,同学们可以自学,对于已经具备一定基础的同学,在学习2.3——创新的误区后,可以直接从第二章第4讲开始学起~
为积极响应国家低碳环保政策, 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国大学MOOC平台将取消纸质版的认证证书,仅提供电子版的认证证书服务,证书申请方式和流程不变。
电子版认证证书支持查询验证,可通过扫描证书上的二维码进行有效性查询,或者访问 https://www.icourse163.org/verify,通过证书编号进行查询。学生可在“个人中心-证书-查看证书”页面自行下载、打印电子版认证证书。
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学习和考核,成绩达到课程考核标准的学生(每门课程的考核标准不同,详见课程内的评分标准),具备申请认证证书资格,可在证书申请开放期间(以申请页面显示的时间为准),完成在线付费申请。
认证证书申请注意事项:
1.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证证书申请时要求进行实名认证,请保证所提交的实名认证信息真实完整有效。
2. 完成实名认证并支付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并发送电子版认证证书。电子版认证证书生成后不支持退费。
1.(美)丹 希思 著,姜奕晖 译.让创意更有黏性.中信出版社.2014.
2. (英)伊恩·阿特金森.创新力+.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
3. (美)拉斯·特维德.创新力社会.中信出版社.2017
4. (美)Robert Root-Bernstein,王美芳等译. 创意天才的思维方法.电子工业出版社.2018
5. 方军.创意——未来的工作方式.中信出版社.2016.
6. 段轩如.创意思维实训(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
7.(美)托马斯 L. 萨蒂,石勇等译. 创造性思维:改变思维做决策.2017
Q1:课程有教材吗?
A1:本课程暂时没有配套教材,参考资料中推荐了几本,同学们可以视情况选读。
Q2:要是我有问题不懂怎么办?
A2:有问题可以到讨论区查找相关帖子,若无果可以发帖寻求解决,也可以给老师发邮件。
Q3:作业要求难吗?
A3:课程作业考虑到选课同学的具体情况,强调趣味性和可操作性,没有设置高难度作业,同学们注意完成作业后要参与互评才能计算成绩。
Q4:除在平台上,有什么可以联系老师和获取资讯的途径方式吗?
A4:可以发送邮件和在论坛提问。